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明 《民俗研究》2020,(4):96-104
作为礼仪图像的一种类型,鲁西南地区木版套色年画《单钱灶》是一个由信俗、礼俗和审美三重维度建构起来的"精神结构体",该类灶王图在民俗语境中承载了"九世共爨"和"天缘配"等民众的朴素价值观念。在礼俗实践中,供奉者借助图像媒介与神灵之间通过膜拜、观视行为完成精神的"对话",图像的信仰功能、礼俗意义与审美价值在致祭过程中得以横向展开,有效带动并持续激活文化记忆代代绵延赓续。从图像释读与礼俗实践视角出发,对《单钱灶》图像相关口头记忆、礼俗实践、历史文本与图像本体关系进行梳理,能够有效阐释根植于民俗社会的礼仪图像所依赖的民俗语境与礼俗传统。  相似文献   

2.
《民俗研究》2021,(5):85-94
礼与俗是中国民间信仰实践的核心。从生活实践与身体的角度,可以阐明礼俗实践所体现的中国民间信仰实践身心合一、信仰与仪式融合的特质。拜是礼俗实践具身化的体现。拜既指表达敬意的具体的身体动作,如鞠躬、下跪、叩头、上供等,又可概称人们总体的宗教倾向与宗教感。拜以身心合一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民间信仰实践的惯习。人们从小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学习与完成拜,在礼俗实践中想象与完成与阴间的互动交流。长期的礼俗实践最终将阴间、阳间宇宙观内化为身体的实践行为与存在状态。宗教内嵌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是信仰和仪式有机融合以栖居于世界的方式,而这个世界则由周期性互动交流的阴间与阳间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3.
李俊 《神州》2012,(15):317-318
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体育教学蕴含着身教的内容,体育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体态语言是人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属于非语言信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体育教育的“语言”因素。体态语言美是人的身体的动作姿势或姿态的一种美好表达,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音娜 《神州》2013,(16):169-170
传统民歌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传承性的语言、民俗关系是最密切的,民歌就是语言的民俗,它主要以语言为手段,表现处于原始状态或民间地位的劳动群众对于物质世界的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感知和要求。民歌的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语言的音乐语言的结合体。即劳动群众通过口头创作,使生活语言的律化提炼成文学语言;使文学语言歌唱化,升华为音乐语言。经过口头综合口头传唱,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优劣好坏决定了国家的吏治。同时,与官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身边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官员的廉洁公正,以及行政职能,甚至于存亡安危。一、历史上很多官员"身边人"常有劣迹所谓官员的"身边人",它包括官员的直系亲属、官员信任的下属以及与官员有某种关联的其他人等,如远房亲属、师爷、朋友,甚至家中的僮仆、屯丁等。历史上,很多负面事件都与官员"身边人"有关。  相似文献   

6.
门巴族,约四万人。主要分布于西藏藏族自治区南部门隅地区。少数居住于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一半以上人口懂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牧业和狩猎,有小量手工业。人民能歌善舞,多信喇嘛教。 门巴族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宗教节日,还是岁时年节,都有许多有趣的礼俗和活动,这里主要介绍主巴法会和年节礼俗活动。  相似文献   

7.
沈秀丽 《攀登》2007,26(5):108-110
在跨文化交际中,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因各自特有的礼俗文化和礼貌原则,在交往中往往会产生各种障碍和困难,这方面除语言因素外,还有非语言因素。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形式之一的体态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礼仪功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相互沟通、理解与和睦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立璠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把民俗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归纳为“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等。最近,我们在山西定襄县开展的对婚嫁礼俗再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民俗还有另外一个特  相似文献   

9.
论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佛君 《新疆地方志》2002,(4):36-38,40
民俗文化的涵义,简要地说,是世问广泛流传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并通过物质、心理、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李志红  宋颖惠 《文博》2005,(6):90-93
我国夏代开始就形成了婚姻礼俗形式,《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商因袭, 周因于商,婚姻礼俗,大致固定。《通典》云: “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取,以俪皮为礼; 五帝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年,定婚姻之时,六礼之仪始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正1.青岛的读者小林想了解一下藏族的称谓和敬语藏族非常注意敬语和称谓,这种礼俗在拉萨和过去的西藏上层人士中更为讲究。几乎每一句话都有三种讲法,一是普遍话,一是敬语,一是最敬语。无论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都是如此。人们在相互交谈时,彼此可以根据对方的地位高低、年龄大小而相宜使用。若双方条件相当,可用普通话;而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则必须用敬语;年轻人  相似文献   

