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管林 《岭南文史》2000,(1):34-36
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的魏源,曾与岭南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专程由扬州来岭南游览,而且还与不少岭南人结为师友。据李柏荣的《魏源师友记》所载,就有广东番禺人张维屏、陈澧、梁同新,广东嘉应州人吴兰修、杨懋建,广东高要人苏廷魁、陈庆镛,广东顺德人罗惇衍,广东连平人颜以燠,广西临桂人朱琦等。魏源来岭南游览时写的诗,以及他写给岭南友人的诗,都作为本文论述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岭南学派,又称江门学派,中国儒家学派的一支,成形于明朝中晚期,发源于广东新会,由著名理学家"白沙先生"陈献章所创立,为明代较具影响力的理学流派之一。岭南学派强调治学要贵疑,主张面向自我和自得,学问不要为传统所锢蔽。岭南学派在理学的各派别中颇具进步意义。岭南学派主要人物有陈献章、梁储、李承箕、张廷实、林廷瓛、湛若水等。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实斋,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岭南学派之创始人。他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的学者,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地处岭南的广东一直得风气之先,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成为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引领着时代的风尚,学者们由此对岭南热土上历史积淀而成的丰富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本根"的规律被一步步证实。岭南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当属199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初版、2010年又增修再版的《岭南文化》[1]一书,该书曾入列《岭南文库》而被广东省有关部门隆重推出,初版和再版后一直受到学界与文化工  相似文献   

4.
梁廷枏(1796一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伦教乡人。历任澄海县教谕、广州越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广东海防书局总纂、《粤海关志》总纂、内阁中书等职,曾参与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以及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梁氏毕生致力于学术与教育,著述等身,治学领域颇广,其中以广东地方史为主,以岭南人记岭南事,为后人研究岭南地区文化留下了弥为珍贵的史料,是我国近代史学史上一位爱国忧民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5.
一、广东方志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广东方志居岭南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古代岭南的学术研究,本来落后于中原地区。从汉代起,吸纳了中原的先进文化而起步,一开始就显示出其善于兼容、勇于开拓、独树一帜的特色,在经学、佛学等领域分别出现了陈钦、陈元、牟子等名家,杨孚所撰的《南裔异物志》更是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志。杨孚在汉章帝建初年间(76—83年)举贤良对策,拜为议郎。据说他之所以撰写这部书,是针对当时中原一带对岭南的风物出产不了解,南来官员往往竞相带回  相似文献   

6.
史洪权 《文献》2003,(4):147-150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广东顺德人.他是明末清初广东著名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相似文献   

7.
李舜臣 《文献》2006,(2):182
梁佩兰(1628-1705),字芝五,号药亭,广东南海人.以诗著称于世,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其诗文集以吕永光先生校点、辑佚之《六莹堂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最为完备.然药亭一生著述甚丰,近来,笔者翻检岭南文献时,又发现一文,为吕本所未收.今辑录如下,并加以标点,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木鱼、龙舟、南音等为代表的岭南民间说唱文学,流行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曾风靡一时。以五桂堂为主专门刊行上述民间说唱文学的私人出版家,一百多年来,曾红遍广东城乡,家喻户晓。它们对广东粤剧、粤曲和出版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词人夏孙桐,字闰枝,又字悔庵,晚号闰庵。生前与广东籍诸文化名人交往甚密,曾先后两次亲赴广州,与岭南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冼玉清(1895-1965)别署"琅玕馆主"、"西樵女士"、"西樵山人",原籍广东南海西樵简村,出生于澳门。中国现代著名教授、文献学家、诗人、书画家,有"不栉进士"、"岭南才女"之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证惠士奇督学广东六年,广交社会贤才,并以培养人才、增广学额、旌表化俗等政绩,淳化广东学风和习俗.惠士奇在广东的交往显示以惠士奇为代表的中央文化,将岭南地方文化正统化的努力.惠门一派成为康乾时期岭南士人的代表,是岭南清代以来,第一次学术高峰到第二次学术高峰的阶段性、过度性代表人物,开拓了清代岭南中后期文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沿海地区历史上的归属曾反复辗转于广西与广东之间。自唐咸通三年隶属岭南西道起,至明朝以前,大部分时间隶属今广西。明洪武二年后始划归今广东,直至建国初期。其间在清末民初曾提出三次改隶广西的动议,均未能实现。至建国初期历经三次隶属变动,最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努力推动和中央决策支持下,于1965年划归广西,并稳定至今。从此广西多了一片海,有了更广阔的对外开放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万彦 《收藏家》2012,(12):31-38
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地区,周代属楚国;秦、汉时称南越(粤),置南海郡;唐代属岭南道;宋代为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元代为江西行省中的广东道;明清两代沿称广东。东莞市博物馆(以下简称莞博)从1929年建馆至今,书画是馆藏重要门类。由于地缘优势,莞博藏书画的数量与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广东本土书画。从藏品数量上看,以明清为主,其次是民国以及近现代名家作品。  相似文献   

