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畲族图腾崇拜的产生 图腾崇拜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图腾崇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1)图腾是氏族的族徽。“氏族社会中,每个氏族都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也是本氏族的族徽”。(2)图腾是氏族意识形态的表现,是氏族的标志和无宁“宪法”。(3)图腾有传宗接代的作用。(4)图腾起了加强和维持本民族团结的作用。畲族也曾在古代至近代普遍流行图腾崇拜.现代仍保留着不少活动遗迹,是研究图腾化的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23):59-63
冬至,岁时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的仲冬佳节,亦称“冬节”、“交冬”、“贺冬”、“长至”、“亚岁”和“一阳节”、“消寒节”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在不少地方仍保留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相似文献   

3.
图腾崇拜是一种很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各民族的图腾崇拜对传统生态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的平台,对于有意识的提取图腾崇拜的精华,提升现代的生态保护观念并使之在生态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畲族头饰各具地域特色的形制与特征,同时对凤冠与畲族头饰文化内涵作了分析和总结。畲族头饰中不仅蕴藏着各种物质与精神文化因素,也蕴藏了审美心理与历史传承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景宁畲族传统狩猎的方式与手段。狩猎是人类原始生产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渠道,不论哪个民族都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进,传统狩猎已成为景宁畲族历史文化,被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一、独具特色的“竖灯竿升彩凤”习俗 揭阳龙砂乡江族“竖灯竿升彩凤”是一种独特的民俗奇观,每到规定的时间,龙砂乡8个自然村的每家每户都会在屋顶上插一根十多米长的大毛竹,毛竹留着竹尾,竹子上方立着一只“彩凤”,彩凤是用好木料做成凤头风身,用铁片剪成风翅及凤尾形状,  相似文献   

7.
陈栩 《福建史志》2008,(4):34-37
福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州的连江、罗源、闽侯、晋安一带,以及宁德飞鸾镇及蕉城区、霞浦、福安、福鼎、柘荣、漳平、漳浦、德化、华安、诏安、顺昌、上杭、武平一带。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为切入点,探讨福建畲族彩带纹样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崖葬是流行于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的丧葬形式,也被称为崖洞葬。既所谓“死不殡,置之山洞是也”。这一葬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十多个省区和云贵高原等地。在主要以天葬为主的西藏自治区,吉隆县的崖葬习俗,别具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漳州市政协在最近的一次姓氏调查发现,全市共有蓝姓34114人,钟姓24045人,雷姓651人,盘姓23人。此次调查还显示,至今诏安、漳浦、龙海、华安等地还分布着畲族居民,其中蓝姓主要分布在漳浦赤岭、湖西,龙海隆教,华安官畲村等地;钟姓主要分布在诏安美营村、漳州郊区茶铺村、松州村、宏道村及华安安坪村等地,雷姓主要分布在华安、平和、东山等地。闽南这些畲族目前的状况如何?受闽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畲族文化的保护存在什么样的危机等现实问题,应引起畲族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福建最大的民族村诏安美营畲族村为例,通过对该村畲族文化的调查和挖掘,分析和探讨畲族闽南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在畲族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清明食趣     
长江 《文史月刊》2010,(4):62-62
<正>青精饭青精饭最早载于《岁时广记》卷十五的《零陵总记》。"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  相似文献   

11.
管驿前村是鄱阳湖畔的一个渔村,位于江西省波阳县鄱阳镇西郊。自从我的《鄱阳湖渔业风俗研究》1996年获国家教委批准立项以来,管驿前村就是我的田野作业基地之一。2001年春节前夕,我再度来到管驿前村,试图从这个渔村入手,对经济变革时期的渔业习俗作较为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秦炳贞 《民俗研究》2010,95(3):243-252
山东地方志中对节日饮食习俗有丰富的记载,将这些习俗置于山东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解读,会发现山东地区的岁时饮食习俗蕴含着古老文化的因素,蕴含人们对和谐吉祥生活的追求,并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这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山东岁时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乃至山东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姜库 《丝绸之路》2013,(6):106-107
流传至今的西和乞巧文化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群体,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或"女儿节",其内容丰富,集音乐、舞蹈、诗词、民间工艺美术、崇拜信仰、古代神话于一身。如今,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和政府在乞巧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最大的"巧头儿"。在政府的积极组织下,"乞巧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从传统的节到现代的文化节,西和的乞巧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巨大变化,具有了与昔日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缪丹 《黑龙江史志》2011,(18):31-32
闽东是畲族的重要聚居地。千百年来,畲族同胞在闽东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无数璀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传统文化目前正不断流失,面临自然消亡的危险。本文试从文字的缺失、历史上的畲汉互动、现代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对畲族文化资源的流失进行分析,并从中寻找保护畲族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绚  张溯 《东南文化》2018,(1):81-87
大汶口文化流行以獐牙随葬和拔牙的习俗。以獐牙随葬的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晚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以獐牙随葬外,还随葬一种由獐牙制作而成的钩形器。拔牙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晚期在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遗址中仍然流行。拔牙的形式极为统一,均为拔除上颌两颗侧门牙。拔牙和以獐牙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汶泗流域的遗址中,分布地域相同,其他地区发现很少。这两种习俗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较为兴盛,到龙山时期几乎消失不见。可能源自大汶口先民对獐的图腾崇拜,拔掉上侧门齿以模仿獐的样子,生前随身携带獐牙制作的勾形器,死后随葬獐牙,均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刘勇 《历史研究》2013,(1):160-177,193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从18世纪初期开始主宰荷兰对华贸易,直至19世纪40年代。在荷兰,最初仅可从药铺获得茶叶,作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其药性受到绝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赞扬,但同时也引来部分人的反对。由于有识之士的大力推荐,饮茶有益论逐步被荷兰大众认同,售价不断下降的茶叶逐渐成为荷兰人的日常饮料,由专营或兼营店铺出售,而从一开始就被视为高尚消遣的饮茶习俗也自上而下地在荷兰各阶层中得到广泛普及。饮茶习俗普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之一,就是丰富了近代荷兰人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刘建秋  袁春平  杨长平  纪芳 《神州》2012,(20):242-243
低碳生活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低碳社会之际的一次全新生态反思。传统川菜习俗在制作技术、膳食均衡以及工具材料等方面还存在着大量非低碳的因子。在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应加强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和引导,在烹饪活动中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改良和创新川菜制作技术,注重膳食均衡与营养,不断提高川菜习俗与低碳生活的契合度,在发扬川菜技术与文化同时实现向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畲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独特而丰富的畲族伦理。对畲族伦理特质的考察必须要探讨影响和制约它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条件。通过剖析这些根源和条件,展现畲族伦理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不仅反映了上古时期的宗教、政治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在表现上述方面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从《诗经》相关诗篇来看,当时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主要有田猎、踏青游观、游泳、垂钓、聚会歌舞、射箭、投壶等方式。总体而言,《诗经》中反映出来的上古时期人们的休闲活动既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的合理合度的释放,也是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欲望的克制。  相似文献   

20.
青海的河湟地区,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传承着包括岁时民俗在内的众多民俗文化。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观测天气变化,根据寒暑冷暖安排各自的生产和生活的习俗。过去农村有“立杆测时,燃香记时”的做法,如在平地上立一根木棍,当木棍和其阴影对齐时,就到吃中午饭的时间;在村与村轮流浇水时,根据各村地亩数的多少确定燃香株数,由水利委员或公众推举的公平人燃香守候,将预定的香株燃完时,发令更改水口(位)。岁时民俗中的记时一般以农历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