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泰  张莉 《南方文物》2011,(2):66-73
张莉(以下简称张):当初您在波恩大学就读时学的是汉学专业,1979年到中国留学之后,转向了中国考古学研究。可否谈谈考古学对您的吸引来源于何处?是什么原因让您从最初的汉学转向考古学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系教授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为国际知名的东亚考古学家。有关他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的访谈请参见《哈佛看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201~222页)、《南方文物》(2011年2期,66~73页)《考古与文物》(2012年1期,108~112页)、《上海书评》《[东方早报》副刊(2010年7月18日,1~2版)。2012年春,他应邀来北京大学讲学,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金石学、考古类型学和美术史,在北京的考古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同年6月,罗泰前往西安为中美国际田野学校的学生授课,借此机会张良仁对他做了访谈。访谈从他在北大的讲学展开,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2013年6月,罗泰教授再次来到西安为中美国际田野学校的学生授课,在百忙中对本文做了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雷德侯贺词     
##正##1986年10月,我第一次应邀在ORIENTATION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书法的文章,在拙作付梓前编者们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高质量的研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那时起我便在ORIENTATIONS上多次发表文章,如与施洛姆斯联合发表的《全球视野下的东亚艺术史》(2009年11~12月合期)、《谈高罗佩烟盒》(2012年5月期)以及讨论唐代以前佛教造像记  相似文献   

4.
《考古与文物》2012,(1):108-112
罗泰先生您好,首先欢迎您到陕西来,同时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考古与文物》的采访。1.您到陕西来是因为对陕西的文化和考古有特别的兴趣吗?罗泰:陕西是文物大省,世界上所有的考古学家应该都到这里来参观(笑)。石兴邦先生说他去过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没有一个地方比陕西的文物更好。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陕西各个时代的文物都有,非常丰富,而且也比较有特  相似文献   

5.
刘歆益:您最初是怎么对考古学产生兴趣的?马丁:从儿时起我就对过去充满了好奇。记得我第一次想到可以从地底下挖出古老的东西时,我才8岁。记得第一次参加考古发掘是在距格拉斯顿伯里(Glastonbury)②不远的一个叫弥尔湖村  相似文献   

6.
温睿:据我所知,您出生在新西兰,在很小的时候随父母回到英国,而后在英国长大。在不同国家成长的经历是否使您天然的对于不同文化感兴趣?另外,这种成长背景对您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是否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伦福儒教授的记述和文章很多,相关采访也不少。但很多文章关注的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过程主义与后过程主义的理论争辩。这里,我们将他的履历再向前提早十年,充分展现伦福儒1960年代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他对英美考古界的种种看法和印象。  相似文献   

8.
2010年夏,周南教授前往辽宁省喀左县进行田野考古调查 ,途经北京作短暂停留 ,遂带领研究生李冬冬和丁山(James Williams)前往北京大学拜会李水城教授。交谈之间,李水城希望周南教授能拨冗谈谈自己的治学经历、学术成长道路以及对于考古学、特别是中国考古学的某些看法。周南教授对此欣然表示接受。此后,我们委托匹茨堡大学人类学系的博士研究生李冬冬、丁山二人对周南教授进行了采访。其中,丁山负责英文部分,李冬冬负责中文部分。  相似文献   

9.
洪晓纯(以下简称洪):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您一直是东南亚和太平洋考古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家之一。可否请您谈谈您对这个区域的研究兴趣开始于何时?以及您这40年来的研究主题有什么更动?贝尔伍德:我对考古学的兴趣始于1960年,那时我才17岁。原因是那时我阅读了一些和考古学相关的大众读物。当时,我在家乡--英国莱斯特(Leicester)的一家制鞋工厂作学徒。1963年,经过考试我获得英国政府的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那儿我学习罗马及欧洲考古直至1966年完成大学学业。  相似文献   

10.
问:克劳福德先生,能谈一下您为何选择考古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吗?答:我很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小学时,我有四年时间是在法国度过的,我父母对欧洲古代历史很感兴趣,他们常带我们游览一些老教堂和古堡。几乎每个暑假我们都会去参观一些历史遗迹。有一年夏天我们去罗马,途中正好路过一处  相似文献   

