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郫县东汉残碑的性质和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4年4期刊载《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一文,公布了《王孝渊碑》和另外一块东汉残碑的新材料。两碑同出于一墓中。后者是利用旧碑改作墓门使用,碑身上半截和碑文首尾部分都已毁坏,  相似文献   

2.
云南出土《孝琚残碑》考梁仲章云南出土孝琚残碑,又名武阳令少息孟残碑、孟碑、孟碑、孟孝琚残碑或孟广宗碑(图一)。该碑出土时首部断缺,年号无微,碑文中仅存“丙申月建临卯”,“十月癸卯”①,“十一月乙卯”或为“十一月己卯”②等干支供探索。是碑问世以来将近一...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虽然属于开发较晚的边疆省份,但繁衍、生息在黑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曾在摩崖上留下一些刻石,在大地上树起不少碑碣。据1980年发现的大兴安岭嘎仙洞鲜卑祖宗之庙石刻祝文可知,在公元5世纪中叶北魏时期,黑龙江流域已经有过在岩壁上凿刻永久性纪念文字的行为。公元8世纪初,建立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政权,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一带,曾存有渤海残碑,在现有资料情况下,可视为黑龙江省境内时间最早的少数民族古碑。本文从纪事碑、德政碑、记功碑、墓碑、神道碑、祠堂碑等方面对黑龙江省境内的碑刻做一初探。  相似文献   

4.
安阳汉四残石,系指安阳的汉刘君残碑、子游残碑、正直残碑、元孙残碑,金石家称其为安阳残石四种。刘君残碑,发现于安阳县丰乐镇西门豹祠内,系作了祠门两边的门关。后为添仕麟所发现,置于安阳孔庙。关于碑刻年代,碑侧仅存“岁在辛酉三月十五”八字。《安阳县志》说:“碑侧岁在辛酉三月十五,东汉辛酉凡三见:明帝水平四年、安帝建光元年、灵帝光和四年、明帝太远,疑在安帝灵帝时也。”而翁方纲考此碑为刘桢之祖刘梁之残碑,刘粱见《后汉  相似文献   

5.
《王稚登撰<龙柏亭记>碑考录》一文(载《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合刊,下简称《考录》),对吴县阳山《龙柏亭记》碑的发现始末,碑文撰者王稚登的乡贯、出身及碑文所记明代万历乙巳年间吴中旱灾的史实均作了十分详细的考核。编者也认为:《考录》“披露了些许新材料。”(见该期“石刻研究”专栏《编后记》)。 《考录》一文,抑或是作者疏忽,持论多有误,略作辨正于下:  相似文献   

6.
《司马芳碑》是1952年在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修下水道时,偶然被发现的,随即入藏西安碑林.因只存碑身上半截,且裂为三块,通常也称《司马芳残碑》.对此碑的研究,已故段绍嘉先生有《司马芳残碑出土经过及初步研究》一文(以下简称段文),已故杨励三先生有《司马芳残碑》一文(以下简称杨文).两篇文章均考定碑主司马芳即史籍中司马懿之父司马防,这一点迄今未见有异议.他们的分歧在于,前者认为此碑刻立于东晋时期,后者则认为此碑为北魏遗物.大概,段文发表得早,其“东晋说”便先入为主,几成定论.各种出版物中,凡述及《司马芳碑》年代者,或曰东晋,或曰晋(权威的《陕西省文物志》该碑条下,还将其年代定为西晋,不知有何依据).笔者在不久前出版的《石版文章——历代碑刻琐谈》一书中,也犯了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毛病,称  相似文献   

7.
2014年5月5日,黑龙江省宁安市建设村出土一块刻有女真文的石质残碑。在此就残碑出土具体情况、地理环境、碑文及其内容等进行了初步阐释,希望以此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对该残碑作进一步研究,还原该碑所反映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8.
《文博》1990年第3期发表了杨忠敏同志《唐开元寺残碑辨析》一文,详细介绍了新发现的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名将郭子仪等重修邠州开元寺的残碑。指出“此碑《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均不见录入”,“实为研究唐史的又一珍贵的资料”。而且碑文“字体清秀豪放,舒畅洒脱,刚劲有力,实属唐柳公权以前书法艺术的又一珍品。”读后受益颇多。但感到文章在论及邠州开元寺的始修年代时,断定此寺  相似文献   

