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裕平  子渊 《华夏地理》2002,(7):114-117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是钴(Co)元素在窑炉中烧制后得到的结果.青翠明丽的青花和温润如玉的白釉相互映衬,如蓝天白云,典雅而华贵.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就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工业区,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南方和北方又可分为不同的区域性文化类型。这为中国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多元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傅云龙是近代海外访书的先行者之一,他在奉旨游历海外时,曾在日本见到过诸多珍贵汉籍,并对其中的部分古籍进行了考证,甚至还有过刊刻海外汉籍的活动。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傅云龙所著《游历日本图经余记》中涉及的日藏汉籍予以考察,在考订这些海外汉籍的版本、流传等问题的同时,并对傅氏的某些考证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4.
Abstract

Historic and place-nam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Roman road ran along the south-west flank of the Pennines from North Staffordshire to the Tame valley on the Lancashire–Yorkshire border. Place-names also suggest a series of camps or fort sites along the route. The hypothesis is supported by the context of a find of a coin of Augustus and by the probable remains of a camp rampart on Werneth Low at the entrance to Longdendal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oad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pacification of Brigantia and afterwards was of little importance other than as a boundary which gave rise to the ‘lyme’ place-name elements found along the south-west Pennine edge.  相似文献   

5.
6.
社会复杂化的表层是社会分层和政治组织形式上的专制统治,但社会复杂化无疑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文德安(Anne P.Underhill)教授的《中国北方地区手工业生产与社会变迁》(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一书,就是从陶器生产探讨社会复杂化过程的一部专著,本文是该书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作者的研究意图和书中将要采用的阐释理论。作者长期从事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至夏商考古学研究。她注意到,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陶质或铜质饮食器具在贵族奢侈品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作者认为,饮食器具地位的凸现,显示的是社会上层对高级食物和饮品以及生产、制作这些食品所耗费的劳动力的占有,是社会上层集团为了在竞争中彰显自身财富和威望这一社会行为的反映。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求,陶器手工业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力,增加产品种类,其结果是导致了陶器的专业化生产;而这些因素又反过来影响了生产组织的变化。在社会复杂化过程中,贵族总是在谋求对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上的控制权,而经济控制权是实现一切权利的基础。鉴于高级饮食器具在社会上扮演的异常重要的角色,控制高端陶器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尤其是对最为关键的“生产”阶段的控制,也便有了不寻常的社会意义。精英阶层通过对专业陶匠及其相关的专业化生产的持续投资,实现了对这种高端陶器生产的有效地控制,而陶器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也使得对其生产的控制变得相对容易。这种“资助式”专业化或称附属式专业化生产,实际上是最早出现的“官营”手工业。判断附属式或官营手工业与独立的非专职的专业化生产的主要标准是器物的标准化程度。为了了解中国早期陶器生产,文德安博士曾屡次亲赴贵州、云南和新疆各省区,采集人类学、民族学第一手资料,并有长篇调查报告发表。这是北美人类学考古学家的治学路数。这种亲历的经验,使得作者在对中国史前陶器生产的研究上受益良多。陶器标准化程度主要是靠测量数据来体现,苦于国内考古发掘报告中往往缺少“典型器物标本”以外陶器的测量数据,作者数度穿梭于山东、河南各地的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站,测量必须的陶器数据。她认为龙山文化陶器已经属于附属式手工生产。作者的这一认识,已经从制陶技术的研究中予以证实。两城镇龙山文化制陶所反映的工艺流程,清楚地显示了陶器生产专业化发达程度。关于宴享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作用,国外人类学界与考古学界已有许多成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宴享是个人用以显示自身财富、维持或提高自身权力的一种手段。在我国,龙山时代存在饮品酒已经得到证实,但史前和原史时代宴饮的社会功能却并非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实际上,我国后代文献如《国语·周语中》所记“饫以显物,宴以合好”,就道出了宴饮的性质。《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言,“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说得更为直白。也正是因为宴饮容易“合族”、“聚众”,故立足未稳的西周年统治者规定民众不得“群饮”,违者“尽执拘”、“其杀”(《尚书·酒诰》)。这是从反面理解宴饮功能的文字记载。本文对于我们的最大启示,与其说是作者得出的结论,不如说是在研究方法方面。作者实际上是把考古学上最为常见的陶器,放到政治经济领域加以考察,即把陶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器物所具有的社会性质或者产品蕴含的象征意义。史前时代晚期某些陶器所具有的礼器性质早就为学界所公认,但对于陶器礼器化的过程却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作者假设,贵重食物、饮品和盛放它们的饮食器具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劳动,导致了精英阶层对某些高端陶器生产的控制与独占;而控制陶器生产的结果,直接引发了隶属式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出现(这本身就是社会复杂化的一个体现),其在考古学上的表现形式,就是陶器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前一个假设,通过对高端陶器与高等级墓葬等共存现象的考察很容易得到证实;后一个假设,则通过统计测量得出的陶器标准化程度和陶器工艺流程的复原得以验证。所谓先有假说,再加以验证,这是一个很好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陈翔华 《文献》1998,(3):132-154
中韩文化交往历史远久.据伏胜<尚书大传>、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等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箕子于朝鲜,中华文化便传及韩国①.韩国古代典籍对此也屡有记述.如公元1428年,李朝文臣卞季良奉命撰<箕子庙碑>,引国王李世宗传旨称: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国,迨今二千祀,惟箕子之教是赖(见<世宗实录>卷40).  相似文献   

