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吉 《中国西藏》2001,(3):42-45
1972年7月.刚刚恢复招生的西藏师范学校分来了两名大学生.一个是次旺俊美.另一个是他的妻子——北师大中系70届毕业生张廷芳。师范学校尽管设在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内.但当时校内条件十分简陋.也很难有几个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到这里。在完成招生任务后.次旺被分在藏教研组执教。他二话没说捡起了生疏了几年的藏.同教研组长一起提出新编藏补充教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们在延安的那些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位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太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在延安一所学校读书识字。看来他和这里多数战士处得很融洽。”海伦·斯诺这里讲的藏族红军战士叫扎喜旺徐,他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最早一批藏族干部之一,离休前曾任青海省副省长、省政协主席、省人大主任。在红军和藏民之间搭桥扎喜旺徐于1913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瞻化)一个贫苦牧民家庭,从小给牧主放…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史诗发展的规律,许多优秀的仅凭大脑记忆史诗的文盲艺人逐渐离我们而去,扎巴、次旺俊美、阿达尔、卡察扎巴、昂亲多杰、卓玛拉措等老艺人相继辞世,这是否标志着史诗《格萨尔》的口头传统正在从兴  相似文献   

4.
渭水河畔藏汉情民族教育结硕果写在西藏民族学院四十华诞之际次旺俊美998年,正当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翘首更加辉煌的21世纪之时,西藏民族学院迎来了建校40周年华诞。岁月如流,往事如烟。这所创建于祖国内地的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在伟大祖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藏》2009,(1):88-88
旺秀才丹在《中国藏学》2008年第四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藏族音乐艺术,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音乐艺术人,创作和演唱以藏族音乐艺术元素为主,反应藏族精神生活风貌的音乐作品。其在全国流行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才旦卓玛为代表的一批藏族音乐家登上了中国音乐舞台,这个时期是中国大众打破文化和地域上的隔阂,通过音乐第一次接触了解到了藏民族;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6.
更正     
《神州》2014,(12):123-123
《神州》杂志2014年2月下旬刊第34页所次旺卓玛的《“多元一体”的近代藏族结婚习俗—以西藏昌都贡觉县莫洛镇藏族为例》一文,作者单位更正为: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712082。  相似文献   

7.
藏族哈达文化巴桑罗布哈达是我们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物,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而献哈达这一礼仪开始出现于1265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的著名伟人,特别是在元朝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于1253年随其伯父萨迦班...  相似文献   

8.
阿文 《旅游》2012,(6):22-29
西藏民间敬鱼为神,人们极少食用鱼类,并视捕鱼的人为下贱人,一般人都不愿与渔夫通婚。然而,在拉萨曲水县却有一个专门以渔业生产为主的藏族村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样的传说和历史渊源?这些藏族渔夫有着怎样独特的生活习俗?让我们走进拉萨地区唯一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村落一一俊巴渔村。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藏族的苯教文化中,冈底斯神山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俊美奇险的山形以及宗教、历史、神话和传说所赋予的神秘感,使冈底斯山具有了强烈的感召力、诱惑力,对它的崇拜和祭祀,已经成为千百年来藏族永恒不变的情结。  相似文献   

10.
藏族学者旺秋所写的《在漂泊的生活中——介绍<格萨尔>说唱艺人桑珠》一文里,有这么一段生动的记述,我摘录如下: “有一次,他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打猎,当爬到山腰时,天下起了毛毛雨。他找了一个躲雨的山洞,躺在那里。不一会儿进入半睡半醒的蒙眬状态。这时在眼前出现了许多谜一样的东西。桑珠带着恐惧的心  相似文献   

