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正如今,"四菜一汤"已成为勤俭的代名词,而这据说是朱元璋对官员吃喝的规定。"公车"也是公款消费的一大块。古代没有汽车,公车就是马、马车,还有轿子,以及船。当然,古代官员们更喜欢坐轿子,不过,并非一开始官员就能坐轿。唐和北宋的官员一般不许坐轿。唐初,宰相出门一律乘马,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以乘轿。但唐武宗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以及退仕和患病者才可乘轿,其余不论尊卑,一律不准,而且坐轿者还必须自己出钱雇请。北宋时  相似文献   

2.
古轿春秋     
轿子是我国独有的交通工具,古往今来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远古的轿子称作“檋”。《史记·夏本纪》中曾提到:大禹治水时,行路翻山,渡河逾池,利用四种交通工具,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棒”。但这种远古传说中的轿子,究竟是什么样?还尚待继续考证。 商周时代的轿子虽末见于文献记载,但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古轿的构造已趋于完备。1978年从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漆木质轿子,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轿形象(图一,.1)。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  相似文献   

3.
坐轿这件事     
轿子是清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有权有钱的人都想靠它代步。然而,在清代,从皇帝到各级官员,能不能乘轿、怎样乘轿都有具体规定。潘洪纲在《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一书中介绍:在清代,皇帝、皇后可以坐36人抬的奢华的轿子,其他官员,旗籍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准许乘轿;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臣,只有年老体弱或得到皇帝特许的人才能"乘舆"。  相似文献   

4.
说“轿”     
正轿子,古称肩舆、步辇、担舆等,由先秦时代的辇舆转变而来。汉朝,达官显贵习惯于乘坐车马,然途经山路车马不便行,有人便想出一个办法,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固定两根杠子,乘着盘坐其上,让人抬着走,形似现在的木板担架,此即为最原始的轿子。故《汉书·河渠书》中称:"山行即轿。"轿在一前一后两人肩上,望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所以又称轿为"桥"。两晋时期,因轿子式样酷似车,只是车置轮而手推,轿舁竿而肩扛,遂谓之"肩舆"  相似文献   

5.
方木鱼 《文史月刊》2012,(12):40-41
出行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人来说是件大事。元白朴说,暖日宜乘轿,春风宜试马。可见,马和轿子是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上层人士出行的首选。因为久经战乱,刘邦称帝后居然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只好坐杂色马车,而宰相只能乘牛车。  相似文献   

6.
轿子,古时称肩舆,是始于汉代的代步工具。据《史记·河渠书》云:“宋时,用轿始盛,俗谓:武官骑马,官乘轿”。另据元代站赤设置记载:“江浙等处,除设有马站、步站、水站外,专设轿站三十五处,有轿一百四十八乘”。可见,轿子的使用不光在苏州地区。在江浙一带也颇有市场的。  相似文献   

7.
粤北始兴县的轿子,一般分为“花轿”和“侍轿”两大类。侍轿,当地人又习惯地称它“蓬哩轿”。它制作比较简单,一般用竹或木搭个架子,上面再盖上一层布,既能遮阴又能避雨。而且,冬暖夏凉,男女老幼皆适宦乘坐此轿,称“侍轿”。花轿,即金碧辉煌、雕刻精美的轿子,全部木质结构,并且精雕细刻成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因图案精美复杂,故当地称它“花轿”。  相似文献   

8.
1853年的阳春三月.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南京。“天王”洪秀全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开始关门当太平天子.全心投入到金碧辉煌的“小天堂”里。他从41岁进南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11年中从未迈出过京城一步。只有一次坐64人抬的大轿出宫,去探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那时他正值壮年,却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搞得老对头曾国藩也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9.
中山陵抬轿趣闻文/刘维才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以藤特制了六顶轿子,两顶躺式,四顶坐式,轿门轿顶及两侧挂着青色的布帘,左右两根轿杆,造形美观大方。国府及国际要人来谒陵时,非因特殊所需而不能动...  相似文献   

10.
号称“九省通衢”的汉口,清代已是“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大商业城镇.当时全镇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街巷纵横.尽管旧汉口商业繁华,但公共交通却极其落后.直到清末,汉口公共交通以人力、兽力的车轿为主.辛亥革命以前,汉口公共交通以轿子为主.除了官轿和有钱人家的私轿外,民间有出租轿,当时“轿码头”(轿子出租点)及轿行遍布街头、巷口及渡口附近.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是中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场农民革命运动。可是这场曾经咤叱风云的运动从洪秀全率众起事开始,到占领南京建立“天朝”政权,仅仅只维持了十一年的时间就覆灭了,空引起后人无尽的深思。其中的教训实在太多,而最根本的教训,只有两个字:腐败。“朕睡紧都做得王,坐得江山”太平天国从建都天京之日起,以天王洪秀全为首的领袖人物就丧失了进取心,实行无为而治。他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一说饥饿病死),11年中从未迈出过天京城门一步,只一次坐64人抬的大轿出宫,去看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其余时间都在他的太…  相似文献   

12.
“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读清朝文人王渔洋的这旬诗。仿佛回到了那个闲适安逸的年代,文人雅士坐着轿子。在慢慢悠悠的路程中偶尔揭开帷子,瞧一瞧路边的风景,无车马劳顿之苦,有安稳舒适之乐。慢轿子,走得慢。做得也慢,在北京孙庆连老师的工作室里。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该图气势恢宏,是一幅描绘明清时期苏州市井生活的艺术长卷。衣食住行,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其中,就有别具一格的"抬轿子"画面。争奇斗艳的轿子,是当时市民出行使用的代步工具,堪称时髦的人力"轿车"。陆上抬轿,水中行舟,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构成民俗风情中"出行"的双娇。轿,又写作"簥",别称"舆",有竹舆、舆轿、舆车、肩舆  相似文献   

14.
据史料记载,金代章宗皇帝(完颜,1190—1208年在位)是历代皇帝中第一位钓鱼爱好者,开创了中国皇帝钓鱼先河。每到春暖花开时,便坐着他的十六抬豪华大轿,来到风光旖旎的望海楼(今北京钓  相似文献   

15.
邱海鹰 《神州》2010,(1):36-37
“华蓥幺妹天下靓,俊男壮汉争睹芳。滑竿抬她上山来,伴君共度好时光。”这首流传在四川华蓥山区的一首“滑竿抬幺妹”歌谣,直言快语,真实感人。“华蓥滑竿抬幺妹”是华蓥山区以红岩乡为主的传统习俗。自唐朝以来,华蓥山是川陕四路中入川的重要驿道。古代华蓥人以人行石板路为主,交错纵横,崎岖蜿蜒。  相似文献   

16.
自清 《风景名胜》2009,(11):50-51
兄:……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薄阴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  相似文献   

17.
<正>"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哎,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一首河北民歌《小放牛》开头就抛出了问题,赵州桥是由什么人修建的?在后续的歌词里,给出了解答:赵州桥来鲁班修,然而鲁班是春秋时期的人,又怎么来修建一座隋朝的桥呢?赵州桥的建造者当然不会是鲁班,这座巧  相似文献   

18.
古代有两种坐法,一种叫席地坐,一种叫垂足坐。所谓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下的状态。《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坐的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礼记》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就是:主席。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文史》2008,(11):31-31
古代有两种坐法,一种叫席地坐,一种叫垂足坐。所谓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下的状态。《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坐的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礼记》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就是:主席。  相似文献   

20.
溪音 《文史天地》2003,(5):64-64
古代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他们在接待宾客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礼·春宫·太祝》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在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