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21,40(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息息相关,而文化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引领,是把握国家前进方向的重要因子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面临重大挑战,更加凸显着文化作为国家治理的导向作用。从文化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握国家治理中的精神内核,明晰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文化挑战,发掘文化独特的社会治理功能,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赵亚川 《民俗研究》2024,(2):40-48+157-158
乡村文化治理受制于具体的时代、社会及经济情境等,是国家“治理术”之一环。连城铁家曾是地方上的显赫家族,拥有同当地土司相当的家寺、家庙,后由于历史原因全部被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铁氏文化精英主动将宗族“复兴”的系列实践活动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导向及主流价值观念相调适,官民双方的关系更多呈现为互相理解和求同存异,而非对立冲突。一场国家引导、民众主动迎合的文化治理在铁氏宗族的建构或复兴过程中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工具(手段),亦是目标,成了有效调节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3.
赵娜 《民俗研究》2017,(1):138-14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为现阶段的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社区文化主体和文化自身逻辑的角度,对社区文化的文化特性和意涵进行重新思考,明晰现阶段清河地区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人与地、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疏离问题,进而挖掘与整理社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创造社区文化空间、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书写社区口述史,从而建设对内认同、对外独特,并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4.
《攀登》2021,40(3)
随着慈善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不断凸显,关于慈善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当前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基于国内不同案例所呈现的多元场景,拟探究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互动机理。研究认为,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之间的有效互动具有正向性、持续性和实效性特征;二者之间的无效互动具有间断性、非理性和异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谢耀虎 《丝绸之路》2014,(24):42-43
群众文化的多项功能决定着它在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现实而又长远的课题。本文在对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社会功能进行比较性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拓展其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的理论性辨析与建议,以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的需求,利用群众文化功能培养“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卢智基 《四川文物》2007,4(4):70-77
近年,学界提倡跨学科进行史前文化研究,应用不同的学科如社会考古学、人类学、统计学,性别理论等。在器物的研究中,主要进行文化交流方面的探索,如从铜鼓看滇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关系;从铜牌饰看其与北方草原文化的关系;从铜剑、戈、矛等看与其中原文化的关系等。另外,科学技术、新理论、社会考古学等也被应用到滇文化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清代康雍乾时期派到贵州地方官员的奏折、疏言、著述和皇帝的上谕、朱批、圣旨等所构成一系列对治理贵州的决策及实施过程,正记述了对贵州山地、山地民族和山地文化及其特征的认识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贵州山地文化观,在贵州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在其统治和治理全国的过程中实施了文化软实力战略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其中包括人才战略、学习外来文化等促进秦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还有"焚书"、"坑儒"、"禁言"等实行文化专制的战略。这些战略影响了当时秦国的统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戍边屯田等政治措施对海南岛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竑  贾莲莲 《人文地理》2006,21(5):55-60
海南岛文化的发展除了受海岛独特区域地理环境、行政建置变更、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多因国家政治措施的变更而产生不同影响。历代王朝戍边屯田等政策的实施,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和开发方略,在漫长农耕文化时期,通过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原文化(如农田水利技术、建筑技艺等)在海南岛的传播和扩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海南区域文化的形成产生启迪和推动意义。文章探讨了历史时期戍边屯田及现代农垦等政治措施对海南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对海南岛屿型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寻求历史期开发政策措施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档案文化承载着历史、反映着现实、启迪着未来,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积淀和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强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加强档案文化建设,要优化档案资源,实现馆藏资源再开发再利用;建立数字化档案,重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突破旧有的管理理念,创新档案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博物馆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承载民族文化记忆、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助力优秀文化传播、推动公共文化共享等方面的社会责任都有新的扩展。  相似文献   

12.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龙脉"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之一,其对农民心理及集体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龙脉"信仰的边缘性及其对农民集体行动的深刻影响,一方面表明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国家在乡村社会的合法性危机。在国家主流文化与"龙脉"文化的冲突中,基层政府角色十分尴尬:既要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却又难以抵御包括"龙脉"信仰在内的各种亚文化的影响。故调整国家文化战略、构建包容性的文化标志,是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金立英 《神州》2013,(16):32-33
当前的文化市场发展迅猛,领域广泛。但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合理、法规体系不尽完善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前文化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理顺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执法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提高文化市场管理系统执行力等相应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服装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缩影,服装设计应着重体现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因子,以求实现服装文化自然新概念。探讨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对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品牌,以及开拓国际服装市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记载历代政治的兴衰、社会的变迁、科学的进步、文化的流传,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7.
李钊 《神州》2012,(8):21-21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不断扩张,从而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目前仍是见仁见智。超级大国会抓住机会进行文化侵略,而我国也要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经济,丰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努力传播民族文化,加强与世界的文化对话、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群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主要体现形式,它在社会文化发展当中具有规范文化市场走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龙头示范作用等多项功能。由此可见,群众文化在我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在新时代中科学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其成为打造美丽社会,构建品牌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佳途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创新。政治文化的创新首先是政治观念的创新,以人为本、服务政府、公民社会等观念引领政治文化创新的走向,推进了民主法制等的制度化建设,也使其包容性与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其在21世纪的“文化均势”相辅相成,并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凝聚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以扭转“西强我弱”的文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张天恩 《江汉考古》2020,(3):68-75,67
晚商时期的西土包括今豫西、晋南、关中的大部分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以陶器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与殷墟文化面貌差别较大,但不同墓地大、中型墓葬的形制特点及随葬品等方面又与殷墟相似。结合历史文献及殷墟甲骨文记载分析,其因可能是周人、先族、匿族、鬼方等归附于商王朝的古族或方国,进入西土地区所致。由此说明,晚商时期西土地区出现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与考古学文化及族群的剥离,实质是早期中国由血缘王国向地缘国家转变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关系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