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最近出版的王辉先生点校整理的《仪礼注疏》,是当前《仪礼注疏》的最新整理成果.该整理本校勘、标点皆有胜于前人者,于推进《仪礼注疏》之整理、研究为功亦巨.然而智者千虑,整理本在标点方面仍有一些疑误之处,本文就《乡射礼》篇略举所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彭林《仪礼》为礼之本经,武帝时即立于学官,其学显于汉魏。然以文古义奥,复之无由,入唐即衰,注释者代不数人,诵习者寥若晨星。熙宁中,王安石废罢《仪礼》,不复立学官。古时科举分房阅卷,自此至清,再无《仪礼》之房,其学不绝如缕,版刻...  相似文献   

3.
读《孟子&;#183;尽心下》,有“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一句,关于“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的断句法,历代以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据《十三经注疏&;#183;孟子注疏》,赵岐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即在“然”后点断。第二种,清人孔广森在《经学卮言》中说“愚读《长笛赋》‘间介无蹊’似古读有以‘间介’绝句者……言虽有足迹隔绝之处,然人苟由之,皆可以成路云尔”,据其文意,当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即在“介”后点断。俞樾在其所著《古书疑义举例》中,论“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时涉及此句,认为“‘间介’亦双声字,‘然’字当属下  相似文献   

4.
唐贾公彦《仪礼疏》、清张惠言《读仪礼记》,都是研究《仪礼》的代表作,然其注解《仪礼》之经,多有可商榷。如对于“侧”字之解释,贾公彦谓《仪礼》中“侧”字有“特”、“旁”二义;张惠言谓《仪礼》中“侧”字.皆训为“特”。详检《仪礼》全书,“侧”字出现凡十七次,计有三义,一日特、独、无偶;一日旁、边;一日昃也,即日偏西时。非皆“特”训也。  相似文献   

5.
孔凡礼先生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的六册八十卷《苏轼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与同类古籍比较,堪称是一部句读较准确、校勘较精审的好书.但由于该书卷帙浩繁,点校工程巨大,所以偶有失误,亦实属难免.笔者粗读此书,发现其中时有当断未断或不当断而断之的句读失误和少数失校、误校之处,这些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可能造成误解.今略举数例如下,以就教于孔先生和广大读者.为了印刷之便,原文异体字、繁体字一律代之以规范的常用字或简化字.  相似文献   

6.
胡培翚《仪礼正义》继承了以往《仪礼》学校勘的优秀成果.该书选用《仪礼》唐石经、清黄丕烈重刻宋严州单注本(严本)作为校勘底本,并用多种《仪礼》善本作参本,本着"宁详无略,用郑氏家法"、"详载各本经注异同"之校勘原则,综合使用多种校勘方法,为《仪礼》经、注文字的勘正作出了较大贡献.该书校勘特色鲜明,在校勘中能广采众本,并断以己见,校勘结果胜于旧说,同时还潜心整理了《仪礼》学史上聚讼已久的诸多问题.《正义》善于吸收当代《仪礼》学的优秀校勘成果,决定了该书的校勘实为集《仪礼》经、注校勘之大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党怀兴、刘斌二位先生点校的《六书故》,以清李鼎元刊本为底本,参校元残本、明影抄元本、明张萱刻本、四库全书本。然百密一疏,脱漏亦复不少,笔者择有据可徵者58例,条列排比,据其致误之由,分六类加以引证:一、《六书故》引《说文》字形分析讹误;二、语音讹误;三、点校本标点讹误;四、释义讹误;五、《六书故》引用典籍讹误;六、异体、俗体讹误。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与《北史》被认为是"目前的最佳版本",但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本文仅就其点校方面的问题举20例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9.
《晋书》点校商兑汪维辉近读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1993年印本),偶见点校欠妥之处,辄随手笺识。有些虽无关宏旨,然终有白璧微瑕之憾。现一并整理如下,供研读是书诸君及再版修订时参酌。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点校本《续汉书·郡国志》在河内郡修武县下刘昭注曰:“史记曰:‘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针对“太行道”一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却断作“太行道”。(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四十四年)二书标点有异,孰是孰非,值得一辨。 《史记·苏秦列传》中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正义》释此“太行”为“太行山羊肠阪道,北过韩上党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郦生说汉王曰:“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复荣阳,据敖仓之粟,塞成桌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则天下知所归矣”。“蜚狐之口…  相似文献   

11.
近读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甚感其在吸收前人校勘成果方面,颇多疏略,应属漏校;而前人校勘,有是有非,亦当细心研究,择善而从,点校本有沿袭前人之误者,应属误校.兹就《匈奴传》摘出数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元人骆天骧编撰的《类编长安志》素为罕见之秘籍,自中华书局1990年8月出版黄永年先生之点校本后,方为学者所广泛征引。黄先生为古籍整理专家,经其点校之《类编长安志》错误绝少,为今世研究者提供了莫大便利。不过,新近笔者研读此点校本,也发现了其中的一处错误,兹特作辨正如下。点校本《类编长安志》卷九《胜游》“元庄”条:“在澄襟之东。元医,世为樊川人,范御史五居,元以里人从游衍之末。元中,范公守蒲州,以医名畀之。……”今按此条标点失宜之处颇多。元医为人名,姓元名医,不可标断。据宋人张礼《游城南记》:“元医,世…  相似文献   

