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泸州,古称江阳,是中国著名的“酒城。”作为中国名酒——“泸州老窖大曲”的故乡,在泸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遗存了极为丰富的酒文物,出土及传世酒文物甚多。从汉代至清代,它们从各个侧面,说明了历代泸州酒业发展的盛况,构成了泸州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反映了泸州酒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灿烂的艺术风貌。 一、汉代出土文物与泸州酒的起源 据《华阳国志》记载,泸州在唐、虞、  相似文献   

2.
1987年9月初,泸州市政府在市博物馆内举办了《泸州老窖酒史展览》。 泸州,作为中国名酒——泸州老窖大曲的故乡,自古以来便享有“江阳尽道多佳酿的美誉。” 泸州酿酒,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酿酒事业就较发达了,墓葬中出土的酒器就有力的证明了酒业发达的事实。汉以后,出土的酒具,和反映当时酿造工艺的实物资料也不少,文献记载就更多了。到了宋代,泸州已成为“酒城”驰名全国。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泸州生产的“小酒”与“大酒”,在原料和工艺上都与今天泸州酿造的浓香型曲酒相似了。到了元、明两代,泸州老窖大曲已远销四方,名闻遐迩。清代更是佳酿遍城,香飘数十里。  相似文献   

3.
徐学书 《成都文物》2000,(3):69-72,50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夸张诗句,不知使古往今来多少人对蜀地望而却步,误以为蜀中自古便封闭落后。清代成都“穿城九里三”的规模,更使得不少人推想清代以前成都的城市规模恐怕更小……。多少年来宣传中说到成都历史最鼎盛之时只不过是晚唐时期有“扬一益二”之称。不少人多年来一直误认为成都自古便是封闭落后地区,由此亦严重影响到成都的对外开放和人们建设现代化成都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朱德元帅武双全,“戎马挥毫,儒将风高”,其早年诗词,颇见功力。他曾于1916年起,担任云南靖国军旅长,受命驻防四川泸州。在五年驻泸期间,他与当地人组织诗社,常有唱和之作,但一直鲜为人知。1978年,泸州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于该馆珍本《江阳唱和集》中发现朱德驻泸时期诗作十八首,后发表于《人民学》。现将这十八首朱德元帅的早年诗作略作注解如下,以飨读。  相似文献   

5.
古城扬州新胜街是一条老街。绿杨旅社坐落在这条街的中段23号。该旅社建于清末民初,取名于清代大诗人王渔洋“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著名诗句。由于当时位居闹市,且建筑富丽、设施豪华、交通方便,一时间,宾客云集,生意兴隆,时有扬州“国际饭店”之誉。  相似文献   

6.
泸州老窖超豪华特曲酒,是由泸州老窖酒厂最老的窖池发酵生香,传统工艺精心酿制,经漫长岁月储存老熟的国内最高档名酒。其酒浆清澈晶莹,芬芳飘逸,柔和协调,“陈香”,“后味”堪称绝妙,酒体风格集数百年老窖之精华,聚千年酒母之浓香。此酒入口香沁脾胃,醇畅肌肤,余香回肠荡气,绵绵不绝,饮后嗝噎回香,飘飘欲仙。加之包装名贵典雅,是为名酒中之上品。 中国·泸州老窖酒厂拥有我国唯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的老窖池  相似文献   

7.
蒲坂桑落酒     
在我国古代璀灿的文化中,酒与诗是紧密相连的。三国建安才子曹植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此诗不仅使人们想起了名誉中外的杏花村汾酒。当今在人们心目中只有茅台、汾酒、五粮液等八大名酒,岂不知在古舜都蒲坂,今永济市内出产的桑落酒,源远流长,古今传盛名。  相似文献   

8.
饮誉世界的茅台酒,因产于贵州省赤水河畔的茅台村(今茅台镇)而得名。清代乾隆年间,茅台村一时成了川盐入黔的主要集散地和关冲要道,商品经济和酒业发达,市场繁荣。到了清末民初,成裕和荣和两家烧房成了茅台酒业的两霸。当时茅台村所酿造的酒统称“茅台酒”,所不同的是:在“茅”字之前冠有酒房创办人的姓氏,以在商标上来区别。如成裕烧房的创办人是华连辉,便称“华茅酒”,荣和烧房的创办人是王立夫,便称“王茅酒”。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以其郁香、醉正、悠长的独特风格,一举夺金奖,成为世…  相似文献   

9.
香花制酒     
鲜花酿酒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屈原在《九歌》中有“惠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说明当时便己盛行以桂花来酿酒了。 荷花除莲子、莲藕可供食用之外,莲花也可以制酒。《续世说》中,曾记载了以莲花制酒的方法,大体是把莲花捣碎,浸入酒内,使酒具有莲花的清香,名日碧芳酒。到清代,莲花酒的制法又有发展。《清稗类钞》载:“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芯加药料制成佳酿,玉液琼浆不能过也。” 菊花制酒历史悠久。魏晋时代,我国重阳节日,就有佩插茱萸,登高畅饮菊花酒的风俗。菊花制酒分菊花酿酒和菊花浸酒。酿酒是在每年九月问,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读唐诗,发现唐人诗句中多次出现“鸡舌”、“鸡香”和“鸡舌香”等字样。如:《全唐诗》卷321权德舆《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因代书贺》一诗有云:芬芳鸡舌向南宫,伏奏丹墀迹又同。《全唐诗》卷391李贺《酒罢张大撤索赠诗》: 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全唐诗》卷438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中也说: 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显然,上引第一、二首诗中的“鸡舌”、“鸡香”,当为“鸡舌香”的简称,诗人为了诗句的工整对仗和受到诗律的限制,故有是简。  相似文献   

