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户华侨华人二三代的中华文化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玉聪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3):33-40
华侨华人二三代已成为神户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他们虽有归化的倾向 ,他们的文化认同虽呈多元化 ,但是 ,他们仍然有中国人意识 ,主要认同中华文化。而且 ,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年轻的并不比年长的明显减弱。认为华侨华人二三代已经认同所在国文化的说法应当仍有商榷的余地。神户华侨华人二三代认同中华文化的原因很多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日本社会的歧视或不平等对待。该原因在短期内是很难消除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藏(英文版)》2008,(4)
As time goes by,the development of epic performance cul-ture naturally fol-lows that the old blind minstrels who once specialized in singing the oral epic King Gesar(which they had memorized by their memories)are gradually dying out.Therefore, sooner or later,live performance of the oral epic King Gesar seems doomed to disappear.But does the successive loss of elite minstrels, such as the departure of Zhaba, Tsewang Jigme,Atak,Khetsa Zhaba, 相似文献
4.
Ann Taylor Allen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2013,39(4-5):615-619
5.
6.
8.
9.
10.
12.
13.
15.
17.
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将罗斯福“新政”与希特勒“新经济政策”视为凯恩斯主义模式运用上的开端 ,这早已成为一种习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曾著文《凯恩斯主义在美国》 ,对此作过一点小小的“修正”。这位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谈到 ,1 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并开始奉行“新政”以后 ,凯恩斯本人以及他的思想在美国仍然遭到冷遇 ,以致于美国既未能真正克服 1 92 9至 1 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也未能阻止 1 937至 1 938年危机的到来 ,只是到 1 939年 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凯恩斯主义的补救方法才真正为美国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魏玛共和国犹太人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方式上都表现出高度的德国认同。德国犹太人的这种国家认同既有重要的历史基础,也是现实的需要和客观环境压力的结果。魏玛共和国犹太人的德国认同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犹太教、犹太文化限定于宗教和文化的而非民族的层面,从而减少其与"德国国家认同"的冲突;二是强调犹太人与德国主流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紧密关系。犹太人的德国认同对其族群产生了重要影响:犹太族群中发展出了对东方犹太人的歧视;排斥犹太复国主义;低估反犹主义的危害,以致对大规模地迫害、屠杀犹太人缺乏预见性等。 相似文献
19.
20.
2004年10月10-15日,德国汉堡大学教授汉斯-维尔纳·格茨在天津师范大学进行 了为期一周的讲学。格茨教授是德语国家中世纪学学会会长,1990年至今就任汉堡大学中 世纪史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中世纪早期的公爵》、《中世纪神学》、《欧洲中世纪生活》、 《中世纪早期的妇女》、《中世纪研究入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500-1050年》、《12世纪的 历史意识》、《现代中世纪史研究》等,其中《欧洲中世纪生活》一书已于2002年翻译成中文出 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