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耶律羽之墓志铭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契丹国太傅耶律羽之墓志铭进行了全面的考释。探讨了其先辈所历官职、契丹东丹国官制、东丹国迁都时间及其夫人重衮的谱系等问题,从而纠正了文献中的某些阙误。  相似文献   

3.
乌丙安 《民俗研究》2002,(3):164-167
《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这本书,一看题目就觉得新鲜,而且难度很大,如何认识许多人不敢贴近的这个问题,到公开直面这个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学术胆量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运动产生以来,《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这本书是第一本敢于将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并列在一起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4.
敦煌献自问世以来,就不断有学人对其进行分类录校,其中台湾王三庆先生《敦煌类书》则对类书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录校,本则对其中的《励忠节钞》一校注中脱漏或待考的40余条进行校补。  相似文献   

5.
汉字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南郊的白塔堡白塔,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毁,久 已不存,因此不知其年代。近日有文章考其为明塔,并又说当地正在复建。因此事有关沈阳 的历史文化问题,故笔者根据往年对这座被毁白塔的考古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考证 其为辽代所建,应是一座很高大精美的辽塔,而非明塔。  相似文献   

7.
王窈姿 《民俗研究》2007,(4):137-161
一、前言楚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东郊的木椁墓中(1942年),内容依主旨分为三篇,其中,雹戏的神话记载于《四时》篇1,描述其创世背景与功绩,内容包涵了当时对于宇宙形成的想象与观念。万物的生成和雹戏疏通山陵之作为有密切关系,根据学者的考证,雹戏所施之二气为熏(炅)气与百(仓)气,即热气及寒气相对之气2。此  相似文献   

8.
9.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极为广泛,汉字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礼仪、制度、风俗、艺术,而且通过汉字记录的汉语词汇折射出汉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翟华丽 《民俗研究》2005,(2):245-249
曾在《历史知识》1981年第六期拜读过方诗铭先生的一篇文章,名为《顾颉刚先生与(文史杂志)》。文章陈述了《文史杂志》办刊的艰辛,并且不无遗憾地告知《文史杂志》六卷由于“十年浩劫,保存下来仅是第六卷第三期一册了。这一册可能是海内孤本”,可见《文史杂志》六卷之稀有珍贵。  相似文献   

11.
刘秀 《丝绸之路》2010,(22):120-121
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小学汉字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教师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文字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时 《四川文物》2008,(3):46-49
中国文字的起源具有多源特点,不仅要关注汉字的起源问题,也要关注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先民所使用的非汉字系统文字的起源问题,这样有助于对中国早期文字的发展状况获得新的认识,进而建立起与己知的甲骨文体系或异或同的有关文字起源的研判标准,并寻找出正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眼睛的神话--从彝族的一目神话、直目神话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彝族、纳西等族的一目或独目神话 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中常出现一个主题:最初的人类在体质上与今天的人类有明显的差异,相传那些先人在洪水前后逐渐淘汰、繁衍与现代人无异,成为我们的祖先;这个主题在彝语支等藏缅语族诸民族中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古玺文字考释(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古玺汇编》中的一些未识字、误识字进行了新的考释和辨别,具有相当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原本没有文字而至今还根深蒂固地借用别国文字的少数国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汉字和汉语词汇的借用。日本人可谓是学习汉语的最优等生,借用汉字的同时不断地把它融入自己的语言之中,假借汉语给与日语的读音,有时还给它增添新意,使之成为日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实例对日文借用汉语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特点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进一步对这种现象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性的推测。通过这种研究可以揭示日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人姓名中的汉字使用政策问题,是日本汉字研究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选题。本文依据大量的一手资料,从政策制定、相关走向和规则演变几个视角,推断出缺乏统一规范是战后日本汉字政策无法摆脱的烦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魏晓明  汪清 《安徽史学》2000,(4):9-11,8
关于什么是文字,学术界向来有宽式和严式两种标准,我们赞同严式标准,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本文拟按这一标准来探讨汉字的产生时代,以就教于方家。一、商代中期前中国已有文字,但不是汉字 以严式标准来衡量,文字应是能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早于殷墟甲骨文的陶器符号虽然发现了很多,但从数量和分布地域的  相似文献   

18.
王杰文 《民俗研究》2005,61(4):146-159
一、引言   “乘车出行的幽灵“是中国现代最为流行的都市传说①之一,其基本情节是:   某市某路公交车,该车所经站点都比较荒凉.某天深夜,一位年青人乘该路末班车回家,当时车上一共有五个人:两名售票员,一名司机,他的前面还有一名乘客,一般是位老大爷.当时已经很晚了,几乎每站都没有人上车.然而,当公交车到达某一站点时,突然上来了一位或几位乘客,他(她)们坐在车的中部,这位年青人并没有太在意.车到下一站的时候,坐在他前面的那位老大爷忽然扭过头来与他争吵,说他是个小偷,死拽活拽地把他拽下了车.刚一下车,老大爷就说他救了这位年青人的命.……  相似文献   

19.
辨识中古音对于从事古籍整理、汉语史研究以及诗词创作等工作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根据北京话的语音特点对中古声、韵、调的辨识问题(诸如声母的清浊、韵母的开合洪细、声调的类属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简便可靠、易于掌握的辨识方法,章涉及到不少重要的音变规律,同时指出了这些音变规律的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追述洛阳寺庙的兴废 ,凸显佞佛之风的危害 ,以期东魏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是杨之撰述《洛阳伽蓝记》的旨趣所在。《洛阳伽蓝记》之所以采用文注分列的编纂体例 ,更有可能受启发于当时经史书籍的类似措置。明末清初以降 ,该书主要得益于传统学术的转型 ,而日益受到学界的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