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号俑坑当是古代方阵的模拟一九七四年,一号兵马俑坑试掘之后,在试掘简报和表仲一先生《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内容及兵器试探》一文中,明确指出:“秦俑坑为一行伍整齐,组织严密的庞大军阵。”接着袁仲一先生又在其它论著中指出:“一号俑坑是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白建钢同志在《秦俑军阵初探》一文中指出:“整个一号俑坑的排列可认为是“鱼丽之阵。”笔者曾在《试论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为研究秦时军事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在此之前,咸阳杨家湾汉高祖长陵陪葬墓附近的十一个陪葬坑中亦曾出土大批步、骑兵陶俑,其中步兵俑一千八百多,骑兵俑多至五百以上,构成阵容雄伟的军阵,其墓主可能是西汉文景时期一位地位相当高的军事将领。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时期,因而对以后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影响极大。研究秦汉军事,亦对认识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发展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以秦俑与杨家湾汉俑军阵比较,对秦汉时期军队的发展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Felix Horn 《文博》2009,(6):26-35
利用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的数据计算,计算机可以制造出虚拟三维形象,便于展示与交流。至今为止,秦俑坑中出土的大多数陶俑的彩绘留存不多甚至没有。色。大部分原始彩绘均已脱落,只有极少部分彩绘保留至今。本文以虚拟三维模型重构了秦俑原始彩绘,显示了其功能与意义。俑(T21G18-03)是这次工作的对象。陶俑主要显现出灰暗的陶一尊将军俑(T9:1)和一尊跪射陶俑出土时彩绘的纪录档案是重构工作的出发点。通过三维扫描仪将陶俑表面形状进行数据记录,这是重构工作的基础。然后通过数码照片记录彩绘现状,并将这些照片进行三维机理处理。采用三维绘制软件进行重建和摹绘工作。数据模型过程可以模拟和大多数彩绘和表面情况。这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几件典型陶俑,将秦俑的原始状态展示给大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多彩的秦俑军阵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4.
车战与御手     
车战是商、周到春秋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御手作为车战时代的骄子曾活跃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战争舞台近千年。到了盛行步战的战国秦汉时期,战车及御手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呢?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给我们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军事状况,所以,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秦俑军阵的军事内涵和秦代军队的作战方式。本文想从简述车战的历史出发,探讨战国秦汉时期战车的性质及御手的地位作用问题,并试图对秦兵马俑军阵所反映的战争形式作一点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秦俑出土以后,研究秦俑主题的论文曾出现过一批。通过秦俑的艺术形象,探讨其主题思想,确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从已发表的论著来看,基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秦俑的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秦俑军阵反映了“积极向上”、“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体现着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力量的旺盛的战斗精  相似文献   

6.
1999年9月,考古人员在秦陵二号陪葬俑坑中发现绿面跪射俑。在目前发现的秦俑中,它是惟一的绿脸俑,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这尊俑的"绿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意味着什么?本文运用大量科学依据破解绿脸俑的密码。  相似文献   

7.
《文博》1999,(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最近又有惊人发现。在二号坑的第二阶段考古工作中,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见封三),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彩绘俑的清理出土和保护成功,是二十多年来秦俑考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俑,一经出土,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宏伟的规模和感人至深的魅力,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对秦俑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俑形象、秦俑制作年代及秦俑军阵方向等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 秦俑的形象是自秦俑破土而出后一直多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已见,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涉及整体和个体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统一的整体而忽视多样化的个体,也不能用个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秦俑三号坑自发掘以来,一直被作为秦俑军阵的指挥机构,即古之军幕。笔者推考再三,觉得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似是定为军祭的社宗,根据更充分一些,兹不藏拙,一陈管见,就教大家同仁。一、关于秦俑三号坑即古之军幕的几点质疑秦俑三号俑坑是与一、二号俑坑有着明显区别的陪葬俑坑。它面积小,形制特殊,坑内武士相向夹道式排列,与战斗队形判然有别,又出有礼仪性兵器铜殳,显然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秦兵马俑表现了什么主题?论者曾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秦俑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的,秦俑军阵反映了“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另一种则认为秦俑形象蒙着一层“沉郁阴冷的抑感”,“基本上是一幅昏惨惨,黄泉路近的景象。”近日拜读林剑鸣先生新作《秦俑主题何处觅——秦俑之谜,之二》一文后使我们对秦俑主题的进一步认识,有一定启发。但文  相似文献   

