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样品的锈蚀类型和锈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青铜器锈层结构包括两种类型:Ⅰ类锈蚀保留了器物的原始表面,一般包含表层沉积层、非金属层、过渡层及晶间锈蚀。非金属层厚约8~57微米,表面可观察到原金属组织"假晶",主要成分为锡石(SnO_2)及其他铜盐;过渡层α相优先锈蚀,(α+δ)共析体保留下来;Ⅱ类锈蚀呈瘤状,原始表面被严重破坏,可分为两层,表层呈浅绿色,内层呈红褐色或蓝绿相间的层状结构,主要由锡石、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组成,内外层各组分比例有差异。本文还探讨了两种锈层结构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至少有63座墓葬发现了漆器或漆器残片,许多漆器的器形、纹样可辨。经过科学发掘和整理,可以确认的器类主要有圆盘、豆、禁、觚(及棒形器)、杯、盾、弓、铜漆木复合壶等。叶家山墓地出土漆器,是近年来西周漆器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研究西周时期漆器的形制、功能、器用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叶家山西周墓地共发现墓葬65座和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等遗物700余件套,其中部分铜器上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据器物形制和铜器铭文,该墓地是西周早期曾侯的家族墓地。这对研究汉东西周早期曾鄂、曾楚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65出土的42件青铜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的3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10件为锡青铜,仅有1件为铅青铜;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仅个别兵器在局部进行了热锻加工;具有相同铭文、纹饰风格一致的铜容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较为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M65出土青铜器的生产组织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考古》2012年第7期刊发了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的发掘资料~([1])。此前,相关的发掘简报及研究文章还在《文物》、《江汉考古》等刊物陆续发表~([2])。通过大规模的发掘和综合研究,可确认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的曾侯家族墓地。这一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无疑对研究西周时期曾国的历史和地理等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意义。该墓地出土了大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M50随葬了两件带有特殊数字铭文的同铭方鼎,整理者命名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叶家山M126出土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分析的10件器物中,有7件为铅锡青铜制成,包括6件容器和1件兵器,有3件锡青铜,全部为容器。这批铜器制作采用块范铸造工艺。祖己爵M126:16为一件商代器物。其他器物分属A类和C类普通铅的范畴。其他族属铭文铜器中,一部分器物使用了与曾国铜器相同或相似的矿料,另一部分器物与曾国铜器使用的矿料不同,体现了西周早中期青铜物料流通信息,部分以器物组的形式流通。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叶家山M27出土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件容器类器物中,有9件锡青铜,8件铅锡青铜;成组合的器物有些是分别制作的,有些是使用相同配比的金属料制作的。这批铜器制作全部采用铸造工艺,有铸造、铸后受热两种组织形态,其中有8件器物本体样品显示为铸态组织,有9件为铸后受热组织。经分析的9件铜容器样品中所含的铅均为普通铅;戈父癸簋M27∶28纹饰、造型和铅同位素比值特征,可以判定其是通过掠夺、受赐、“分器”、■赙等方式流通到叶家山M27的;其他器物分属A类和C类普通铅的范畴,其他族属铭文铜器中,一部分器物使用了与曾国铜器相同或相似的矿料,另一部分器物与曾国铜器使用的矿料不同,体现了西周早中期青铜物料流通方面的重要信息,部分是以器物组的形式流通的。部分器物使用了低熔点焊料焊接技术。  相似文献   

8.
叶家山墓地的族属问题有较多的争议,本文从腰坑、墓向和头向、族徽与日名等三个方面就某些学者提出的"殷遗民说"提出商榷,并从文化因素等方面主张曾为姬姓周人。  相似文献   

