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节教授遗著《中国史学史稿》的出版,对于建设中国史学史这门新学科是一个贡献。这部著作见解独到,材料丰富,集中体现了刘节先生对于古代史学的丰富学识和几十年的治史经验。以前出版的金毓黻先生《中国史学史》,也是一部有学术见解、材料丰富的著作。不过书中没有讲到历史哲学,现在刘节先生这部著作讲到了,这就前进了一步。它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为推进史学史研究和写好这方面的专门著作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著作,过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魏应麒《中国史学史》(194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944)、以及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支那史学史》(昭和二十四年弘文堂刊、二十八年再版)。解放后三十年,史学史研究虽然也取碍了一些进展,但一直没有完整的新著问世,直到一九八○年才出现了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读了之后,觉得有一些问题,但一直没能把这些问题仔细分析条理,形成文字。最近听说陆陆续续又将有几部新的史学史问世,有几部史学史正在撰写中,感到这些问题应该提一提,理一理。因为搞史学史的人,天天谈史学体例、史料学、编纂学,而自己的史学史著  相似文献   

3.
金毓黻先生精熟于东北史、辽宋金史、中国史学史,乃20世纪卓有成就的史家之一,所著《中国史学史》一书颇为学界所推重,后世学人对此书的撰述过程、史学价值、学术思想等问题,已多有论述。①然而,关于此书的初版时间、署名变化及最终定名之由来等问题,则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笔者认为,《中国史学史》一书的初版时间应为1941年,而非1944年;《中国史学史》在最终定名之前,有《史学考》、《史学考略》、《史学史稿》等名,而最终定名为《中国史学史》,则是"循西人之通称"的缘故使然。下文将略陈刍荛之见。  相似文献   

4.
金毓黻是20世纪中国东北史学、东北文献学研究主要奠基者之一,他曾对高句丽好太王碑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调查。金毓黻的好太王碑研究成果收录于《静晤室日记》《辽东文献征略》《奉天通志》《东北通史》等著述之中。为了深入研究好太王碑,金毓黻曾亲赴辑安实地考察好太王碑。《静晤室日记》和《辽东文献征略》中收录的好太王碑释文为金毓黻转录于《东北》杂志1924年第2期中佚名的好太王碑释文。《奉天通志》中的好太王碑释文是金毓黻以《东北》杂志中的好太王碑释文为基础并参照当时所见好太王碑拓本而作出的释文。  相似文献   

5.
金毓黻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近代史学名家,一生建树颇多,在辽金史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贡献,是该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先生早年在"爱乡邦、御外侮"思想指导下涉足辽金史研究,首开宋、辽、金三史兼治之先河。他擅长史料考证,在辽金史研究中博考典籍、严密求证、广搜材料,体现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求真的治学态度。金毓黻先生对辽金史料的整理、考订以及对一些相关社会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填补了不少史学空白,更为后来研究者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构成史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要素早在1961年,学术界在北京、上海、武汉相当热烈地讨论如何建设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时,就已提出史学史分期的问题,如今时间整整过去了二十年。尽管问题复杂困难,不可能一下子得到彻底解决,但我们现在至少应该作出尝试而不再拖延。写作本文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希望引起讨论。文中许多地方采用了白寿彝先生著《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中国通史纲要》,金毓黻先生著《中国史学史》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作者的一些粗浅看法,恳切期望得到专家、读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正在历史学的几个二级学科之中,中国史学史地位特殊,产生较晚,而且发展历程几经波折。其产生,有着西方史学观念的影响因素,但主要得自国内梁启超等名家在20世纪20年代的倡导与实践。至40年代,陆续出现了魏应麒《中国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金毓黻《中国史学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等几部专著,学术论文的积累也数量可观,学术研究似已打开局面。但与此同时,史学界多  相似文献   

8.
金毓黻著《静晤室日记》书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毓黻先生所撰《静晤室日记》计分169卷,装订成17函、170册。是为从1920年3月6日起至1960年4月23日止,历40年的每日治学记录,亦为半个世纪史料之汇集。卷帙浩繁,共约500余万字。与清赵翼《廿二史札记》、顾炎武《日知录》系同类书,为史学...  相似文献   