13.
张尔岐主张在经中寻得圣人之意,其所撰《仪礼郑注句读》以发明郑《注》、辨析贾《疏》为宗,一反宋明以来轻视汉唐注疏之治学理路。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于《仪礼》文字有校勘,其所撰《监本正误》和《石本误字》还对《仪礼》监本和石本做了校勘。张尔岐还将所传《仪礼考注》的内容与吴澄《仪礼考注序》进行比较,指出世传《仪礼考注》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吴《序》不合。清人从事《仪礼》诠释时,对张尔岐的《仪礼》解义颇为重视,并时有征引。张尔岐的《仪礼》诠释可谓有清一代《仪礼》学之先声。张氏《仪礼》诠释崇实黜虚,顺应了明末清初反王学末流的学术大势,成为清代实学之先声。  相似文献   

14.
敖继公,元代著名《仪礼》学家,也是中国古代《仪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敖继公的学术,主要体现在敖氏为驳郑玄《仪礼注》而著的《仪礼集说》上,这是敖氏的名世著作。《仪礼集说》一书成书于元大德五年,其影响深远,元明清三朝学者,多为之披靡。所以,鉴于敖继公在《仪礼》学界的地位,有必要对敖继公的学统进行研究,笔者选择从经学史角度来探究敖继公的学统。  相似文献   

15.
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等级制度,制定了许多的礼,并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就是《仪礼》一书的来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籍被毁,孔子搜集整理有关周礼的文献,经过加工修订,编成教材教育学生,这便是《仪礼》的初本。孔子编定《礼》的时间,大约在鲁哀十一年到十六年之间。孔子死后,《仪礼》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本子,后经秦火,传到汉代,只有高堂生的《士礼》,此后衍生出了大戴、小戴、庆氏等不同学派,是为今文《礼》家。后又发现了古文《礼》56篇。东汉后期的郑玄拿了今古文两种不同本子的《礼》斟酌取舍,择善而从,并为之作《注》,这便是今传本《仪礼》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遣策”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古籍中并无“遣策”一词。《辞源》和《辞海》中也没有这个词条。1954年,长沙仰天湖25号墓所出竹简在北京展出期间,叶恭绰先生经过初步研究认为“策中所书名物,大抵皆金属、丝属,其为赠赠遣送之物,无可疑者,因断此项竹简,当即仪礼中之遣策,以覆湘友,皆以为然。”发掘报告中遂称之为“遣策”。此后多沿袭这一名称,把这种记载随葬品的竹木简称为“遣策”。  相似文献   

17.
贺次君先生点校之《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嘉惠学人,功德无量,然细加考究,则仍未免略有微瑕。故此,笔者试为《志》中有关今湖北、湖南两省内容之误校及较为重要之漏校,作一补正。 1.页五二七:“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校勘记:“今按:‘南阳县’,《舆地纪胜》襄阳府引作‘南阳郡’,谓《元和志》引‘《楚地记》云’,今各本皆无此句,未详。” 按,《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襄州载:“《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可见《舆地纪胜》谓本《志》引‘《楚地记》云”有据。本《志》引文献而不言出处者甚多,《纪胜》指明,未必即本《志》原文,各本固不必有之。 然《纪胜》作“南阳郡”则误。本《志》引自《楚地记》者,当止上述《寰宇记》中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出版之梁·萧子显《南齐书》,由王仲荦同志点校。该书点校精审,为阅读提供了很大方便。然智者千虑,偶有一失,有些地方似可再商。现以卷次为序胪列于下,就正于王仲荦同志和同好。 一、关于标点: 1.卷二十三《褚渊传》:“宇内含识,尚为天下危心,相与共荷任寄若此,当可稍脩廉退不?求之怀抱,实谓不可。”(427页) 按:“相与共荷任寄”与“若此”之间当用句号断开。此数语为褚渊、袁粲答南齐太祖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1984年根据黄承吉的《字诂义府合按》点校刊出了黄生的《字诂》《义府》两书。其中《义府》点校尚有较多的文字讹误,不仅影响了读者准确理解文意,也影响了此点校本的质量。学术界虽然已有论文作了若干补正,但是点校本《义府》仍然有不少的讹文、脱文等,需要进一步订正。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点校本阮元的《研经室集》分本集、续集、外集三编,共收诗文64卷,网罗甚富,然点校本《研经室集》亦难免遗珠之憾。当代学者已做过一定的辑补工作,今于诸家之外,新见阮元集外文四则,对其中人物、史实初加考释,对于阮元抚浙、督粤之行迹及其诗学思想都有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