9.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司马芳残碑》涉及西晋皇室先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行看法是司马芳即文献所记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本文以《残碑》碑阴题名中杜几(畿)的职街为线索,考证杜畿早年履历,推定司马芳担任京兆尹的时间在汉灵帝光和年间,而这与文献记载的司马防的生平履历相矛盾。故本文赞成施蛰存先生卓见:《残碑》碑主司马芳与司马防并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10.
《邢台开元寺金石志》辑录大量与邢台开元寺相关的历代金石文物,为我们了解该寺的历史沿革、探讨邢台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不过,该书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文章就书中两块残碑的解读提出一些商榷看法,认为《汉故上党国太夫人荐功碑》定名不确,并非"至今仅见的中国佛教第一碑";"大元元年"残碑部分释文有误,大元元年也不是至元元年(1264),而可能是1307年。  相似文献   

11.
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考察清理报告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大学)(山西省测绘局)北魏和平二年(461年),文成帝拓跋浚树《皇帝南巡之颂》碑(以下简称《南巡碑》)于灵丘。古往今来,《南巡碑》已历1534载,惜久已破碎残缺,仅在地表留残碑3块。1993年10...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91年第2期载隋开皇六年《仲思那等造桥碑》一文,所用拓片缺字甚多。原碑残缺三处,文章见刊后,石里村一同志到山东济宁市文物局提供了情况,说村民王振军家存一截石碑。市文物局、微山县文化局及马坡乡文化站的同志到石里村调查石碑。据村民介绍:1978年此碑在村中遭损坏,王振军将一截残碑搬回家中  相似文献   

13.
刘熊碑,此碑早已遗失,1915年顾燮光在延津县城内学宫访得碑的残石一块,现存该县文化馆。这也是该碑的仅存实物。残碑长0.65、宽0.43、厚0.25米。因曾被用作捶布石,正面文字全毁,仅存背面40余字。此碑无立碑年月,前人考证为东汉孝和帝刘肇与孝安帝刘佑时所立。顾燮光得石后,著有《汉刘熊碑考》一书,介绍了碑石情况,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依兰新发现的清代民国残碑进行考录,填补了依兰地方史碑刻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王基墓碑,全称《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金石家著录多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王基墓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洛阳城北7.5公里安驾沟村筑寨掘得之,后移置洛阳城中明德中学壁间,现存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该碑立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四月。碑残高137、宽99、厚22厘米。长方形青石,隶书,19行,前3行行22字,余俱21字。字行之间有界格,全石共计370字。由于碑文上端前3行各窄一格,其余均空2格,下端每行均空5格,且上下文意不达,因此对于该碑是否完整,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碑文是属上缺下不缺;还有的认为此碑只是全碑的下半部,上半部“出土时朱字宛然,因无人辨识。磨拭而灭”故称作“断碑”、“残碑”。河南府训导汝州杜梦麟在碑文末尾跋语中,肯定了该碑碑石是完整的,只是碑文上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少林寺在整修中,陆续发现了不少碑记、塔铭、石佛及线刻绘画等石刻,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要算是唐代的几块残碑和明代的几通大碑,现将这几通碑刻简介如下:唐少林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残碑:碑刻于唐喊亨三年(672年),王知敬正书,字径1.5厘米。清景日(?)《说嵩》载:“知敬有奉(来力)书金刚经在寺壁字多剥落。”《中州金石目》亦有录,但《少林寺志》无载。据查,此碑原嵌于钟楼墙壁,一九二八年,  相似文献   

17.
<正> (三)德政碑 为彰显善政所立之碑。若立于官员任所神祠旁侧,可视为祠庙碑。但若仅立碑记念,是为德政碑。在难以确定神祠或祠庙是否存在的情况下,则暂时将之归类于德政碑。德政碑在内容方面,与后述的摩崖有共同之处。被认为是德政碑的,有以下诸石: (48)延光残碑(103)杨叔恭残碑  相似文献   

18.
黄笃 《文物》1989,(11)
1987年7月,笔者有幸在陕西省泾阳县文化馆所在地太壶寺大殿后偶见《宋游师雄题赵光辅画壁》残碑(图一)。碑残高123、宽82.5厘米,现存碑文9行,每行17字,主要记述了北宋画家赵光辅在关中的绘画创作活动。残碑录文如下:华原赵光辅,工画番马,故天下称赵评事。□马世人多宝玩之。余行部过  相似文献   

19.
邯郸市博物馆收藏有一通刊刻于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碑,本文在介绍此碑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资料,对明代中后期《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的盛行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0.
西安碑林藏金正隆五年(1160年)《重修碑院七贤堂记》残碑,记述金朝确立了对关中的统治之后,在耶律隆、周维甫主持下,对碑林(当时称作“碑院”)所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是研究碑林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可惜的是,此碑残损太甚,碑名中提到的“七贤堂”,残存碑文中竟无一字述及。碑林还藏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