9.
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在撰写过程中受到了梁启超和朱希祖的影响,但金毓黻并非只是简单地采纳、承袭他们的观点;而梁、朱二人对金氏<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金毓黻史学思想的某些进程.  相似文献   

10.
唐修《晋书》时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贞观年间所修诸史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官修史书。但关于它的修撰时间,却历来众说不一。《旧唐书》的房玄龄、令狐德棻传,称贞观十八年始修,二十年完成。后人多取此说,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三,浦起龙《史通通释》卷十二,魏应麒《中国史学史》,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等。余嘉锡据《唐大诏令集》、《唐会要》中的《修晋书诏》日期,认为贞观二十年始修《晋书》,修成时  相似文献   

11.
由吴泽先生主编,袁英光、桂遵义先生合著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前不久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国内史学史研究取得的一项开创性成果。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何炳松等人倡导对中国史学史展开专门研究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这门学科日具规模和体系化。近十年来,国内的史学史研究更趋活跃,成绩斐然,出版的专著已不下十余种,如白寿彝先生的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仓修良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刘节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稿》和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等。不过,这些著作,除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对近代史学有较扼要的叙述外,其余的均为古代史学史。这就使中  相似文献   

12.
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东北史与东北文献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了从事学术研究,金毓黻搜集和藏有大量图书.文章通过对稿本<静晤室日记>中及现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的部分原金毓黻藏书中所钤金毓黻藏书印及<静晤室日记>中有关其藏书印的记载,共考出44方金毓黻的藏书印.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创建中国史学史学科园地的尹达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增订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和学科建设座谈会召开,是对尹达先生最有意义的缅怀,也是历史研究所史学史学科建设的汇报和展示。我从参加尹达先生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撰写,到组织编纂《中国史学史》,再到《增订中国史学史》,整整38年了,一直在思考与史学史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金毓黻先生编辑《辽海丛书》对于研究东北史极为有用,惜止编到十集,金先生匆匆内渡。解放后,金先生在北京。我于一九五六年于长春去信提起《辽海丛书》现在已不大容易买到,能不能再计划重印?金先生复信说,他原来计划还要印若干集,但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对东夫余的地望以及馀城所在,作初步探讨。金毓黻先生曾指出,所谓东夫余,即是《晋书》之夫余,也即是《后汉书》、《三国志》等书中所记的古夫余国。  相似文献   

16.
东北通史类著作是百年东北史研究成果的结晶,本文旨在对有较大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东北通史,如傅斯年《东北史纲》、金毓黻《东北通史》等十种进行简要评述,既而窥探东北史研究领域的不足与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金毓黼是近代东北史地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者,是民国时期代表辽宁史学水准的著名的学术家。所著《东北通史》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东北的地方性通史专著。《宋辽金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宋辽金史的断代史学术专著。《中国史学史》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史学史学术专著。《中国史》是遗珠之作,主要叙述了上古时期至抗日战争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三四十年代,评述本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是当时史学史研究的一个突出现象,反映了史学界对当代史学的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论文有:1939年金毓黻的《吾国最近史学的趋势》①、1940年曾繁康的《中国现代史学的检讨》②、1941年周予同的《五十年来中...  相似文献   

19.
金毓黻,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在纂修方志,阐发方志理论及旧志辑佚等方面,亦卓有贡献。字静庵,号千华山民,辽宁辽阳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1962年。1908年考进省立奉天中学,1912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从师黄侃,1916年于奉天文科专门学校任教,后任黑龙江省教育科长、辽宁省政府秘书、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等。著有《渤海国志长编》、《宋辽金史》、《东北史》(上编)、《中国史学史》,编有《明清内阁大库史料》、《太平天国史料》、《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等。对于地方志书的编纂和辑佚,功  相似文献   

20.
东北史坛巨擘金毓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毓黻(1887年~1962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东北史地学奠基人。先生世居辽东,初名毓玺,原字谨庵。6岁入私塾,年16时,家资不济,因改习商业。习商4载,未尝一日废书,遍读《三鱼堂记》、《正谊堂全书》、《困勉录》、《松阳讲义》以及《(?)言》等地理书,并渐受陆陇其思想的影响。先生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时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日俄战争,目睹家乡惨遭帝国主义的蹂躏,饱尝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苦难,爱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