11.
华翰维(Henry Tutwiler Wright III)为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早在1962年,华翰维已成为美国考古学会会员。1964年,他本科毕业于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随后在芝加哥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65年)和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后,华翰维先后任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1967年-1971年)、副教授(1971年-1976年)、教授(1976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Albert C.Spaulding学院教授(2001年-2007年)、Albert C.Spaulding学院杰出教授(2007年-),圣达菲研究所教授(2002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员(1967年-)、博物馆馆长(1988年-1991年)。华翰维教授现兼任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考古艺术博物馆研究员(1975年-今)、西非不列颠研究所会员(1980年-今)、美国麦克阿瑟协会会员(1993年-1998年)、圣达菲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5年-今)、圣达菲研究所成员(1998年-今)、英国东非学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讲师(2009年)、山东大学立青考古访问教授(2011年-今)等。华翰维教授所获荣誉和奖励有:麦克阿瑟天才奖(1993年-199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考古学会(A.I.A.)杰出成就金奖(2009年);美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3年)。华翰维教授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美国密西根、阿帕拉契亚、切萨皮克、安纳波利斯、俄亥俄河谷,法国多尔多涅,伊拉克乌尔,伊朗德鲁让平原、扎格罗斯山、苏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墨西哥奥哈卡,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埃及,叙利亚,中国河南、云南,山东,蒙古国阿尔泰等国家主持或参与考古调查发掘。1975年以来,长期致力于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考古和研究。华翰维教授对当代考古学的理论建树有重要贡献。他是社会复杂化研究的奠基者,率先提出社会复杂化、三级聚落、四级聚落等关键概念和理论模式。在酋邦理论的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华翰维教授研究成果丰硕,其代表作有:《马达加斯加中部早期国家形成:塔那那利佛西部考古调查》(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Central Madagascar: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Western Avaradrano);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007;《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镇的农业生产管理》(The Administra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in an Early Mesopotamian Town),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文,38:162p.1969;《国家起源新探》(Recent Resera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人类学年度综述》(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6:379-397,1977;《科摩罗群岛的早期航海者》(Early Seafarers of the Comoro Islands),《阿扎尼亚》(Azania),19:13-59,1984;《叙利亚东部前陶新石器遗址》(Prepottery Neolithic sites in Eastern Syria),《上古东方》(Paleorient),31/2:167-172.,2006;《伊朗西南部的人口、交换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opulation,Exchange and 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Iran),(with G.A.Johnson),《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77:267-289,1975;《肯尼亚巴林戈地区罗博伊平原初步调查》(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Loboi Plain,Baringo District,Kenya),(with W.Farrand,R.Redding and M.H.Wolpoff),《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科技报告No.4》,安纳堡,1976;《盖内遗址:大湖地区古印地安器物群的变化》(The Gainey Site:Variability in a Great Lakes Paleo-Indian Assemblage),(with D.B.Simons and M.Shott),《东北美考古》(Archaeology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12:266-279,1984;《德鲁让平原的早期聚落和灌溉:伊朗西南部村落和早期国家社会》(Early Settlement and Irrigation on the Deh Luran Plain:Village and Early State Societies in Southwestern Iran),(with J.Neely),《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科技报告No.26》,1994,等数百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2.
<正>彭鹏:您是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当初您为何把中国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狄宇宙:我于1976年开始学习汉语。在此之前,我并不太了解中国,仅有的一些知识来自于像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拍摄的电影《中国》(Chung Kuo,Cina)。1976年我去威尼斯  相似文献   

13.
正上篇刘岩:霍德教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在这次访谈中我想跟您谈谈您有关后过程考古学的观点、您个人的一些理论思考以及您个人的一些学术经历。我想,通过这次对话,能够让中国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您的思想。在中国,考古学界一般是通过您的著作《阅读过去》(Hodder and Hutson 2003)以及布鲁斯·特里格(Bruce Trigger)的著作《考古学思想史》(Trigger 2006)了解到您的。虽然您的著作《阅读过去》已经有了中译本,但大部分中国学者仅仅通过一、两本书还不能够完全透彻理解您的思想。而且在中国,后过程考古学也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所以,我们就首先以后过程考古学来开始我  相似文献   

14.
问(樊一粟、姜胡寿):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问:您是最早在什么时候接触到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答(丁爱博):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想要学习一些国外的文化,先是对中亚很感兴趣,之后转向印度,所以到了大学期间,我开始学习印度的梵文。  相似文献   

15.
摩(日侯)罗     
宋代有一种风俗,在"七夕"晚上,供奉一种泥塑的婴孩,叫做"摩(日侯)罗",据说是妇人宜男之祥,宋室南渡,北地的风俗,也随之南迁,于是江南一带也盛行"摩(日侯)罗",杭州市至今有条"孩儿巷",就  相似文献   

16.
欧弗·巴尔-约瑟夫(Ofer Bar-Yosef)是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2001年至今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以来当选为格鲁吉亚共和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以来当选为大不列颠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巴尔-约瑟夫是以色列犹太人,毕业于特拉维夫著名的希伯莱大学,1963年获考古与地理学学士;1965年获史前考古学硕士;1970年获史前考古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巴勒斯坦的旧石器时代文化)。1967~1970年在该校考古系任助教;1970年升任讲师;1973年升任副教授;1979年任教授。鉴于他的学术声望,1988年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皮博迪博物馆聘为George G.and Janet G.B.MacCurdy史前考古学教授。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公会教会大学人类学系、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人类学系、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以色列维兹曼科学院同位素系、化学系、环境研究与能量研究系任访问学者。同时担任以色列、美国、法国等国一些专业学会的会员、顾问、主席,并先后担任《古代东方》、《以色列探险》、《人类学》、《世界史前学》、《人类进化》...  相似文献   

17.
熊铁基教授,湖南常德人,1933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著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秦汉官制史稿》(两人合著)、《秦汉军事制度史》、《汉唐文化史》、《秦汉文化志》、《秦汉新道家》、《中国老学史》(三人合著)、《中国庄学史》(三人合著)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过去20多年间,笔者时常向他问学,最近趁他刚搬入新家,又多次来到他家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熊教授谈到他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以及历史学的发展前景。现在把访谈内容整理成篇,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钟敬文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涛 《民俗研究》2000,(1):26-36
钟敬文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他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奠基者之一。如今,98岁高龄的钟敬文教授仍然奋斗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为培养高层次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人才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光崇教授从教60年来,始终淡泊名利,一心治学,潜心耕耘于史学园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今虽已近米寿之年,仍日作不休,孜孜于书山学海而不倦。受《史学史研究》编辑部嘱托,我们用三个半天的时间对陈光老进行了专访。老人追思以往,所历所感,娓娓道来,一位学者在自己所钟情的事业路上辛勤跋涉、不懈追求的足迹和情怀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陈光崇,字祖同,1 91 8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 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先后执教于湖南大学历史系、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辽宁大学历史系。1 988年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上离休。在任期间,曾兼任中…  相似文献   

20.
刘桂生教授,1930年8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48年入岭南大学政治历史学系历史学组学习,1950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52年毕业后留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委员,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客籍教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误解及其成因》、《从庄存与生平看清代公羊学之起因》、《严复中西文化观前后期的一致性》等一系列在学术界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