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簿書解釋的框架内對吴簡中所見的簽署、省校和勾畫符號進行釋例。調布入受莂上的簽名"祁"應爲臨湘侯國丞祁的親署,而庫入受莂上的"丞弁關"爲佐吏的代簽。無論是親署"祁",還是代簽"丞弁關",皆具有權威性和有效性。户品出錢簡上(臨湘)侯相之下的校記"蟚",是臨湘侯相"管君"或屬吏檢校户品出錢簡後的批字,表示"已核"(已經檢核)。襍錢領出用餘見簿中常見的"朱筆塗痕"(朱筆長線條)爲核對賬目流轉的勾畫符號,與校記"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亦表示"符合、正確"。  相似文献   

2.
凌文超 《中华文史论丛》2012,(1):107-145,395
走馬樓吴簡"隱核波田簿"中,原釋文"兼"當釋作"蕪","■"即"敗"。從利用揭剥位置示意圖、文書書式和筆迹等初步復原整理出的"隱核波田簿"來看,該簡册由上行文書和諸鄉兩份對應的陂田簿籍構成,是郡縣下敕令由勸農掾隱核諸鄉陂田而製作的册書,其目的可能是爲了興復陂田。文書交代了隱核陂塘田畝的行政過程,陂田簿籍則詳細登録了陂塘廢敗或完好的情況,灌溉陂田的數量,陂田的墾食者,因陂塘廢敗導致陂田枯蕪以及重修開發所需的人功數等具體情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衰颓,自然经济统治地位加强,谷帛取代了货币成为交换媒介,三国时期尤甚。但是走马楼吴简显示,临湘即便在物物交换的岁月中,货币也没有绝迹。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走向正常,加之吴国许多徵收钱的赋税名目对货币经济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大体在嘉禾年间,货币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功能终於恢复,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激增,估计临湘货币的流通量应该过亿,甚至更多。新的货币——八亿钱也出现了,但它并非临湘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在市场上,货币和米布并用,由货币肩负价值尺度的功能,大概是吴国统治时期临湘货币经济的最佳境况。  相似文献   

4.
略论走马楼吴简中的户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简中的普通民户按财产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个等级,而一些赤贫户则被划在这三个等级之外,称为“下品之下”。吴简中的“调”,情况比较复杂,目前既无资料证明吴简中大量存在的调布、调麻、调皮等记录与户品有关,也没有证据证明户分九品之说。当时“下品”及“下品之下”户非常贫穷,官府可能有意安排这些民户从事“给吏”、“给卒”之类特殊徭役并减免其赋税负担。起初未必有歧视他们的用意,但具有特殊意义的“吏户”、“兵户”,可能却由此在三国后期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们在"春秋末年肯定有孙武存在"的惯性思维下,对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吴问》,一直缺乏透彻的考证。本文从新的视角,以先秦史料为依据,对《吴问》进行了全面考证,证明《吴问》是一件战国最末年才出现的赝品。  相似文献   

6.
检核户籍和人口是我国古代一直实行的一项根本制度,但其检核程序如何,史载缺佚,此前的考古发掘亦未发现实物。走马楼简牍中两枚关于户籍检核制度的木牍和有关竹简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从两牍所记内容来看,当时孙吴政权检核户籍要经过官吏被书、隐核户口、登记为簿、破莂保据等四道程序。  相似文献   

7.
高敏 《史学月刊》2006,(2):24-27
由于现存文献缺乏关于孙吴时期实行了秦汉以来长期实行的口钱、算赋制度的明确记载,以致史学界大都认为孙吴政权也同曹魏政权一样实行户调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口钱、算赋制度。这种看法未必准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所载确证,孙权统治时期的东吴仍在实行汉代以来的口钱、算赋制度。孙吴时期的口钱、算赋征收制度,也是口钱与算赋同时存在和按大小口分别征收,也是算赋为每个成年人每年的征收量为“一算”,这些都是同秦汉时期相同的。孙吴的“更赋”的征收也有与汉制相同的情况。孙吴时期的口钱、算赋制度有某些较汉制的不同之处,由以现金缴纳变成了以实物缴纳的变化,这说明口算赋制度之转变成户调制只是时间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陈根兴 《收藏家》2010,(5):35-42
历史悠久的中国画,以其独有的美学思想与风格体貌、自有的艺术规律与艺术特征,迥异于西方绘画。中国画以"家学"、"师承"为主要形式的传承体系,也颇具中国特色。综观中国绘画史,无论是开宗立派之大师,还是各流派中的大家、名家,无不得益于家学承继或名师授传。在不同的流派中,也多见亦父亦师、亦师亦友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走马楼吴简看孙吴时期长沙郡吏民的联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凯 《史学月刊》2002,(9):25-28
对于走马楼吴简的研究统计,可以反映出孙吴时期长沙郡吏民有将两姓合并表示婚姻的取名风俗。这种风俗一方面透视出土民与移民之间的联姻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江南农业开发过程中土民与移民之间的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素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34,397
本文依據長沙吴簡,從"佃客"與"衣食客"入手,對西晉户調式中的"南朝化"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爲:孫吴建國時期,江南大土地的開發已經打下良好基礎,包括蔭"佃客"與"衣食客"等在内,各項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制都基本形成,並反過來對中原産生了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西晉滅吴,統一中國,頒佈的户調式,含有包括蔭"佃客"與"衣食客"等的江南地區的内容,是十分正常的。  相似文献   

11.
长沙走马楼简牍材料的陆续公布,为秦汉三国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其中有关"私学"的简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在"私学"身份的界定上,更是众说纷纭.胡平生、王素、侯旭东、于振波、王子今、张荣强等都有专文论述,宋少华、秦晖等在相关论文中对此也有涉及[1].诸位的研究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笔者觉得对"私学"身份的界定,除诸位的理解外,还可从另外的角度得出另一种解释,故不揣鄙陋,提出走马楼简牍中的"私学"其实是一种"吏"的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珠玛 《四川文物》2006,(4):71-74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可见为数不少关于“钱”的记录,应反映三国孙吴所征各项税收。本文试结合史料,对其中“荩钱”的含义进行探讨。“荩钱”可能就是秦汉时常见的刍稿税。李均明先生提出简文原为“刍钱”而误作“荩钱”,更加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