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7-1937年中国的学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道炫  钟建安 《史学月刊》2001,2(2):131-136
1927-1937年是中国近代学术研究发展较快的十年,出现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及中国西部科学院等一批近代意义上的科研机构,各高校学术研究水平也有较大进展.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对此后学术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27-1937年南京钱庄业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福运 《民国档案》2000,11(1):82-87
钱庄与票号、银行并称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三大金融机构。关于区域性钱庄业的研究,近年来有很大的进展,但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的南京钱庄业,至今仍无专题论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钱庄业迅速发展,到1931年初达到顶峰,但随之又迅速衰落,跌入低谷。本文试利用所能涉及的材料,初步探讨这一时期南京钱庄业的兴衰及其原因,以抛砖引玉。 南京钱庄业起源于明代,到清代有一定的发展。清康熙、嘉庆年间,南京地方特产贡缎畅销全国,商业繁荣,为钱庄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同治初年,南京已有经营存、放款和…  相似文献   

3.
对1936—1937年间的蒋介石而言,如何综合处理对日对苏关系及其中"抗日"与"防共"这一组复合性的课题,是一个两难抉择。基于"倭患急,俄患缓;俄患大,倭患小"的根本认识,他在这一阶段总体上仍以促使日苏两大强邻相互牵制为目标,故一边为合作抗日而推进与苏联、中共的谈判,一边则在对日外交上以日方最重视的防共问题为筹码,谋求缓和中日关系。西安事变后,蒋虽在抵抗日本侵略方面日趋坚定,但在联苏问题上依然处在纠结之中。最后,在日苏两国对华姿态日趋相反的客观形势下,蒋才为以缓制急而被迫发动对日抗战。在研究蒋介石的这一心路历程时,必须重视其中的多元性、变动性与反复性。  相似文献   

4.
“洋鬼子”聚焦蒋介石1927年年初,《时代》在1月31日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局势的报道。题目用了一个中国话的发音——“洋鬼子”(Yang—kueitze)。报道的开头很有意思:上周,北京的中国人在零下10摄氏度的寒冷中瑟瑟发抖,而在南方  相似文献   

5.
1927年8月13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宣布辞职下野,这是北伐战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插曲。这一突发事件在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它的阴影长期笼罩着国民党政坛。蒋介石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下野?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  相似文献   

6.
从蒋介石日记可看出蒋介石常存忧党之念,他所关注的国民党弊端包括组织分裂、党员腐化和人才缺乏等,在忧党方面蒋介石所言与所思基本一致。由于蒋介石以构筑个人权势为目标,所以他对国民党弊端的忧虑,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替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可以说,蒋介石忧党的背后,其实在忧己。  相似文献   

7.
评蒋介石1927年秋访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介石1927年秋对日本的访问,是南京政府成立以后蒋介石对这个近邻国家的唯一一次访问。时隔半年,中日之间便爆发了第一次危机——济南“五三惨案”。史学界对于蒋介石这次外交活动,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日本有些论著称,通过和日本  相似文献   

8.
1927年8月12日,因宁汉合流、北伐失利等事,蒋介石不得不下野,辞去北伐总司令一职.返乡后,蒋介石仍未停歇,不断接见党内人士,并赴日游历,拜访日本朝野要人,尤其与日本总理大臣田中义一的会谈,最为重要.透过《蒋介石日记》《事略稿本》《外务省记录》等资料的比对,可纠正过去对1927年蒋介石游历日本的误解,并理解蒋介石坚持北伐、回避满蒙问题的做法,实出于中日力量悬殊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1937-1939年蒋介石同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的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文译自俄罗斯《近现代史》1995年第4期。该文献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齐赫文斯基发现并整理的。文献首次报露了1937—1939年蒋介石同斯大林、伏罗希洛夫之间的五封信函,这些珍贵的原始资料对于研究中苏关系史、抗日战争史、中华民国史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齐赫文斯基文中所列苏联对华援助的数据,亦对上述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华界长期受租界影响,积累有大量卫生方面的经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华界大量颁布法规与布告,初步搭建了华界的卫生政策框架。但其后十年间,华界卫生方面仍有大量问题,主要为:因有大量的人口流动,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犯罪成本的低廉,群众守法观念并不强烈;因缺乏对应的监管措施,公务人员的执法亦不到位。回顾曾经遭遇过的问题,对于当今构建后疫情时代卫生防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将介石1927年下野时期,曾经先后在报纸上登载过三份启事。当时蒋介石虽然下野,但是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这三份启事也为当时的社会所瞩目。  相似文献   

