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欧亚非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资源投放。这种"投放"是根据美国国家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的程度而逐步推行的,同时也受到美国战时"先德后日"战略的制约,因此在规模上因战争阶段和战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美国的"投放"是推进反法西斯盟国之间合作的重要纽带,会同各盟国的战时努力推进了战争胜利进程。美国利用"投放"获得了最大的战时战略利益,也达到了获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主导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罗敏 《近代史研究》2002,5(1):78-118
战后中国国民党对越党派工作先后经历了以“越南亲华党派”、“越南独立同盟”、“保大”为工作重心的三个阶段。通过对战后中国国民党对越党派工作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从扶植对象的选择上看,意识形态并未成为其抉择取舍的“一元”标准。随着越南内部情势、中国国内和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国力、越南内部各党派的实力,以及法方对越政策的演变,均成为中方研商对越方针时所考量的重要因素。从工作方式上看,战后中国国民党对越党派工作以道义声援和暗中策动越南内部各党派合作为主。拒绝实力援越。从实施效果看,中方对越方针落在纸面上的颇为全面周到,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大打折扣。之所以如此,有时是因越南局势瞬息万变而主动放弃,但更多情形则是因方针本身的内在矛盾、对越工作机构之间的相互掣肘和国内国共争斗的日趋激烈等因素而无从、无力实施。  相似文献   

3.
滇军,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不可低估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时期,就有“滇军精锐,冠子全国”之说;抗日战争时期,滇军被看做是“国之劲旅”;解放战争时期,滇军成了国共重点争夺的对象,滇军的最后转向,加速了蒋介石军事集团的溃败。第六十军则是滇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骁勇善战,敢打敢拼,屡建奇功。详看《滇军精锐,国之劲旅》一文。  相似文献   

4.
姜望來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61-182,401
東魏西魏時期,道士因道教在東西發展境遇之不同,而以東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異造作黄黑之讖,附會東西兵爭勝負,多以黑勝黄爲言。及北齊天保六年文宣滅道,道教與佛教、道教與高氏之矛盾驟然升級,黄黑之讖也由此演變成黑衣之讖。"亡高者黑衣"之讖興起,矛頭直指高氏與佛徒,並波及北齊政治,北齊衰亡與之不無關係;黑衣之讖爲北周所利用,以爲己瑞,北周由弱而强與之有關。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讖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滅佛,黑衣之讖排佛之目的實現,建德六年周武平齊,黑衣之讖亡高之目的實現。  相似文献   

5.
二战前美国私人基金会以慈善国际输出为参与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并外溢出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冷战期间,通过向盟国输出美国文化、推动社会科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等方式成为文化冷战的有力工具,彰显出强烈的国家使命意识。美国私人基金会对文化外交的热衷,一方面深受传统慈善思想以及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政治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适应国内国际矛盾斗争的现实需要。美国私人基金会对国际文化交流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作为美国社会机制的一部分,它始终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霸权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陈波 《历史研究》2012,(2):135-146,192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外政策力求保持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在美国对韩政策上则体现为裁减韩军规模和驻韩美军的"现代化"。在驻韩美军装备核武器问题上,美国国务院因顾及西方盟国的反对、李承晚借机"北进"等因素而犹豫不决,而国防部则希望尽快部署以提升美军威慑力,维持南北军事平衡;在此问题上,双方进行了持久的争论。在美韩就裁减韩军的谈判过程中,李承晚抵制裁军的顽固态度最终推动国务院接受国防部的意见,以在韩部署核武器换取韩国同意裁减韩军。至此,华盛顿最终作出了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7.
罗炳辉被陈毅赞誉为“滇之雄”,作为云南籍军事家的他,与滇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炳辉的军旅生涯始于滇军,且为营救滇军建立了重要军功;他在旧军队闯荡陷入迷茫之际,是滇军挚友引导其走上革命军旅之路;他长征转战云南时,文战而屈滇军;他抗战初期深入做好团结滇军抗战的统战工作;他解放战争初期电贺滇军起义部队弃暗投明。  相似文献   

8.
1964年以后,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的力量日益增强。在1966年联合国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讨论中,为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美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及其盟国和蒋介石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经过讨价还价,美国在盟国的压力下作了相应的让步,美蒋最终达成妥协,中国仍然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相似文献   

9.
70年前,中国政府为响应盟国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略方针,同时也为保卫我国西南大后方,在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刻挑选10万精锐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进入缅甸后,为了抗击侵略者而英勇奋战,打出了"同古保卫战"、"仁安羌救援战"等辉煌战果。然而,由于中英美三国之间本身的同盟并不牢固,加上英国殖民者担心中国染指其殖民地而消极作战,导致原本处于优势的盟军被日军各个击破,第一次入缅作战遭受缅北大溃败,数万中国军人长眠于异国他乡,而滇西重镇腾冲、龙陵、松山也被长驱直入的日军所占。  相似文献   

