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方志》2012,(12):F0004-F0004
2012年10月10~11日,《方志百科全书》编写研讨会在京召开,讨论《方志百科全书》“方志总论”分支等内容的编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段柄仁(主席台左三)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田嘉(主席台右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相似文献   

2.
《方志百科全书》以“志”为主,志书条目是实现方志百科全书“浓缩修志历史,展示事业成就,普及方志知识,促进传承应用”编辑方针和编纂目标的核心部分,提高志书条目的编写质量,对提高整部方志百科全书的质量,至关重要。志书类条目释文应着力彰显地方志价值,即彰显志书的资料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为此,要精选列入简介条目的志书,精选释文需介绍的内容要点,精心写好基本要素,在各要素中着力彰显地方志价值,并注意维护百科全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图片新闻     
《中国地方志》2011,(6):F0002-F0002,F0003,F0004
2011年4月26日,《方志百科全书》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主任朱佳木专程看望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段柄仁(主席台左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田嘉(主席台左三)出席会议,并为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5,(4)
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它纵贯古今、横陈现状,涉及各个领域,囊括各行各业。一部好的地方志书,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古人曰:“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历史上许多地方官,施政都借重于地方志。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也非常重视地方志。修志  相似文献   

5.
2012年10月10~11日,《方志百科全书》编写研讨会在京召开,讨论《方志百科全书》"方志总论"分支等内容的编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段柄仁(主席台左三)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田嘉(主席台右二),中国地方  相似文献   

6.
2012年3月28~29日,《方志百科全书》编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方志百科全书》主编段柄仁(主席台右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方志百科全书》副主编李富强(主席台左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助理、《方志百科全书》副主编王樵裕(主席台右一)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7.
地方志是官书,有“地方百科全书“之誉。因其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系统性、资料性等特点,所以是各级政府研究地情、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提高执政能力的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是在当前三个文明建设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地方志工作也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以我们以志资政的工作实践为例,简述地方志工作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方志乃一方之志 ,有人又称其为地方的“百科全书”。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就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一部地方志 ,如果没有反映出地方特色 ,让人读起来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就不是一部成功之作。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也是历代方志专家们的共识和极力追求的目标。何为地方特色 ?概括地说 ,地方特色是一地之事物及其运动中所形成的不同于别地的特殊性。那么 ,怎样才能在地方志书中突出地方特色呢 ?首先 ,应从篇目设计上下功夫 ,突出地方特色。 1.篇目是志书的窗口 ,是志书内容的概括。在篇…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小百科全书”,只有充分反映地方特色,其“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才会更大。才会更富有强盛的生命力。因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在篇目结构、内容详略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应充分体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新疆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地方志要“力求体现当地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这是一条衡量志书质量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源流 “方志”名称较早见于战国时《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8500多种,共11万多卷,哟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左右。地方志记载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  相似文献   

11.
突出专业特点搞好地方史志文献库建设武汉市地方志编委会杭世锐地方志之所以被称之为地方的“百科全书”,是因为它是在收集大量地方资料的基础上编纂的。因此,搜集充足的资料是编修新方志的先决条件。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基本上都成立了修志机构,不少已完成了志...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书是客观记述地情的百科全书.其对记述方法有特殊要求,诸如称谓要用第三人称,不能用“我省”“我市”“我县”“我单位”等第一人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标准》第二十七条规定:“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外,以第三人称记述。不用第一人称。”许多地方志书的“行文通则”也是这样规定的。如《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中关于“称谓的书写”规定:“称谓一律用第三人称书写,不用‘我省“我市’等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13.
一、旧志整理及其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 中国旧方志十分丰富.是综合记载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自然等历史状况的百科全书和“一方之全史”。在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地方志在史部各分类中数量最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可知,  相似文献   

14.
各民族的穿着打扮不仅能反映出当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状况,更能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作为地方百科全书的地方志书,应详尽记述本地区各民族服饰。编纂人员需在设置合理的篇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等方面下工夫,从而使地方志书的时代性、地域性、资料性特色愈加凸显,吸引更多的人读“志”用“志”,进一步增强地方志书“存史、资治、育人”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地方志作为地方百科全书,记载一地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地方志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正在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方志有其特定的性质、质量标准、编纂体裁,还应遵循存真求实、述而不论、横分论述等原则。地方志编纂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地方志与历史专著、年鉴、百科全书、工作总结、研究报告的区别,有助于提高地方志编纂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地方志占很大比重,现存8000余种地方志,记载着我国各地方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状况,可以说是我国独特的地方史百科全书。中国编纂地方志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晋乘》、《楚梼杌》及《鲁春秋》等一类地方史著作,而《尚书·禹贡》篇更是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作品,可与《山海经》并称我国地方志的鼻祖。“地方志”又称“方志”,宋代以降始名。隋唐时多称“图志”。由于不断改进体例、取材渐博、所涉日富,先为史地分载,继为史地合记,分门别类,遂成为政治、经济、史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志编修历史悠久.志书内容丰富.编写体例独特。古人云:“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地方志也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是故志之重于郡也与国史并”。明代是我国志书编撰较为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方志.也呈现出独特的编撰特点.以下以明代弘治年间的莆田《兴化府志》为例,对这一时期莆田地方志编修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地方志作为“官修”之书.是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情况.具有高权威性、高可信度、大信息量的地方文献和百科全书。地方志资源,以地方志书和年鉴为主,涵盖其他地情类的资料性文献.准确而系统,广泛而丰富。“修志为用”,古今皆然。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学习地方志、切实用好地方志,对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研究决策能力,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一轮修志开展以来 ,人们对于志书的学术定位并不一致。有的把志书定位为资料性编述 (或资料汇编 ) ,有的把志书定位为资料性著述。自 1 996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李铁映同志多次指明地方志是一种资料性著述。他指出 :“新编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史书 ,不是一家之言 ,不是史家的专著 ,不是史料汇编、资料大全 ,也不是百科全书 ,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他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 :“新编地方志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每一部志书都是一部学术著作 ,都是一部精品 ,这是对新世纪修志工作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