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析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屯垦戍边"的源起,论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立的意义以及建立国营农牧团场在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屯垦是我国历代政府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重要国策之一。历代屯垦以清朝在新疆屯垦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屯垦不仅为戍边的军队提供了物质保障,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巩固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屯垦文化。屯垦文化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进步、维护祖国统一,特别在增进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明方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丝路情长     
60年代中期,黄浦江畔10万上海知青来到天山南北屯垦戍边。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之中有的叶落归根返回家乡,有的至今还在边疆坚持奋斗。返回的,有返回的缘由;留下的,有留下的追求。然而,无论走与留,...  相似文献   

4.
新疆建设兵团扎根新疆,从建制起就肩负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各族人民在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铸就兵团文化的核心----兵团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精神作为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兵团事业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兵团精神作为兵团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成为兵团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兵团精神作为兵团人魂魄将成为兵团人开拓创新的软实力。本文分析了兵团精神的历史渊源,在屯垦戍边伟业中的作用,进而探讨兵团精神的时代内涵以期使兵团精神代代相传,得以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清乾隆年间,居住在张家口外的察哈尔八旗蒙古官兵携带家眷西迁新疆,被安置在博尔塔拉、塔尔巴哈台屯垦戍边。他们对西北边疆的经济、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改变了新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过去研究新疆屯垦史,只限于汉族的屯垦活动,这是不全面的。本文力图阐明察哈尔蒙古开发西北边疆促进了新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些村落,相应调整了人口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边疆空虚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 ,我国新疆各族人民掀起波澜壮阔的革命怒潮 ,反对吏治腐败 ,抵抗列强掠夺。沙皇俄国以护商保侨为名悍然出兵 ,入侵伊犁、喀什 ,其目的是在国际政治中以军事相威胁、企图混水摸鱼 ,在我国边疆地区谋取新的政治、经济权益。沙俄出兵过程中与英国联络 ,企图借新疆革命运动爆发之机 ,南北夹击 ,以达到瓜分、肢解中国边疆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站在这块几十年前一轮又一轮的青年们战斗过青春过的土地上,才会知道,一个人的苦难与幸福、一代人的苦难与幸福,是多么的微渺和无谓萝北共青农场北大荒农场之一,位于黑龙江北部萝北地区。1968年,在“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四个城市的知识青年4000余人来到了农场。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睡,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编写《新疆通志·军事志》,不但要涉及新疆古今军事的各个方面,还要着重反映各族人民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史实,存在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头绪多的问题,难度较大。新疆军区军事志编委会的同志在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九年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编写任务,使这部洋洋巨著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一件值得热烈祝贺的大喜事。这部著作的编写和出版,不但保存了丰富的新疆古今军事史资料,而且必将大大促进当前新疆各项军事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加强军民团结和民…  相似文献   

9.
乾隆年间,清政府从盛京及其所属诸城,抽调部分锡伯官兵,连同家眷迁到新疆伊犁,编为一营,即伊犁锡伯营。它是军政合一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项职能。在近一个半世纪内,伊犁锡伯营军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北边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梁爽 《民俗研究》2017,(3):113-119
清代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新疆伊犁地区边务空虚,锡伯人受清朝政府之命西迁至察布查尔屯垦戍边。锡伯人定居区域的地理边界,以及因为八旗制度而形成的社会边界,强化了新疆锡伯族作为边防军的族群身份和屯垦戍边所应具备的价值标准。20世纪上半叶,地理边界和社会边界相继瓦解后,有关屯垦戍边的历史记忆、对盛京老家的思念构成的原乡情感,以及纪念西迁的节日成为锡伯族延续族群身份和价值标准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维系新疆锡伯族族群边界的身份和价值标准不再明确,文化精英通过西迁节大型纪念活动等形式强化了边防军后裔的族群身份,提出以"西迁精神"为标志的价值标准,建构其新的族群边界。  相似文献   

11.
乾隆二十九年(1764),锡伯官兵从中国东北西迁至新疆伊犁,随后定居伊犁河南岸并组建锡伯营。在锡伯营屯垦戍边的过程中,城堡的修筑发挥了重大作用,城堡由开始的军事防御之所逐渐演变为锡伯营的家园。城堡的存在,不仅对当时伊犁城防体系的形成、清政府对伊犁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锡伯族的发展及地方区域中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屯垦戍边是清代治理新疆的一项决策。清代新疆屯戍起自乾隆中期,在大约一个半世纪中,一直是西陲稳定的基石。清朝由盛而衰,最终解体,西域各族人民饱尝内优外患的苦果,而新疆的政治结构能基本上延续下来,即便经历了张格尔、阿古柏等酷烈的变乱,仍然体现出异常惊人的“再生”能力,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屯戍取得成功分不开的。 从乾隆年间以来,屯田、戍守于新疆的,有各族将士、流放犯、难民(“盲流”)及商旅,他  相似文献   

