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对国家分裂,要求国家统一,是贯串中国历史和人民意向的主流,也是孙中山坚决不渝的政治主张.它迄今仍闪闪发亮.一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有一个产生、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造成中国近代分裂的原因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此,要谋求近代中国的统一,就必须与谋求国家独立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近代中国国家政权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抗争,及其在近代中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近代中国国家政权在对帝国主义软弱、妥协的同时,与帝国主义进行了抗争,其中既包括武装抵抗,也包括在谈判和交涉中争取保住一些国家权益。我们不能因为近代中国国家政权对外抗争而否认其与帝国主义的妥协和勾结,但也不能因为其与帝国主义的妥协与勾结而否认它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抗争。近代中国国家政权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与抗争在近代中外关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晚年政治活动中多与中国近代军阀有所联系,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中国革命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有关,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并分割中国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孙中山为了能进一步的瓦解军阀势力,与皖、奉军阀建立了"三角反直同盟",这是孙中山坚决反对军阀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客观的加速了近代军阀覆灭的速度,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民初军阀割据的文化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袁世凯死去后,北洋军阀首先分裂而成三大派,加之原先一些地方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民初军阀林立、割据的政治局面.至于军阀割据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论述看很多.梁启超曾用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分析之.毛泽东曾概括两个根本原因,即“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一些研究者也都曾专门论述过这一问题.但他们多从社会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论述.本文不揣冒昧,从文化学角度来剖析民初军阀、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并揭示其迅速走上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故居     
《文物》1961,(10)
上海香山路七号,一幢深灰色的两层楼房,是伟大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晚年曾经居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救中国而奋斗,到处奔走,很少有定居的时期。1918年,中国正面临着日益加深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孙中山  相似文献   

6.
一、皖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的主客观原因(一)皖系集团是包括了各种人材的势力网络清末民初,在段祺瑞政治地位日益重要的同时,他的周围逐渐积聚了一批军人、官僚、政客,形成皖系集团。这个集团以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乡关系、亲属关系等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包括各方面人材的势力网络。这些人是皖系能够控制中央政权的骨  相似文献   

7.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他们各自支持不同派系的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已。这种局面,对于民国政府继续与西南边疆的西藏地方“和解”,实现“五族共和”,完成全国统一,是十分困难的。尽管如此,在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之下,民国政府仍然采取各种方式,力图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16年,袁世凯去世,本就脆弱的中华民国,失去了政治强人制造的凝聚力,此后到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央政权一直名存实亡。地方政权落入知识型军人(一般称作军阀)手中。积极参政的文人,依附于各派军阀,借此推销自己迷信的救国方针。  相似文献   

9.
山东大学历史系吕伟俊教授和王德刚同志新著的《冯国璋和直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所见到的中国近代军阀史专著中水平较高的一部,是近年来中华民国史坛上的又一部力作。中华民国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中华民国史,是历史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近代军阀史的研究,已成为中华民国史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人们在研究近代军阀史的过程中,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军阀混战角逐、割据称雄,总是因于外敌入侵,或是因于中央腐败而失控,或是因于地方分散的社会经济。北洋军阀  相似文献   

10.
北洋军阀是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到蒋介石新军阀出现以前统治中国的主要反动集团。北洋军阀内部有不同的派系(主要的如直、皖、奉系),这些不同派系的军阀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他们为了满足帝国主义的要求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在集团内部,同时也和集团外的别系军阀进行着连年不断的混战,因而,必须支出一笔数目相当庞大的军费(一)。此外,所有的军阀,无不过着奢侈淫(?)的生活。这样,他们必须要有充沛的经济来源。北洋军阀的经济来源,除了用出卖主权换取帝国主义借款外,主要是对内搜刮财富,他们采取各种不同方式来进行搜刮。本文拟说明举借内债、苛捐杂税、濫发纸币、栽卖鸦片、攤派兵差等几种对  相似文献   