10.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与战败国,按照盟国《开罗宣言》的规定,"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都应被剥夺,但战后已被盟国从日本领土剥离出来的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又被美国私相授受给了日本。其根源在于,日本对殖民扩张和侵略战争没有进行彻底清算,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仍在影响着日本政界,导致日本在战后实施的领土政策不是心甘情愿地放弃侵占的邻国领土,而是抵制盟国对日本领土的处置,甚至向盟国索要领土。尤其是冷战爆发后,日本巧妙地利用盟国分裂之机,向美国争取到了对琉球群岛拥有"剩余主权"的承诺,实现了与美国等国的片面媾和,为日后美日私相授受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做了铺垫,同时也为中日、苏(俄)日、韩日领土争端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朱良 《炎黄春秋》2010,(11):55-58
<正>我有幸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获得"解放"后,以"青年工作者"身份参加廖承志会长为团长的中日友协代表团于1973年4月16日至5月18日访问日本32天。中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主席特别是周恩来总理曾为增进中日人民友谊和发展两国关系付出了巨大心血。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对日本这个盟国搞了"越顶外交",加  相似文献   

12.
正战后盟国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大规模的审判,其中包括设立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的审判,以及盟国在亚太地区设立的法庭对乙丙级战犯的审判。除此以外,还包括与上述审判不在同一法理体系和框架的日本战犯审判,如苏联主导的伯力审判和1949年后新中国政府主导的沈阳和太原审判。(1)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由于涉及战争责任的确定和国际正义的实现等"大义名分"问题,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日两国"历史纠葛"的源头。相对而言,学界对各盟国主导的乙丙级战犯审判的关注,远不如对甲级战犯的国际审判。此外,相对于中日两国学界,西方学界对战后  相似文献   

13.
调整的必然性日本将其出口指向型的经济结构调整为国际协调型的、内需主导型的经济结构,是日本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战略性转变。这个转变不是什么人主观随意决定的,而是日本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日本经济的国内矛盾,是日本垄断资本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日本经济的国际矛盾,是日本垄断资本与其他国家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这两  相似文献   

14.
汉朝的军队编制中有"越骑"。如淳说"越人内附以为骑",晋灼说"取其材力超越也",学术界对两种观点历来争议纷纭,而学者以倾向晋灼说者为多。考虑"越骑"和"胡骑"、"羌骑"并说的史例,似乎应当重视出身"越人"之说的合理性。"胡""越"既是民族概念也是方位概念。考虑到"越"也有方位概念的涵义,更有助于理解"越骑"称谓的历史文化指向。除了西汉建国时的项羽故事外,东汉衰微时也多见出身越地的马上英雄。孙吴军队中有"骑士"的事实,可以否定因"越人非善骑所出"、"骑非越人所长"而以为"越骑"与"越人"无关的简单化、绝对化的意见。汉朝军队中"胡骑"、"越骑"并置,也有显示"胡越宾服"的宣传效应。  相似文献   

15.
洪武初年,明朝、北元政治中心皆处于东部,对地处东北亚的高丽十分重视,极力经营。洪武五年之前,明军在东北亚的势力逐渐增长,压倒北元的传统影响,高丽恭愍王王颛断绝了与北元的联系,结束了元朝、高丽传统的以政治联姻为纽带的政治联盟,与明朝建立了以"华夷秩序"为纽带的新的政治联盟。洪武五年"岭北之役"后,王颛面对北元复兴的态势与国内亲元派势力的再次活跃,采取了与北元暗中缓和关系的举措,后又在无法彻底倒向北元的情况下,选择彻底倒向明朝,征伐耽罗蒙古人,但却因此激化了与国内亲元派权贵的矛盾而被杀死,重新由亲元派权贵掌权的高丽倒向了北元。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的赵充国在平息西羌反叛中因为提出"留田便宜十二事"而备受后人推崇,但本文通过对西汉和西羌关系的梳理,认为西汉对西羌地区的治理基本上是以因俗而治和移民实边为主要特点,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也严重影响了西汉和西羌的关系,其中农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主要因素,并最终导致了宣帝时期西羌的大规模反抗;进而认为屯田并不是"留田便宜十二事"的核心内容,而是针对西羌采取的一项综合性政策,也是和西汉在其他地区屯田存在明显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盟国商讨反攻缅甸方案中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国商讨反攻缅甸方案中的矛盾与冲突方世凤缅甸守卫战失败后,出于盟国总体战略的需要,中英美三国开始考虑反攻缅甸的问题。从1942年7月史迪威提出反攻缅甸的计划起,到1944年5月盟国对缅甸发动全面攻势的两年时间内,盟国举行了多次政治与军事会议,商讨反攻...  相似文献   

18.
东坡  刘华 《旅游纵览》2012,(4):36-39
<正>重庆因三峡而知名,也因三峡工程成为中国第四直辖市、世界第一大直辖市。跟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城大十八变,重庆变了。越变越现代、越繁华。我觉得,重庆更像一位神奇的短跑爱好者,几年间,由体检不合格,一跃成为亿万人瞩目的体育名星,与龙头上海遥相顾盼,璀璨华宇。重庆之变,绝非"邻家有女初长成",而是"绿叶成荫子满枝"。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2015,(4)
<正>城市病,即因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近些年,为了追求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不少城市正在向周边呈"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人地矛盾更加尖锐,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可以说"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面临或正在面临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疑也正在接受"城市病"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的日记表明,在浙赣战役中,蒋介石对盟国合作的重视和期望影响了其军事决策。这一点体现在浙赣战役中,蒋介石多次变更战略部署,并因为怀疑中国军队为盟国所做牺牲的价值而最终取消了衢州决战计划。蒋介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十分期待日苏间爆发战争,因此对日苏关系走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也是导致他取消决战的原因。蒋介石并未意识到其决策影响了之后的中美军事合作。美国政府事后对浙赣战役过程的调查,让美国陆军坚信中国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决心保卫美国所需要的军事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