11.
1—1新兴的秦俑学埋藏地下两千余年的秦兵马俑重见天日之后,不仅因为它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引起了寰球性的轰动,而且也给学术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正如对名著《红楼梦》的研讨形成了所谓的“红学”一样,对秦俑的研讨,也正在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秦俑学。不难预测,随着秦俑学的形成和发展,它不唯只是单纯的中国式学问,而且将走向世界! 1—2秦之管理是秦俑学重要的一环本文的题目,乍看起来似乎与秦俑无关,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实际上,那样气势磅礴或雄壮的秦俑军阵,那样栩栩如  相似文献   

12.
秦俑铠甲的编缀及秦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的写实作风再现了秦代为军阵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秦代军事的珍贵资料。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对这些现成材料拿来就用,对秦俑的认识和研究还要下一番功夫。这是因为:1、秦俑的写实是通过陶塑的手段来表现的,它提供人们的形象限于俑的外表,对“隐”于其里的形状、结构需要通过外表来联想、研究。2、形象的质地一律是用陶质表现的,需要通过形象提供的质感、颜色,还要借助于文献资料和其它考古材料进行参证、比较才能确定。3、俑坑经过焚毁,陶俑及所执兵器有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陵园的地下庞大军阵──兵马俑群的出土,被誉为“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正值秦始皇兵马俑发现25周年和秦俑博物馆开放2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长期从事文物考古报道的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兆麟,对秦俑的发现、挖掘、作全景写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和未公开的情况的材料。二十多年来“秦俑热”历久不衰,西安的秦俑博物馆迄今已接待了中外人士四千多万人次,其中包括一百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这些风靡五大洲的秦始皇“地下御林军”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朱学文 《文博》2000,(1):77-80
1999年,秦俑二号坑清理发掘出土几尊彩绘颜色保存较好的跪射俑,引起世人的注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明珠。 秦涌二号坑彩绘涌的发掘清理目前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驽兵军阵。从发掘现状来看,彩绘陶俑的颜料结构与分布不尽相同。首先,陶俑的彩绘涂层在结构上很不统一,大部分先是在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在生漆上再彩绘一层颜料,也有一小部分彩绘两层颜料,还有的陶俑某些部位只涂一层或两层生漆而不彩绘的。其次,陶涌的彩绘颜色也多姿多彩。发髻及发带上主要为赭石色或朱砂红,面部为粉红色,领部为粉绿色、紫色或粉白色。甲片为…  相似文献   

15.
刘珺 《文博》2007,(4):56-62
五价值与力时至今日,我依然坚信,在我所见过的所有艺术品中,再没有比秦兵马俑军阵更让人赞叹、感动、喜悦、忧伤以及引发无尽遐想的艺术品了。在兵马俑身上,几乎汇聚了一切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在秦俑身上相得益彰,造型艺术与韵律之美更是在秦俑的脸部线条中相辅相成。帝国的荣耀  相似文献   

16.
石晓霆 《中原文物》2013,(1):63-67,87
商周时期的戈功能全面,但其主要功能是击。商周时期用戈士兵的单兵配置主要有戈,戈、盾,戈、剑以及戈、剑、盾等几种方式。戈、矛搭配是商周军阵中主要的配置方式,戈、矛配置不仅用于步兵,还用于车兵。  相似文献   

17.
四号坑是未建成之俑坑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士学 《文博》1989,(5):65-71
《秦始皇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曰:“在二、三号坑之间还有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面积约4600平方米,仅有土扩,未发现木构建筑遗迹及砖铺地,也未见陶俑、陶马等文物,这有可能是拟议中的一个军阵;因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而未能建成。”由于认为该坑是一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军阵,故称其为秦俑四号坑  相似文献   

18.
秦俑坑兵马俑军阵内容及兵器试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鸣 《文物》1975,(11)
临潼县秦俑坑的发现和试掘,是文物考古工作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方针指引下获得的又一巨大成果。俑坑的规模宏大,埋藏丰富。经初步试掘,已发现身高1.75——1.86米的大型武士俑约580件,和真马大小相似、拖有战车的陶马24匹。另外,还有大批实用兵器。估计整个俑坑将会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马俑排列整齐,气势宏伟,为一组织严密的雄伟军阵。这对研究秦代的历史,特别对研究秦代的军事史是一批十分  相似文献   

19.
秦俑是历史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秦俑是我们研究秦代社会的活素材。本文似就秦俑雕塑的角度去研究、探讨秦人的社会心理。一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秦俑雕塑艺术的出现,亦决非偶然,必是继承发扬前人的艺术成果才诞生的。从考古资料可以证明,战国至秦时,人们已经完全能够塑造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传神”之作。秦俑艺术与前代一脉相承,并是同时代集大成之  相似文献   

20.
朱学文  赵昆 《文博》2009,(6):45-50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