11.
直皖战争与日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系军阀是日本一手扶植的亲日势力,在皖系控制下的北京政府(1916年6月—1920年7月),其对内对外政策,完全服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日本以金钱、军械武器支持段祺瑞在北洋派中扩充皖系的军事实力,从而在北方形成了皖系军阀的反动统治政权。在直皖两派的矛盾和斗争中,日本始终是压制直系扶植皖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各种形式出卖国家主权利益,使日本在华攫取了大量政治上、经济上的侵略特权。故而支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川康整军会议,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着深刻的原因。它本是蒋介石在"两广事变"之后,进一步削略地方军阀势力和加强控制四川的一次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与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政权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尖锐矛盾,以及后来的全面抗战的爆发,蒋的计划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整军会议之后,四川军阀刘湘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巩固和壮大,这不仅加剧了刘、蒋业已存在的矛盾,而且引起了蒋对刘的进一步忌恨,这也可能是后来,蒋介石乘刘湘在汉口生病之机派人置他于死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1928年统一前后政治运筹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率 《史学集刊》2003,5(4):46-54
1928年统一前后,是民国政治转折的重要关头,中国的统一面临来自帝国主义势力和军阔主义势力两个方面的挑战。身处其间的关键人物蒋介石在外交上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北伐统一中帝国主义势力的掣肘,避开并侧面对抗日本对中国统一的阻挠,成功并且策略地抵制了日本的侵略。在二次北伐中、蒋介石消灭北洋政权,促成东北易帜,打击了军阀势力,推进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但在军事善后的过程中,蒋介石以裁兵削夺异己势力,使国民党派系矛盾再次激化,引发新的内战,统一局面得而复失,构成严重政治败笔。事实表明,1928年统一的成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地主阶级统一政权的分裂汉末农民起义后,地主阶级纷纷组织武装镇压,其后,这种武装集团就演成了长时期的军阀混战,严重地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基础。北方的经济中心,洛阳和长安,几百里内一片焦土,直接和间接的死亡,加上大量的流徒,户口余下的不到十之一二,「通考」云:「魏武克平天下,人众之损,万有一存。」(註一)而另一方面,南方遭受破坏较少,同时,自汉末以来,人力资财源源南移,社会经济逐渐上升。一方下降,一方上升,这样,就使相差悬远的南北经济暂时趋于均衡。这种均衡在政治上造成两个后果:一、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权没有力最再维持全国统一的局面;二、南方的经济足以支持两个政权与北方相对抗。于是,就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以前常常将这一历史事变归为三国领导者们的足智多谋和善于用人。固然,曹操、诸葛亮等的足智多谋会给当时的历史以一定的影响,但三国局面之形成则不是任何个人意志可以转移的。「矛盾论」首先教导我们要严格区分两种宇宙观。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就是要「承认客观地实在存在物(物质)独立于意识,感觉,经验等等而存在着……承认社会的存在独立于社会意识之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的近代中国,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宛西地区靠军事起家的别廷芳为了达到"自救"的目的,在其辖区推行"自卫"、"自治"、"自富"的地方自治,成果斐然。但随着别氏的逝世,轰动一时的宛西自治也随之夭折。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豪强、军阀各据一方,激烈混战,最终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权,他们在各自的统治区内,政治上有所建树,经济上有所恢复发展,其他方面也有所成就。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实行了较为适时的统治方针,二是有一个相当成功的人才政策。清人赵翼曾说:“人才莫盛于三国。”因为“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三国的人才政策又各有特点,各有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7.
北伐军用钞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小杰 《中国钱币》2007,6(1):12-20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形成直、皖、奉三大系军阀。各军阀问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因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孙中山先后组织北伐均未如愿。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成立国民政府,编组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和南征。并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9日,广州5万军民在东较场举行了隆重的北伐誓师典礼。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出兵北伐。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统一政治与地域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特征的倾向是:政治总是朝着由单一政权控制的中央集权演化.殷周时代是以部族制社会为基础的都市国家时代.但即使在这样一个时代,王的权威也是强大的,凌驾于分布在广阔领域里的其他都市国家势力之上,而且是世袭的.长达一千年以上的殷周时代的政治过程,是为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后半叶,秦始皇平定全国、中国开始建立第一个统一政权的准备过程.这样说,并非言过其实.自秦以来至今的中国,二千数百年间,一直是处于统一政治体制之下.当然,虽因内乱、外患,国内曾分裂成多个政权.但不久就被平定,重新建立统一政治下的安定社会.但是,统一政治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名句.这虽然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而说的,但也清楚地表现了每个人及其家族,要通过乡邦和统一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从这点可以看出,统一政治如果不以各地域为基础是不能成立的.最能典型考察统一政治与地域社会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时代,是两汉至六朝.众所周至,汉代的政治是中央与地方的合作政治.仅仅是中央政权的单方行政,是不可能实现统一政治的.地方社会中,乡三老、县三老对地域民众的领导权是公认的.就县一级来看,官僚制与父老制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防区制时期(1920-1934年)是四川省政治、经济和财政状况最为混乱的时期。驻川各军划定防区,就地筹饷,在擅征苛捐杂税、截留中央税款、滥发纸币之余,还发行了大量地方公债。这些公债的发行,一方面助长了军阀间的混战,刺激了四川省金融行业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扼杀了产业资本,最终成为广大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周玲 《黑龙江史志》2015,(1):224-226
鸦片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在帝国主义入侵影响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湖南省湘西地区作为当时中国鸦片种植的核心地区之一,研究其种植问题对于理解整个中国社会的鸦片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