14.
湛小灵 《收藏家》2014,(10):6-13
<正>岭南地处我国南隅,自古开发较迟。当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文化已经蓬勃发展、焕发异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候,岭南却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唐代宰相张九龄(广东韶关人)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宋代以降,由于中国文化中心区的逐渐南移,岭南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获得发展机会,并逐渐展现其特色。明清两代,岭南经济商  相似文献   

15.
岭南历史,源远流长;岭南大地、文史芬芳。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曾让多少岭南人魂牵梦绕,也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张力和厚重中恒久焕发着蓬勃生机。岭南文化包括粤系文化(广府、潮汕、客家三  相似文献   

16.
王川 《岭南文史》2003,(1):43-45
史学大师陈寅恪(1890.7.3-1969.10.7),学采东西,名贯中外,既开风气又为师,其学术成就已为中外学界公认。陈寅恪晚年执教于岭南(1949.1.19-1969.10.7),与“岭南才女”冼玉清(1895.1.10-1965.10.2,)同为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并入中山大学)教授①,冼玉清为  相似文献   

17.
广东历史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流可追溯到近二千年前的东汉。东汉时,南海(今广州)人杨孚撰写《异物志》,以四音韵语描绘岭南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功用,是中国第一部地区风物志,也可视为广东史学作之滥觞。三国时,吴国陆胤撰《广州先贤传》,为岭南首部人物志。晋朝初年,南海人王范撰《交广春秋》,系岭南第一部地方史。唐代有李德裕的《南迁录》、房千里的《南方异物志》、刘恂的《岭表异录》等史部作问世。  相似文献   

18.
朱次琦(1807~1882),字子襄,一字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乡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曾短暂代理过山西襄陵知县,后辞官归里,讲学于九江礼山草堂。①康有为、简朝亮等人均为其门下高足。次琦仕为循吏,隐为良师,学者尊称为九江先生。由于讲学著述成就卓著,与陈澧并称晚清"岭南两  相似文献   

19.
正谢导秀先生是岭南古琴艺术的当代大师,岭南琴派的第八代传人,广东古琴研究会终身荣誉会长,广州市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首席顾问。曾任星海音乐学院古琴客座教师。2009年4月,他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5月,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五一前夕,我们访问了谢导秀先生。同时,有机会亲眼观看了他指导弟子宁兰清古琴演奏的  相似文献   

20.
朱万章 《收藏家》2005,(4):27-31
居廉是近代“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的老师,他的画风对于近代广东画坛影响极大。大凡研究岭南绘画史,几乎都要提及居廉及其堂兄居巢。本人已在《居巢及其绘画风格》中对居巢及其画艺作了论述,此文乃对居廉作进一步探讨。一、居廉的艺术历程居廉生于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九月二十二日,卒于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五月初五日,享寿七十有七。大约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20岁的居廉随居巢赴广西张敬修营中。张敬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