13.
1975年3月,中央决定撤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总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发展、撤销、恢复及这一过程的历史经验,我们能更清醒、更成熟地认识到屯垦戍边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编者导言     
正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粉碎反动派的阴谋,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稳定边疆,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党和国家部署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屯垦戍边运动。大批复转官兵和城乡青年纷纷响应祖国号召,奔赴荒凉的沙漠戈壁、冰封的北国荒原、疮痍的战后荒岛,安营扎寨,屯垦戍边。半个多世纪的屯垦建设让戈壁变绿洲、荒原成粮仓、荒岛变"明珠"。大规模的屯垦运动有力支援了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边境稳定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疆现代屯垦事业的总设计师王震将军在新疆和平解放后,克服重重困难,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继承南泥湾屯垦的光荣传统,在一穷二白的荒漠大地上,聚纳八方人才,指挥驻疆大军治沙碱、修水利、办学校、发展工农业,着眼于新疆的现实和未来,科学统筹规划新疆屯垦戍边事业,创造性地建成现代化国营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束历朝屯垦"一代而终"的历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之路,为新疆今天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部新志带着边塞的风云,荒原的神秘,绿洲的碧涛,农场的芳香,新城的风貌,兵团的精神,飞到笔者案头。这部新志就是《新疆通志》第37卷——《生产建设兵团志》(以下简称《兵团志》)。《兵团志》是皇皇志林中一个新志种,她的面世必将引起方志界的热切关注。笔者欣然读之,感奋不已,予以评述。纵述史实——展示屯垦戍边的悠久历史  屯垦戍边,在新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对此,《兵团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兵团志》的编纂者根据志书所写内容的实际,不受志书“横排”之限,而适当采用“纵排”之法,以展现屯垦戍边的历史。起先志界“横排到底”…  相似文献   

17.
薛洁  侯梦莹 《民俗研究》2017,(3):120-124
军垦民间文学是兵团各族军垦儿女在屯垦戍边生活中亲身实践、口耳相传、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大众文学形式及精神食粮。新疆流传的古屯垦传说故事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根脉,军旅文化传统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特质,党政军企合一的准军事化组织是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制度保证,兵团五湖四海人的原籍文化与新疆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是军垦民间文学成因的合力之作。通过研究,理出脉络,贯穿主线,把握精髓,将对守望精神家园及实施文化强边工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张仲瀚将军是一位1933年入党的老革命,在抗战期间曾任南泥湾垦区区长,带领部队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功勋卓著,从此与屯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解放战争时期,他主动请缨西赴新疆,并在解放后为屯垦戍边、开发新疆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在那特殊年代,给他带来了多舛的命运。详见《张仲瀚将军情系屯垦半生缘》一文。  相似文献   

19.
绵亘巍峨的雪峰天山,辽远沧茫的西域大地,广漠洪荒,丝路驼铃,悠悠氤氲着恐惧和神秘。一支赢得了赞誉的部队,扶犁把剑,屯垦戍边,在五十年的历史瞬间,红旗指处,起沧桑巨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屯垦戍边勋业成就了千古第一部全面记述屯垦戍边的志书。《生产建设兵团志》(简称《兵团志》),是《新疆通志》的第37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全书15篇,69章,逾二百万言,纵贯古今,横及百业,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丰功伟绩进行了真实、系统、周详的记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事业的特点是扶犁把剑,功绩的特点是沧海桑田。…  相似文献   

20.
2009年6月,《托克逊县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优秀奖。它是本届新疆地方志成果中唯一获得奖项的志书。综观全书,篇目合理、结构严谨、资料可信、内容完整,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托克逊县的历史和现状。尤为难得的是志书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统一方面发挥了“资治、存史、育人”的作用:一是托克逊各族人民保卫边疆、开发边疆。二是托克逊各族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三是民族团结的鲜活人物——铁木尔·达瓦买提。笔者尝试就上述三个方面谈谈拙见,求教于志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