11.
古代酒价,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有趣话题。《学斋占哗》记载,宋真宗问宰相丁渭:“唐朝时酒价多少?”丁渭说:“每升三十文钱。”真宗问根据何在?丁渭引杜甫诗句的“速来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为证。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11,(6):22-27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首清代诗人蔡云写下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当时花朝节的盛况。“花朝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目,在古人眼中,它甚至与元宵节、中秋节同等重要。2011年4月9日,这一沉寂多年的传统节日“花朝节”在杭州西溪湿地隆重举行。在经历了42天的祭花、看花、品花、赏花之后,2011首届中国杭州西溪·花朝节于5月20日圆满闭幕。  相似文献   

13.
古代酒价,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有趣话题。《学斋占哗》记载,宋真宗问宰相丁渭:“唐朝时酒价多少?”丁渭说:“每升三十文钱。”真宗问根据何在?丁渭引杜甫诗句的“速来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为证。  相似文献   

14.
泸州市博物馆酒史陈列厅内,陈列了六个形状各异的瓷、陶质老窖大曲酒包装瓶、罐: 1.明三棱陶瓶,1983年出土于泸州市区,呈棱形,高为17.5厘米,边长为9厘米,口径为3厘米。从右向左隶书“四川泸州”四字,竖写“健生酒厂”,罐体施黄釉,红陶、质地粗糙,为市博物馆征集,保存完好。 2.清“三百年老窖”瓷瓶,为泸州老窖酒厂老工人吴海清捐献。包装瓶呈圆柱形,高为18.5厘米,底径为8厘米,口径为2厘  相似文献   

15.
钱仲联先生的诗学研究取向,始终以儒家经学传统为参照,其评价清代贵州郑珍诗歌,以“王气在夜郎”一语概言,既包含了有清一代“诗学”中心西移的客观信息,透露了清代诗歌历史的盛衰状况,亦强调了诗人的“学问”功底及作为诗人的经世致用功夫。在清代诗学“汉宋之争”与“宗唐崇宋”风气合融的道路上,钱氏以为惟郑珍独具“王者气象”。其核心在于文学经学化最高“体用”追求的张扬与发挥。  相似文献   

16.
<正>酒和人类文明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其中,中国传统白酒是华夏文明长河中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发明。“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吟诵白酒的诗句,杯酒之后,更是一段段抹不去的中国记忆。而在“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白酒领域,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白酒文化内核的董酒人,正踔厉奋发大踏步行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通”历史文化与美好生活,“造”优质产品与业界口碑,致力于打造中国传统白酒文化的现代新样本。  相似文献   

17.
每当我读到“百创情不已,忘死向前去。向前攫永生,完成大生趣。”这样的壮烈豪迈的诗句时,眼前便浮现出一个面带微笑,质朴而又刚毅的年轻诗人的形象,这就是革命作家,抗日爱国诗人田贲烈士。在东北遭受日寇侵占的最黑暗的沦陷时期,东北曾经涌现过无数的为国捐躯的优秀儿女,而在对敌文艺战线上,就曾有两个英勇的战士,他们同样多才多艺,又同样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贞不屈,舍身取义,成为后人永远怀念的光明伟岸的烈士,并且,他们还都是满族人。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岁月里,他们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崇高气节,是东北人民和满族同胞值得骄傲…  相似文献   

18.
读清史者没有不谈文字狱的,即使戏曲小说也常以文字狱为题目.其实,对文字狱的关注不自今日始,早在清代乾、嘉时期就已有了“文字之祸”、“文字之狱”的提法,是连官文书中也不回避的.到了清后期,龚自珍的著名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透露出知识分子对文字狱担惊受怕心情.以至清末,文字狱渐渐成为民主革命家们唤醒民众反清意识的宣传。此后百余年间,对文字狱的研究在每一个时期都未曾中断过,都有其代表作品出现.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处于北宋中期新旧党争而陨落的过程。青年时期,诗人怀抱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这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充溢着昂扬乐观的情绪和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令人感到诗人“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象《初发嘉州》、《巫山》、《入峡》等等,无一例外。诗人虽自幼便受道家思想的薰陶,诚如《众妙堂记》所载:“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余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  相似文献   

20.
刘锴 《文史月刊》2011,(12):30-30
很多书籍、影视作品和戏曲中,都将清代的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于是,久而久之,“老佛爷”便似乎成了慈禧太后的“专利”,一提到“老佛爷”,人们立刻便会想到慈禧。其实,“老佛爷”一称并非是慈禧的“专利”,清代的皇帝都特称“老佛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