12.
刘国武 《史学月刊》2004,5(3):60-64,70
抗战前十年是国民政府对藏政策的形成时期。国民政府一直以国家统一问题和边疆问题取代西藏的民族问题,并打下了传统治边政策的烙印。国民政府力图通过使西藏与内地在各方面融为一体的办法来接管西藏。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国民政府的对藏政策和措施只起到了避免西藏局势更加恶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27年蒋介石与上海金融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长江流域后,作为金融工商业中心的上海受到极大的震动,南北银行界纷纷与革命势力进行多线联络。北伐军进展到沪宁地区后,上海成为主要财源。蒋介石通过上海商业联合会、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基金保管委更会等机构,罔罗上海工商金融界重要人士,对沪宁地区财政进行掌控,得以顺利筹款以济军饷,这也是蒋后来能够立足东南、完成统一的重要因素。而上海金融界人士之所以支持蒋介石,除了其反共立场,还由于蒋早年曾在上海金融界活动,与金融业领袖有深厚的人际关系,以及上海金融界人士中江浙籍占有绝对优势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27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田赋整理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淑萍 《民国档案》1999,(3):96-102
田赋整理是1927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复兴农村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其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侧重指谪田赋的苛繁,对南京国民政府接收的田赋历史遗产、田赋整理过程和失败原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分析,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一田赋是以土地的纯收入为税源,而课之于土地永续收益人的一种租税,即土地税。近代,尤其是民国以来,我国田赋弊窦丛生,南京国民政府所接收的田赋遗产是一个真正的乱摊子。下面撮要略述一二,以窥其一斑。地籍紊乱,课失所凭。田赋征收对象是土地,须有地籍册为根据…  相似文献   

15.
胡适生活在中华民族新旧交替、风云激变的年代。面对着剧烈动荡的形势,他从探讨文化问题出发,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设计了一条西化的道路。特别是在1927~1937年这一时期内,他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本文力图对胡适西化观的产生和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胡适的政治性格、思想信仰和西化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曾采取过一系列措施,作出了一番努力,试图挽救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使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呈现出曲折发展之势。本文拟对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工业政策进行初步探讨,并作出简要评价,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在这十年中,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工业部门中还未充分发展,据统计其所占比重不过10%,因而可以认为,这十年中,国民政府工业政策主要是针对民族资本经营的民族工业的。  相似文献   

17.
陈光甫(1880—1976),名辉德,字光甫,江苏镇江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总经理,民国时期著名的银行家。宋子文(1894—1971),广东文昌(今海南省)人,民国时期有名的理财能手,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民国时期,银行为财政垫款,财政给银行以厚利,二者合二为一,互惠互利,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惯例。所以,当时人们都说:“陈光市是宋子文须臾不能离开的人。”但实际上,他们两人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1927—1937年间,尤为突出。 矛盾的产生 陈光甫得罪宋子文主要有两件事: 一…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按"由北向南"的既定攻击战略,开始从战争的始发地——河北省北部出发沿平汉线、津浦线向南进攻。日军在攻击过程中,实施"钳形攻势""多路迂回"等战术,一路击败中国守军的抵抗,数日攻占平津,短时期内攻占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在战术上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但日军在战术上取胜的同时,却没能实现"迫使中国投降"的战略目的,中国军队虽然节节失利,但却保存了有生力量,实现了弱国抵御强国的持久抗战的战略目的。因此,1937年河北抗日战场战局的总体特点为"日军胜而不赢(赢得战争),中国军队败而不输(输掉战争)",这种开局特点对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这场战争的走向乃至最终结局均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27年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密约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7年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密约述实周颂伦一1927年蒋介石访日期间,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举行秘密会谈并达成密约。这一重要事件长期为人们所忽略,即使有所论述,由于资料的限制,亦未能揭示其全貌。本文试图依据现有的中日文档案资料,考察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密约的内...  相似文献   

20.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