11.
次旺仁庆修桥补路做善事1998年5月初,西藏自治区的人大、政协两会在拉萨召开,有位来自最基层的委员,他就是山南措美县当许乡增嘎村的次旺仁庆。当记者问他感觉如何时,他说:“村民们得知我当选为自治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时,都非常高兴,妻子仓决和女儿更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记录是用来打破的,奇迹是用来创造的。在这群年轻的藏族登山向导中,每个人都在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故事。小扎西次仁在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时候,就给他的老师和同窗们,一个大的惊喜。“是真的,就是珠峰。”小扎西次仁对着电话,更能放松地表达,他还在登顶的喜悦里,说话时他一直笑得可以看到槽牙。一下山,他就迫不及待地找电话亭,他要把这个令他开心无比的消息告诉尼玛老师。  相似文献   

13.
向往禾木,已经很久很久了。仿佛要赴一个前生就有的约会,不敢轻易启程,一次次的,在梦中憧憬禾木的样子,生怕我的粗鄙唐突了他的俊逸秀美,一次次打点我的行装,是长裙飘飘还是简约干练?我终于来了,禾木,来赴一场前世之约。他与我千百次憧憬的一样,不,比想象中的还要俊美,还要多情,还带了一点淡淡的愁绪,更让我爱得如痴如醉、狂野奔放。6月的禾木娇美俊逸,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相似文献   

14.
爸爸一直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天塌下来都有他顶着。这一次天真的塌下来了,每个家庭老天都要收人走,所以爸爸义不容辞地让老天把他收走,庇护一家人逃出来。我们不能辜负爸爸,我们都要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15.
执著于藏族档案事业的人降巴次称泽仁邓珠是一位普通的藏族档案工作者,可是从事档案工作近15年来,他连续4次获得档案研究成果奖,并于1994年获得首届全国青年档案学术奖。1982年,他刚调四川甘孜州档案局工作时,连什么叫档案都不清楚,可一跨进档案局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北京有个名的藏族风情餐吧叫玛吉阿米,那里不仅有地道的藏餐,还有精彩的藏族歌舞表演。格桑就在那里工作,他是那里唯一的弦子琴手,他不仅会拉弦子琴,而且还会唱歌、跳舞。格桑灿烂的笑容如同他高大英俊的外表一样给每一位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有人问他是哪里人时,格桑总是很骄傲地回答:“我来自香格里拉”(云南迪庆)。仅此一句,没有太多的话。  相似文献   

17.
罗琼 《神州》2012,(24):115-116
我在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即以生本导学的模式进行教学。生本导学提倡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茶叶在我们的生活中安了家。”这是藏族人民常常说的话。不是吗?当你第一次走进雪山草原,好客的主人,首先敬给你的就是一碗可口的酥油茶。如果你还想知道点藏族的生活,主人将愉快的告诉你:藏族一般每天吃四顿,对前三顿的称呼都离不了一个“茶”字。如果你是有心人,会看到:藏族老阿妈的腰间吊着一个小皮包,那其实是一把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亚运村藏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大楼里,常常出入着一个瘦小精干,朴素平凡,却极奇聪慧的藏族青年学者,他就是我们要介绍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熊文彬。熊文彬(云丹嘉措),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少数民族美术史专业博士,是继知名度已经很高的格勒博士之后的第二位藏族博士。从阿坝藏区到首都北京1967年秋,熊文彬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区的一个藏族农家,在家乡读完高中后,于1982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藏族语言文学系,1986年毕业后继续在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古代文献”研究生班深造,1989年获藏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热点网罗     
《南京史志》2013,(12):2-3
一个小区门口,出租车上下乘客时,一只黄白色小狗总要跑过去又闻又看,似乎在寻找什么。小区居民说,这条狗名叫“旺财”,今年3月份主人搬家时被遗弃。从那以后,旺财就在小区门口的花坛内“定居”,每当出租车经过,它都要冲过去看看。环卫工人称,今年6月和7月,他曾经两次看到有人给旺财套上绳索,强行把它带走。不过,两天后,旺财又出现在小区附近。“其中有一次回来后,它项圈上还有一半绳子,估计是把绳索咬断逃回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