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帝后像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没有得到国内美术史界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对康熙帝肖像画相关问题的探究.引起更多的学人对清代帝后像加以关注。本文是在整理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康熙帝肖像画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初步对史籍中记载的这些画作的绘制者加以考辨。进一步勾勒出清初宫廷画家进行创作的工作程序。此外,借助梳理御制诗文,指出康熙帝对绘画的淡漠态度。揭示了其肖像画数量不多的原因.并探求了其行乐图极少的缘由。文中指出康熙帝肖像画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实则微乎其微,而且康熙时期的帝后肖像画创作既是清代宫廷肖像画的转型期又是定型期。  相似文献   

2.
《宋代皇亲与政治》评介游彪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显赫、最荣耀的政治性集团,皇亲国戚无疑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他们与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干系重大。张邦伟教授的又一力著─—《宋代皇亲与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30万字,包括导言、宗室与政治、后妃...  相似文献   

3.
“合葬”“祔葬”与“陪葬”是帝王陵墓葬制的重要内容,显示出后妃、宗室以及功臣等人员同帝王的从属关系,同时也是历代王朝政治格局、丧葬礼制的重要反映。“合葬”始终是帝后同葬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古代社会道德伦理和礼仪秩序的根本;“祔葬”和“陪葬”因时代不同而内涵有所差异,整体反映了从先秦时期“天下国家”向汉代以后“家国同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清朝十位皇帝之中,第二帝康熙皇帝玄烨的后妃最多,共有五十五位,第九帝光绪皇帝载湉的后妃最少,只有三位,其中之一即珍妃。珍妃,他他拉氏,光绪十五年进宫,时年十四岁,光绪二十六年死,年仅二十五岁。珍妃死后,关于她的生平,出现了许多传说。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看到了有关珍妃在宫中生活的一些档案,对其生平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5.
赵启斌 《收藏家》2006,(1):3-10
2005年9月7日至10月23日,广东省美术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人物肖像画精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80件明清肖像画精品。南京博物院在院外展出院藏明清肖像作品尚属首次,参与展出的明清肖像画作品均为南京博物院珍藏肖像画的精华部分,代表了明清以来我国肖像画的发展面貌。一、历代肖像画的收藏和研究1.我国古代肖像画的展示和收藏肖像画在我国有特定的称谓:写照、传神、写真、写貌、写像、影像、追影、写生、容像、象人、祖先影像、禅宗祖师像、顶相、仪像、传神、寿影、喜神、揭帛、代图、接白、帝王…  相似文献   

6.
经筵是宋代为帝王专设的御前经史讲席,其名称的出现与制度的完备皆在北宋仁宗朝。目前学界往往以"广义经筵"泛指汉唐以来的讲经侍读活动,以"狭义经筵"专指宋代经筵。这种两分法既有对南宋人用经筵之名泛指汉唐讲经侍读的合理性及其适用边界认识的不足,在概念词源、划分标准、内容实质等方面也存在扞格。应放弃"广义经筵"概念的用法,恢复自北宋起就已存在的"帝学"概念,将汉、唐、宋的讲经侍读活动统称为"帝学"。从汉唐帝学到宋代帝学的根本变化,在于客观上严密的制度设定与主观上权力授受关系的不同,这两点变化集中体现于宋代帝学的核心经筵之中。宋代政治文化中,士大夫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经筵这一学术与政治互动的特殊制度形态得到加强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宋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女真军攻破汴京,俘获徽钦二帝、帝后、帝妃,王后、帝姬(公主)、郡主,以及大臣妻妾子女三千余人押往金都上京,妇女在俘虏营里占了很大比例,宋高宗的生母韦氏,38岁,徽宗第十女柔福帝姬,17岁,也在其中。俘虏们到达金上京后,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金人命宋徽、钦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皆袒露上体,披  相似文献   

8.
关于清代帝后朝服与朝服像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故宫现藏帝后朝服与朝服像的系统排比,结合有关文献研究,作者认为:1、康熙的4幅半身肖像画分别为两幅朝服像的稿本;2、清代帝后朝服像可分为写生像和祭祀像,祭祀像的背景是程式化的,自康熙以后的皇帝服饰,乾隆以后的皇后服饰是写实的,与制度基本吻合,并表现出时代特征,而此前帝后朝服像中的服饰存在着虚构想象的成分;3、康熙《大清会典》记载的服饰形式是康熙青年时期的,雍正《大清会典》记载的则应是康熙晚年和雍正时期的服饰面貌。雍正元年颁布的服饰制度在康熙晚年已经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9.
柴懿  杨阳 《大众考古》2022,(8):67-69
<正>说起朝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清宫戏中皇帝、后妃和大臣胸前类似佛珠的长珠串,随着步伐有节奏的摆动,十分吸睛亮眼。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朝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皇帝没有戴朝珠,孝惠章皇后戴了朝珠,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戴了朝珠,而自康熙皇帝开始的帝后朝服像中均戴朝珠。可见,朝珠并不是满人一开始入主中原时的标准配饰,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满汉文化逐渐融合,朝珠成为清朝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7,(4)
<正>3.宋代吉州窑、建窑的黑釉宋代江西吉州窑、福建建窑是两个独特的地方窑,为我国陶瓷美学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宋代是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南北方瓷窑广泛兴起。有为了满足皇室贵族、上层社会需要而设立的官窑,也有大量满足普通百姓生活需要的民窑。全国各地的瓷窑产品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地域风格,因而宋代瓷器品种丰富,有的窑口续烧至元、明、清(如磁州窑),有的名瓷被元、明、清历代仿制(如五大名窑),但吉州窑、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  相似文献   