8.
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佩挂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佩挂制度是我国古代服饰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对不同阶层人们的佩挂物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僭越,是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虚拟血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社会的虚拟血缘关系,主要包括异姓兄弟和异姓父子两大类。它的发展,从宏观方面来看,与王朝嬗替中传统社会组织的稳定与解体互相联系;而从微观运行来看,又与虚拟血缘关系在形成新的社会组织方面具有较高的运作效率以及较低的社会成本密切相关。正因为此,虚拟血缘关系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成为宗族社会与王朝政权控制力下降或解体时,社会边缘族群及下层社会组成新的社会集团时的重要选择。在宋代以后,虚拟血缘关系中的异姓兄弟,由于对王朝的稳定构成巨大的挑战,受到历代王朝日益严厉的压制以至禁止,但因其组成新的社会利益集团的较低社会组织成本和高效率,却在明清时代成为民间秘密社会的主要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科学家整体状况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科学家从时间、学科、职业、信仰、出身等角度进行研究,可从宏观上得出他们的整体状况。针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初步得出了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坐标。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是对四件附着有硅酸铜钡颜料的中国古代器物的研究。其中三个样品是彩陶颗粒,来自甘肃省张家川马家源遗址,它属于战国晚期(474-221BC)。另外是对山东章丘威山汉墓壁画上的(206BC-8AD)单个晶体的单独研究。一个彩陶颗粒样品和单个晶体表明有中国深蓝(BaCu2Si2O7)存在,这是一关于硅酸铜钡的新发现。相对于已知道中国蓝(BaCuSi4O10)和中国紫(BaCuSi2O6),这种BaCu2Si2O7成分被称为中国深蓝,该彩陶颗粒的颜料层也含有中国蓝中国紫。还运用了SEM和EDX对其表面形态的分析和通过拉曼光谱对中国蓝、中国紫元素成分的分析。x射线对单个晶体的分析知道了BaCu2Si2O7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现代仪器的综合分析研究,推断前期硅酸铜石英相谱图,白色Ba2CuSi2O7成分,仅有很小的可能性在历史遗迹中找到该颜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古代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全宏 《丝绸之路》2010,(16):40-42
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了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在这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体育文化蕴涵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里渗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魏山 《丝绸之路》2010,(20):45-46
汉字多具表意功能,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本文取"姓"、"父"、"婚"、"娶"、"妻"、"嫁"、"媵"、"侄"诸字,通过对其字形、字义的解读,探析了群婚、抢婚、买卖婚、媵制等古代婚俗.  相似文献   

14.
考察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身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将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身份分为五个方面:(1)基于生物学特征之身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和疾病;另一类是妇女和孕妇。(2)基于职务、职业之身份。(3)亲属身份。具体包括亲属相犯、亲亲相隐、族诛与缘坐、亲属相奸等方面。(4)社会等级身份。具体包括等级特权和良贱相犯。(5)共同犯罪中的身份。其中,唐律的有关规定最为细致、完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为重建中国古史提供了体制保证并指明方向,李济则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系统的方案。然而,李济等人限于当时条件,具体实践工作并不理想,而中国大陆考古学者们则做出了切实的贡献。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田野考古学取得极大的成就,苏秉琦等学者据此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说",中国上古史重建已进入切实展开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存在着一种文学发展逐渐退化的观点,它们成为影响甚大的复古文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退化观是古人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状况的一种解说,它又对文学的走向、文学批评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朴文英 《收藏家》2010,(1):9-14
辽宁省博物馆于2009年11月7日至2010年1月4日举办华采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展,展品共54件组,其中6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展览按工艺分缂丝和刺绣两个部分,均为以书画为蓝本织绣的观赏性作品。此次展览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观赏性缂丝和刺绣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织绣工艺和装饰题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可以从许多方面去探讨。本文以“民”的演变为主线,指出“民”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先秦依存于部族到汉唐出现“豪民”,唐宋以来崛起“富民”,近代以来逐渐形成“市民”的历史进程。相应地,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从“部族社会”到“豪民社会”,再到“富民社会”,并走向“市民社会”的演进过程。“富民社会”是解构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0.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夏文化代表了古代文明的诞生,同时又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基础和出发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多个源头而以中原地区为主源,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时期的特点是出现统一的王朝,有一个先进的全国性中心,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