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玉东 《文史春秋》2012,(12):40-43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人。他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重镇。也许他的学问太过精深,人们对他的狂放更为津津乐道。有人说"黄侃在学术史上自有他的地位,但在更广义的文化史上,他像是一个符号,承载了人们关于旧派文人狂狷性格的追慕与想像。"他在北大的同事周作人也说"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说起有关他的有些事  相似文献   

2.
常青 《文史月刊》2006,(5):14-15
民国学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黄兴称之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刘师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有意思的是,这三人不仅都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而且章太炎、刘师培与黄侃还是师生关系。这三人的共同特点是,学问大,脾气怪。其中黄侃的脾气之大、性  相似文献   

3.
陶易 《文史天地》2012,(1):45-47
黄侃(1886-1935年),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章太炎的入室弟子。黄季刚先生在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与经学方面博学多通,是近代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其生平学问早由其师友和门下弟子加以总结评述,结集为《量守庐学记》出版。本文主要选取他平生的几件逸事,展现其过人的才情和不羁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北大功狗     
有一次,傅斯年在演讲中说:"孟邻(蒋梦麟)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而说他自己则是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办事却比胡适之高明。  相似文献   

5.
清州观前1号,与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一墙之隔。冬至前夜,在这座民国建筑里隐逸七十多年后,96岁的朱季海安然闭目。邻人鲜有人知他是章太炎最后一位弟子,精通英、德、日、法等多国语言,通晓梵文、藏文。儿女们回忆:"前些年他还叮嘱我们给他订了几年《西藏日报》。"1916年出生的朱季海,原名学浩。1932年,章太炎应金松岑、李根源等邀请到苏州讲学,16岁的东吴大学附中学生朱学浩前去听课,由此成为章门弟子,与黄侃、鲁迅、曹聚仁等同门。后章太炎为其取名"季海"。朱季海  相似文献   

6.
民国学人中有3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黄兴称之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刘师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这3人的共同特点是学问大,脾气怪。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先生的门生、国学大师黄侃禀性一如其师,恃才傲物,喜笑恕骂,无所顾及,时人称之为“疯师”、“黄疯”。《国学大师黄侃其人其事》介绍了他一些妙闻趣事。  相似文献   

8.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病逝。当天,胡适在日记里写道:“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损失!孟真天才最高,能做学问,又能治事,能组织。他读书最能记忆,又最有判断能力,故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研究成绩,都有开山的功用。……国中今日何处能得这样一个天才最高的人!他对我始终最忠实,最爱护。他的中国学问根底比我高深的多多,但他写信给我,总自称‘学生斯年’,三十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9.
贵阳教育界在30年代有“三怪”,他们是田君亮、李傲元和朱穆伯三先生。 朱穆伯,遵义市人。20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他的老师是章太炎的门生黄侃,其孤高傲世的性格,博学精研的精神,颇受黄侃的影响。蔡元培先生办北大的工作作风,经常对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0.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天下,当时孔融才4岁,吃梨时就知道把大的让给人家,把小的留给自己。而且他读书很用功,学问很渊博,工作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1.
黄侃是民初名扬四海的国学大师,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等校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大师,却有“三怕”:怕兵、怕狗、怕雷。怕兵:他在武昌任教时,住在武昌黄土坡,时军阀混战,市面不太太平,为了维持社会治安,政府要求军队放哨兵,并派士兵巡逻。黄侃见状,一连7天不敢出户门一步,所授之课也停了7天。怕狗;某天,友人请黄侃吃饭,乘车至朋友宅前,从门内蹿出一犬,对着黄侃狂吠。黄侃吓得立即驱车回府。主人见状,将狗拴好,再到黄府相邀,黄侃方敢赴宴。怕雷:有一次…  相似文献   

12.
“竖儒”“腐儒”“鄙儒”的来历张燕欣中国古代称学者为儒,有"博洽多闻,时称通儒"之谓。因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叫儒学,故对崇信孔子学说的人称儒生或儒士。儒生也泛指一般的读书人。《论衡·起奇》曰:"能说一经者为儒生。"人们称赞学问精粹的儒生为醇儒;称赞学识...  相似文献   

13.
正国学大师黄侃生性放诞,但治学严谨,读书极多而精细,很有心得。总结他的读书之道,可用"批注圈点精读书"这句话来概括。黄侃读书非常认真,必正襟危坐,读书之前,记下启卷时日,读完,再记下时日,一丝不苟。黄侃喜欢夜读,常坐在灯下读书,把眼镜移到眉毛上面,很是投入。而且他白天不管如何劳累,晚上照常坚持鸡鸣时就寝。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  相似文献   

14.
孙上林 《神州》2012,(23):12-14
日本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与中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他心中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中国情趣"。在谷崎的一系列中国题材作品中,最能反映他"中国情趣"的,当推发表在《中央公论》大正十年(1921年)七月号上的小说《鹤唳》。在作品中,谷崎通过塑造靖之助这一形象,对自己的"中国情趣"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本文试图以靖之助为中心对《鹤唳》进行分析,发掘和探讨作品中体现的谷崎的"中国情趣"。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范文澜、金毓黻都是出身于北京大学国文门的著名史学家,都曾师从黄侃,得到黄侃的赞赏。但他们从北大毕业后,与黄侃关系亲疏不一。金毓黻与黄侃关系最笃,范文澜次之,傅斯年最淡。傅斯年、范文澜都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代表了史学发展之两翼,且在各自的学术机关居于领导地位。金毓黻与他们二人均有交往,对其学术亦有自己的评论,治学能谨守绳尺,本师说以为学,依违于二人之间。但国学功底深厚,重视民族气节以及对民族文化抱有深厚的情感,是他们立身行事以及学术著述的共同特点,反映了早年共同的师承对其学术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映林 《湖南文史》2010,(12):38-39
黄侃(1886--1935),号季刚,是生于成都的湖北蕲春人,他有两个名头很响的称谓:“辛亥革命先驱”和“国学大师”。说他是“辛亥革命先驱”,因他1910年回到湖北老家蕲春组织“孝义会”,鼓动革命,响应者上万人。武昌首义失败,黄侃又在老家组织“崇汉会”,义兵3000人,  相似文献   

17.
怪才黄侃     
蔡毅 《文史天地》2006,(10):27-30
他认为中国典籍只有《毛诗》等8部书“,八部书外皆狗屁”;他面对胡适骂其父为“混账王八”,竟引来满座客人哗然大笑;他可以从窗口尿尿流经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窗前,而后又拜师执弟子礼……这就是老北大诸多有名“疯子”之一的大学问家黄侃。  相似文献   

18.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许多年轻摄影师是读着顾铮的摄影专著成长起来的,也以能被他"策展"为荣。被顾铮"染指"的摄影家多达五六十位,几乎将中国当代摄影界的代表人物一网打尽  相似文献   

19.
“英大学问”者,何许人也?他的雅号又是从何而来?说来也简单,这是老北京人对有学问人的一种尊称,什么“张大学问”、“李大学问”等等。英若诚之所以被称为“英大学问”就是因为他是北京人艺大学问中的佼佼者,那么,他的学问大在何处?来自何方?又用在哪里?且听作者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20.
一、斯诺来陕北,周恩来替斯诺拟列了一个92天的采访旅程 1936年7月初,著名的美国作家、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在白家坪红军前方司令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当时对外称"西北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热烈地欢迎他的到来。周恩来对他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公正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很友好,我们也相信你能如实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