11.
小议明代后妃外戚干政不烈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中 《史学月刊》2001,(6):145-147
鉴于汉唐宦官和后妃外戚交相干政之祸,为了子孙的江山永固,明太祖绞尽脑汁制定了许多“铁”的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国朝献征录》卷一一七,《王振始末》),“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明史·后妃传》),但有明一代,宦官为患之烈较之汉唐,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后妃及外戚势力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本文拟从明代有关制度(亦即源头)入手加以论述。通过检索有关史料,笔者以为其原因在于:一是太祖朱元璋立祖训,历代贤后倡扬女教并以身作则,大臣则有据祖训严防后妃外戚干政的…  相似文献   

12.
清东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庞大、保存最完好且体系完整、布局严谨的清代帝后妃陵墓群。78平方公里的陵区内,群山攒集,众水环流。36000亩风景林与15座陵寝、581座单体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自然景观与人建筑完美结合的壮丽画卷。  相似文献   

13.
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关于宋代女性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宋在借鉴唐代历史经验的同时,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运行方式,后妃垂帘听政合法化,但受诸多因素限制,因此后妃与政治的关系倍受关注;在理学兴盛的条件下,妇女的婚姻、财产、社会地位、贞节观并未被完全禁锢,而是有一定的自主性及法律性:宋代作为文化的繁荣时期,女性对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纵观近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总体研究还不够全面,朝代间女性问题对比性文章少,对现今的借鉴作用还不够.  相似文献   

14.
<正>宋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女真军攻破汴京,俘获徽钦二帝、帝后、帝妃,王后、王妃、帝姬(公主)、郡主,以及大臣妻妾子女三千余人押往金都上京,妇女在俘虏营里占了很大比例。宋高宗的生母韦氏,38岁,徽宗第十女柔福帝姬,17岁,也在其中。俘虏们到达金上京后,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金人命宋徽、钦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皆袒露上体,披着羊皮到阿骨打庙举行"牵羊礼",表示归顺。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献俘结束后,宋宗室妇女千  相似文献   

15.
正宁县文庙大成殿建于元至正初(1325前后),虽为元代建筑,但具有鲜明的宋代"厦两头造"官式建筑风格,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元代建筑已凤毛麟角,尤其是具有宋代建筑特色的木构建筑更少,正宁文庙大成殿的存留,是研究甘肃宋元建筑承袭、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遗存。本文从文献资料及碑刻资料的相关记载出发,从始建及历代维修、建筑布局、价值三个方面对正宁文庙大成殿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帝”是《山海经》里出现频率最高的神,在历代的《山海经》研究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本从《山海经》本出发,探讨“帝”的身份和来源,初步认定“帝”是《山海经》里的一个后起的至上神,在长期口头的流传中渗入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并与帝俊、黄帝、西王母等几个大神的身份发生重叠,从而形成《山海经》本里“帝”与其他天帝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也论宋代官员的俸禄张全明俸禄制度,是历代王朝职官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宋代官员俸禄水平的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宋王朝采取“益俸”政策,当时官员的俸禄都很高,“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宋代官僚的俸禄是最为优厚的”①,并多以清...  相似文献   

18.
清东陵是清王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陵园,先后共建有16座帝后妃陵寝,大小单体建筑达580座.清东陵自康熙二年首建孝陵起,到光绪三十四年重修慈禧陵竣工止,修陵时间历经近两个半世纪,几乎与王朝的存亡相始终.因时代关系,各陵在建筑规模、筹款、用料、所用时间以及工程质量、维修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清王朝的盛衰可以从陵寝的修建中得以窥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旨是論述宋代帝閣建立的沿革。帝閣所具有的收藏皇帝御制文書、字畫、君主玉牒、宗室屬籍等皇室檔案的功能,以及隨着帝閣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等職名的設置,帝閣從原來管理御書、御制的管理機構,其設置的閣職逐漸成爲文官貼職的主流,轉而兼具雙重功能,從而取代了北宋前期館閣官的雙重職能的地位。之前,學界已有關注三館秘閣官具有館職職事官與兼充貼職的雙重功能的研究,而對帝閣所具有的雙重職能關注尚未及見。本文欲以此試論,期以引起同行對帝閣研究的興趣和重視,從而推進宋代職名演變史的深入探討。  相似文献   

20.
福建黄檗宗禅师隐元隆琦东渡日本传法时,随身携带的黄檗宗肖像画和黄檗宗画家所绘制的“隐元骑狮像”,对长崎乃至日本的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隐元骑狮像”来自“文殊骑狮像”,体现了隐元禅师在传法时所展示的宗教形象,也是黄檗宗顶相中的独特形象。其次,“隐元骑狮像”为多幅连续创作的肖像画,同时也是道释画和顶相画的结合,具有多主题综合的特点。第三,日本画家继承“波臣派”画风后,继续创作“隐元骑狮像”等,但趣味和画风逐渐偏向本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