9.
叶家山晚商青铜器组多数器物上有族氏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青铜器流通、商末周初青铜器矿料利用规律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分器”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器物有铸造和铸后受热两种组织形态;合金类型以铅锡青铜为主,另有少量锡青铜和铅青铜;这批器物使用的一部分铜料、铅料与曾国铜器和殷墟四期铜器相同,表明商代晚期开发使用的一部分矿料到西周早期还在继续使用中,而商晚期“锡料来源紧缺”,但西周早期曾国铜器锡料供应充足,这些锡料是晚商已开采使用后来被周人掌控,还是周人新开发的,亦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钟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为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日用陶器。通过对陶器形制的分析,与随枣走廊及周边地区材料的比较,大体判断这些陶器年代在西周早期至中期偏早阶段。由此推定叶家山大部分墓葬的年代在西周早期,但M46和M55可能晚到中期偏早。叶家山墓地日用陶器体现出强烈的周文化因素,也包含了本地因素和部分商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甘肃马家塬墓地是战国晚期至秦初的西戎墓地,本研究以该墓地M4出土的料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讨论其工艺特征,以丰富对战国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料珠为费昂斯制品,其釉层玻璃化程度很高,经历腐蚀后熔剂流失严重,明显区别于西周时期的费昂斯制品。同时确定釉层中的一些高锡颗粒物为SnO_2,表明当时在釉层制作中加入锡石或锡粉末。该费昂斯制品应采取了直接施釉或包埋施釉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费昂斯发展历程演变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重庆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腐蚀产物种类和埋藏环境特征等,并探索其锈蚀成因,为即将进行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钫残片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锈蚀物结构成分分析,并利用X射线荧光和微生物分析技术对青铜钫附着土壤进行成分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钫锈蚀物含孔雀石、白铅矿、铅钒、磷氯铅矿、砷铅矿和赤铜矿等;外层锈蚀存在磷和氯元素富集现象;土壤中的磷、硫和氯等元素向青铜器迁移,青铜器中铜、锡和铅元素因腐蚀向土壤中流失;附着土富含多种真菌类微生物,促进了磷氯铅矿和砷铅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青铜器锈蚀结构组成及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电子能谱(EDS)和金相显微镜(OM)等方法,分析比较了染有“粉状锈”与未染“粉状锈”的典型青铜残片的锈蚀产物的矿物组成、腐蚀层分层结构及金相组织。结果发现,未染有“粉状锈”的青铜样品腐蚀层一般分为二层,外层是二价铜化合物,合金组织中未见α (α δ)组织,锈蚀产物中不含碱式氯化铜;而染有“粉状锈”的青铜样品都含有碱式氯化铜,其断面腐蚀层分三至四层,且每层锈体的结构和元素组成各不相同,在靠近合金基体层的锈层中发现了大量的CuCl存在。结果表明,青铜文物表面锈蚀覆盖层的致密性、空气中的湿度及锈层中CuCl层状分布的存在,是青铜器表面“粉状锈”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ight faience beads from an early Iron Age (12th century BCE) assemblage found in the ancient city port of Ashkelon (Israel) a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FTIR spectrometry, pXRF, microRaman and SEM-EDS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published data of Egyptian and Near Eastern artifacts. Each sample exhibits a hue which is obtained by adding a specific colorant to the glazing mixture. A new gray chalcopyrite-manganese-based colorant was identified. Cementation glazing was most likely used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specimens analyzed, except for the blue bead, which is an Egyptian blue fri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objects represent a unique assemblage, quite different from contemporary Egyptian and Near Eastern materials, and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Iron Age faience evidence in the southern Levant.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彩绘罗汉像是我国宋代泥塑罗汉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罗汉像保存现状较差,彩塑存在颜料脱落、残损、酥碱等病害,亟待保护修复。为此,本工作选取彩绘脱落严重的两尊宋代彩塑罗汉像,利用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彩绘颜料样品。结果表明,彩绘罗汉像从塑制之初至今,经过数次彩绘,可确定的多达六次。黑色颜料为炭黑(C);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铅丹(Pb_3O_4),以及朱砂、铁红(Fe_2O_3)和方解石(CaCO_3)混合物;绿色颜料为巴黎绿(Cu(C_2H_3O_2)·3Cu(AsO_2)_2)和舍勒绿(Cu(AsO_2)_2),还发现有斜氯铜矿(CuCl(OH)_3)及其与铅白(2PbCO_3·Pb(OH)_2)的混合物;橙色颜料为铅铬黄(PbCrO_4)和铅丹混合物;蓝色颜料为蓝铜矿(2CuCO_3·Cu(OH)_2),人工合成群青(Na_3CaAl_3Si_3O_(12)S);白色颜料为铅白和方解石;黄色颜料为铁黄(FeO(OH));金色为金箔(Au);沥粉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色底层为铅白和以硅、铝、钙为主的细白土。彩塑罗汉像重绘过程中,保持了将细白土作为底层和衣领镶边沥粉贴金的传统。彩绘颜料所用铅铬黄、巴黎绿、舍勒绿表明,彩塑罗汉像最近一次彩绘在清末之际,与文献记载相符,且这些人工颜料应是西方舶来之物。本分析研究结果为灵岩寺罗汉像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同时为保护修复工作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三门峡虢国墓地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文化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009虢仲墓中发现了一件麻织短裤和一件麻织短褂,这套麻织品文物是为数不多的保留至今的西周服饰,最为重要的是这套麻织品分为两层,内层着鲜艳红色,明显进行过人工染色。本研究采用能谱分析仪和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麻织短裤上的红色颗粒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红色颗粒主要成分为Fe_2O_3,而天然赭石的主要成分也为Fe_2O_3,因此确定麻织物上的红色是由赭石染色的结果。这一发现为西周时期织物染色应用石染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17.
镇安寺铁牛全身腐蚀严重,弄清铁牛腐蚀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铁牛后续修复和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等方法分析了铁牛表面腐蚀产物的形貌、组成、结构及其腐蚀原因。结果表明,铁牛腹部为亚共晶白口铸铁,组织中含有多种相及夹杂物使铁牛耐蚀性能降低;铁牛表面腐蚀产物有严重的分层现象,外层和内层腐蚀产物较为致密,主要成分为α-FeOOH和Fe_3O_4;中间层腐蚀产物较为疏松,主要成分为γ-FeOOH和Fe_3O_4;铁牛耳朵、左脚和尾部腐蚀产物主要含有α-FeOOH、γ-FeOOH、Fe_3O_4和α-Fe_2O_3等,且α-FeOOH在锈蚀产物中含量最高;不同部位腐蚀产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耳朵处腐蚀产物α-FeOOH和γ-FeOOH含量比(α/γ值)最小,左脚处最大;分析了铁牛腐蚀影响因素和腐蚀机制。  相似文献   

18.
陈畅 《华夏考古》2021,(1):74-81,113
鹤壁刘庄墓地布局分为东西对称的五个层级,布局轴线与商代墓葬和建筑定位方向一致,体现先商人群和白燕四期文化人群、东下冯文化人群共建的五个层级的社会关系,并提出白燕四期文化人群的族属为有娥氏.结合社会分层研究,认为基地人群社会组织是由亲属关系构建的、有一定地缘性质的、具有社会分层的两合组织,体现了二里头时期亲属关系和礼制同...  相似文献   

19.
宝鸡益门出土玉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陕西宝鸡益门出土的玉器残块的显微结构、元素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益门二号墓出土玉器分析样品属单斜闪石类型中的透闪石系,其透闪石含量在85%以上。出土玉器样品应归属为青玉种类,玉料较好,属中上水平的玉料。根据我国玉器文化的历史和和田玉的矿物特征,益门二号墓出土玉器分析样品类似于和田玉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