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和转轨过程已历经有年。各国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基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的同时 ,也都或多或少地为经济转轨付出了社会成本。在某些国家 ,这种成本是非常沉重的。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 ,是人们十分关切的问题。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成本理论为基础 ,对不同国家经济转轨成本的特点、原因进行一些分析 ,并对如何采取恰当的对策 ,降低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 ,提高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 ,提出一些看法。一、如何认识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  相似文献   

2.
政府职能转变既是经济转轨的关键,又是推进政治体制转轨的起点,政府职能的转变构成了连接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但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本文从这一问题入手,归纳了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因素,以期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郑挺颖 《世界历史》2003,(4):118-121
20 0 2年 9月 1 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员应邀在世界历史研究所俄东史研究室作了题为《1 989年以来波兰的变化》的报告。在报告中 ,孔田平着重对苏东剧变以后波兰经济转轨的情况作了介绍 ,同时还对经济改革的成败得失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尤对波兰经济转轨  相似文献   

4.
国家财政的行为,是由国家财政的职能决定的。建立符合国家职能要求,反映社会主义财政本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职能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由于东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差异,由于我国财政分配的公有制基础及财政学研究的新发展,都要求我们重新界定国家财政的职能。一、财政职能的概述及对不同观点的评述传统的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具有分配、调节经济和发挥经济监督作用的职能。对于分配职能,传统财政理论认为财政是实现国家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其没有充分地体…  相似文献   

5.
正近代中国历史主题,过去有各种各样的描述,但今天看来主要就是一个传统中国如何在西方因素影响后走出传统,重构一个现代国家。按照现代国家标准进行衡量,工业化、城市化、管理数字化、政治民主化等,都是对中国传统的必要补充。事实上,经过186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国在这几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进步。在"历史三峡"转轨过程中,中国已走完了大半,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一幅现代化大致图景。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波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使波兰的国家体制实现了平稳转轨。波兰体制转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彭程甸 《攀登》2007,26(5):135-137
实现地方经济立法科学化、民主化与规范化,是保障地方经济立法质量、确保地方经济立法合法性、维护法制统一与立足地方实际的客观要求。传统的文化和立法观念阻碍地方经济立法质量的提高。对此,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即树立科学的立法观念,加强地方经济立法的预测与调研;彰显公民本位理念,扩大地方经济立法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摈弃传统保守立法观,规范地方经济立法的文本语言。  相似文献   

8.
崔国鱼 《神州》2011,(1X):42-42
新课程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如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只强调分数的效果和价值,导致学生只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吸收者。一代具有较高思想品德素质和科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基础教育如何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呢?这就是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转轨时期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规律及调整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梅 《人文地理》2005,20(3):35-38
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有效扩大居民消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借鉴西方消费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全方位、多视角分析转轨时期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探究扩大居民消费的基本对策,以期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北经济区对外通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荣成 《人文地理》2000,15(1):56-59
基于东北区在东北亚地区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本文从东北亚区域系统的角度,对东北区对外通道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北经济区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必须加大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力度,而通道建设是个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新区域主义理论视角下,借鉴城市引力模型、经济网络结构模型和比较集中系数的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其变化过程呈现出“高-低-高”的“V”字型特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到1990年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后计划经济是其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到2000年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是区域一体化的低谷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在2000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城市群进入区域一体化程度更高的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影响因素逐步由政府力量为主转为市场力量为主,呈现出明显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10个五年计划及其320个计划指标完成程度的定量计算结果显示,转轨和市场经济时期的五年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显著好于计划时期,其计划制定也普遍比计划经济时期保守,但是计划目标的预期准确性和完成的同步性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五年计划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均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五年计划目标构成的嬗变,也反映出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书推介     
《俄罗斯经济转轨与中国经济改革》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经济改革,既不同于苏联时期的改革,更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俄中两国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改革道路,其改革的结果也截然不同。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不成  相似文献   

14.
宋立永 《沧桑》2008,(1):8-9
赘婿,在传统社会一直处于被贱视的地位,人们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这种婚姻形式的。但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明清江南地区,赘婿婚却普遍流行,特别是一种称为"卷帐回门"式的赘婿婚在这一区域流行,具有特别的社会经济意义。本文即对其婚礼仪式、流行区域、社会经济原因进行较为细致的考辨,揭示传统婚姻多元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生物再生产过程的结合,即它一方面受社会经济规律制约,另一方面又为自然规律所支配,两者的矛盾和统一决定了农业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因此,探讨农业生产的一个方面,即作为其地域分异形成的农业区的形成、分布和变迁,必须在农业生产赖以存在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着重把握社会经济条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本文即以此为出发  相似文献   

16.
回顾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巨大成就,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避免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结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完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即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总结经验、修正目标、充分考虑改革措施的阶段性和可行性。不少人将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比较,认为我国的改革具有渐进的特点,是由体制外改革和增量改革逐渐向体制内改革和存量改革推进的,即通过传统体制外成长起来的经济发展和增量改革创造的巨大成效支撑原有经济运行、推动经济增长和起到…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历史学这门传统的老专业面临诸多办学困难的局面。特别是现代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转轨。从事历史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从专业的狭隘性、社会的现实性考虑,思想上难免有一些动摇。出现学习生活作风日益下降,科技文化知识欠缺,人文素养低下状况。这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8.
论海外潮商家族文化的心理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海外潮商家族文化的心理嬗变林济传统文化与工商经济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工商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而东亚经济发展的奇迹似乎也验证这一论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事实的另一面,即在工商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本身也发生着...  相似文献   

19.
对于所有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的国家来说 ,改革政府和改革经济是同等重要的。在许多时候 ,改革经济比改革政府更具有目的性 ,因为在这些国家里 ,发展经济是压倒一切的道理。“在整个发展中世界和转轨中国家 ,政府正努力去改革他们的经济。”① 政府的改革是为经济的改革服务的 ,因此总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时 ,才适时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改革政府与改革经济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政府制度或者说政治制度、政府体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作历史性的变革 ,被界定为政治发展或者政治现代化。这种政治的…  相似文献   

20.
墓葬遗存是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切墓葬遗存的形成都是葬仪过程的直接结果,而葬仪过程是由生者主导的。传统墓葬分析多侧重于随葬品等物质遗存,而对墓葬考古情景形成背后文化过程(即葬仪)的思考和研究甚少。因此,通过对墓葬遗存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仪式过程和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是理解和重建史前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运用仪式经济的视角,尝试从葬仪过程的经济维度对河西走廊东灰山青铜时代墓地的二次扰乱葬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墓地葬仪背后反映的社会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