12.
契丹罪人“稿索自缚 ,牵羊望拜”是与死葬有关的礼俗。辽代公主下嫁时皇帝赐与的“送终车”上所载之羊与辽朝皇帝死后灵柩发往墓地的路上所刑之“羊” ,是同一用途之羊 ,是送死者魂灵去辽代契丹人灵魂所归之所———黑山的灵物。辽代契丹人的这种葬俗 ,当是继承或吸收了乌桓人类似的礼俗  相似文献   

13.
北魏的"魂人",是一个颇具民族色彩与时代特征的词语,指被用以象征死者神灵或作为死者灵魂依托的人,与先秦祭祀中的"尸"实质相同。起源古老的、类似于在中原地区早已消失的"尸祭"的"魂人"礼俗,曾经不仅盛行于拓跋鲜卑民间,而且存在于北魏皇室。但"魂人"与"尸"不能等同,一般不宜以"尸"直接替代"魂人"。其最大区别在于选择标准不同。"魂人"的选择最看重的是状貌与死者相像。即使并无血缘关系,祭祀者仍将其视同亲人。这两点也最为汉族士人所诟病。高允严厉指斥"魂人"礼俗既不符合秦汉之礼,又不同于华夏古制,严重损害社会风气,希望文成帝以移风易俗为己任,根除"弊俗",但其建议并未被采纳。"魂人"礼俗的消亡时间无法确考,或已至孝文帝改制时。这一礼俗的存在与逐渐消失的过程,是北魏文化认同曲折进程的一个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4.
安华文 《神州》2012,(32):78-79
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姿态和动作为基础语言并且表现出个人内心世界和情感,反映一定主体思想的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作为现代师范院校新开设的课程,进行师范生舞蹈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培养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师资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蹈作为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陶冶情操,休闲娱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师范院校,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进行师范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刘娜 《民俗研究》2011,(4):223-227
在传统社会中,礼俗与音乐、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礼俗皆借音乐、戏曲的形式得以表现和延续。鲁西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民间礼俗保存得较为完好。梆子腔是鲁西民间剧种音乐的代表,通过在红白喜事、庙会、庆典、祭祖等场合的广泛运用而得到较好的传承,体现出音乐与礼俗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洛阳的丧葬礼俗王中茂洛阳为九朝古都,丧葬旧俗甚多,尤其是乡村民间更为突出。这些礼俗从侧面映照出洛阳人民对先人的无限尊崇及生者对死者的绵绵情思。本文仅就洛阳乡间的丧葬礼俗扼要地介绍于后。洛阳人对丧事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不死其亲”,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  相似文献   

17.
从城堡、土楼、围龙屋看客家建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南徙遗民进入隋、唐,继流人、侨人、浮浪人等诸呼称后,在粤北、粤东北、和赣南、闽西等处地方,便出现了一支以“客”相称的客家人族群。这些客家人族群,他们面对中原华夏、汉民族历史中所创与所兴行的各项物质、精神文明,各种礼俗制俗,不独都已忠实作出了继承,而且还以此文明、礼俗、制俗作为他们族群子孙生存、处世相依的纲领、理念,下面围绕着他们居屋中的城堡、土楼、围龙屋(含围屋)三省建筑形式所创出的科学文明与儒家建筑思维表现,试作一不完全材料的揭橥,与此并为他们忠实先祖承传作出彰表。《礼记·大传》载:“君有合族之道”。…  相似文献   

18.
王懿卓 《神州》2013,(20):249-249
一气质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在现在的社会所表现的,是根据人的姿态、长相、穿着、性格、行为等元素结合起来的,给别人的一种感觉,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所指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的,比如修养、品德、说话的感觉等等,所表现的有高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等。所以,气质并不是自己所说出来的。而且自己长久的内在修养平衡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董媛媛 《文史月刊》2012,(Z3):250-250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人类口头的、无形的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承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范围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一、现阶段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一)本科教育缺少相关专业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是本学科最为主要的两个专业,但目前该专业并没有纳  相似文献   

20.
胡伟 《神州民俗》2009,(8):33-35
语言与民俗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中,长期相互影响、涵化,产生了民俗语言。谐音民俗语言是民俗语言中的重要一类,它在年节、礼俗、居室、婚俗、食俗、商场、工艺品等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