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文物》2015,(1):2
<正>《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是当代中国陶鬲研究学术成果的一次大集结。陶鬲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炊器,在中国古文化中存续的时间长久,分布的地域辽阔,形制的变化鲜明,被誉为中国古文化代表性的化石。这部文集从考古学文化的视角,揭示了陶鬲上下三千年、纵横数千里的演变轨迹,对于追溯中华古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陶鬲所反映的文化特质就是释读中国古代文化这部"天书"的密码,如果有了它,我  相似文献   

2.
<正>今天故宫博物院举办这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是隆重推出《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该书2014年7月已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发行。编撰一部关于中国陶鬲谱系研究方面的著作,是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张忠培先生的多年夙愿。早年他在吉林大学工作时就提出了这个课题,2005年该课题又被列入了故宫博物院的科研项目。后因工作繁忙,便建议由他的学生、助手杨晶研究员主持  相似文献   

3.
<正>要我讲话,讲什么?讲讲我此时的心情吧!我此时的心情,颇为复杂,大致可用内疚、尴尬、感谢和愉悦来表达,同时,令我高兴的是:最近我在陶鬲研究这苦作舟的无涯的学海中的远方,又看到了一点星光。为什么感到内疚?中国陶鬲谱系研究的规划,本来是我提出的规划,并经故宫博物院批准,本应由我主导完成这一规划,但我失约了。在此情况下,陈雍和杨晶跳将出来,邀合其他同仁,完成了我弃之的规划,我赞佩他们勇挑重担的同时,深感内疚。  相似文献   

4.
正首先要向杨建华教授告罪的是,当我接到她寄来的这本厚厚大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林沄先生。二十多年前,我在跟随李伯谦先生念研究生时,李老师就叮嘱我,学习商周考古,一定要好好读他老同学林沄先生的文章。1998年,《林沄学术文集》出版后,我在第一时间买来细读,但印象最深刻的是文集的代序"我的学术道路",读后感触颇多,而最令我惊讶的是林先生说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已经立志要从事东北地区的考古"。但说实在的,我当时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满族研究》编辑部李德同志来信约稿,要我写一篇评介端木蕻良的文章,我想就这几年编辑《端木蕻良文集》的情况,向关心他的读友们作些汇报。 端木从一九二九年在天津《南开双周》上发表文章以来,就现在收集到的篇目计算,大小有六、七百篇,七百多万字。但是,端木对过去的作品,自己很少保存,也从未想过将来为编文集去收集。他到底写了多少文章,自己一点也不清楚。因而,收集他的作品,编他的创作年表,便未免费劲,特别经过解放前八年抗战的流浪生活,和解放后的十年动乱,就更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5,(12)
<正>在他的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出版研究文集以后,在90大寿生日之后不久,一代考古大家石兴邦先生出版了自己的考古论文集(《石兴邦考古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我知道石先生对于文集的出版非常谨慎,一方面是因为早年的研究他觉得还有需要修正之处,还有就是虽有长期思考却一直未能匀出时间完成的论文需要充实。现在文集终于在很多学人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书局于2006年出版的《戴志强钱币学文集》,收集了我2004年以前有关钱币学的文稿。时间很快过去了十余年,我又积累了一些文稿,于是和陈乔编辑商议准备出版续篇,以求配套成龙。在体例上,《戴志强钱币学文集(续编)》和第一本文集保持一致,也分为三个部分,只是把原来的第二部分"对钱币学学科理论的一点认识"前提为第一部分。这样的调整,无非是想强调一下钱币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1992年9月28日,中共著名政治理论家、被誉为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的胡乔木与世长辞,享年80岁。而就在这年的7月份,他在病床上还对陪伴了他50余年的老伴谷羽说:"我要活到90岁。"胡乔木29岁到毛泽东身边任秘书,从领袖助手到"党内一支笔",再到"新闻大管家",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宦海沉浮?除了新华社的千字文简历,外界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9.
张培森 《炎黄春秋》2005,(10):26-29
今年是杰出的女革命家刘英诞辰100周年。我作为一个晚辈同刘英同志有缘相识是从研究张闻天开始的。1979年中央批准编辑《张闻天文集》,我从1980年开始投入这项工作起到2000年文集、传记、年谱全部完成的20年过程中,不断地登门向她请教历史睛况和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和解答。第一次见到刘英是1980年5月在她家中召开的一次座谈会,那时我还在人民大学教书,我的已故导师胡华教授领着我和清庆瑞两位年轻教师来到北京三里河她住的公寓。  相似文献   

10.
在我这一生即将进入21世纪之前,也就是在我走过90岁这个年限之后,我的亲友们建议把我过去一生所公开发表过的写作整理成一部文集,作为纪念。我同意他们的好意,但是我自己这几年有不少已预定的课题还要完成,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帮助他们做这项工作。我只能表示尽力支持他们而已,又只能放手和放权让他们去办。最近他们已经把这部文集初步编成,将要去付印出版,坚持要我在集前说几句话。我表示同意,所以简要地把我想在集前说的话写下。我同意把我一生公开发表过的写作力求完整地编成一部文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为一些想了解我国20世纪…  相似文献   

11.
郝怀明 《百年潮》2004,(4):21-26
编辑<周扬文集>之事,始于1980年夏.80年代初文艺界许多人都在出文集.周扬从30年代起,直到他逝世,除"文革"动乱被迫中断工作,入狱接受审查外,一直担任着思想文化界的主要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12.
刚刚入睡就被身边的居玛拜推理。向导居玛拜是努尔古丽的表哥,专门来参加努力古丽·托连的婚礼,我也就凑了个机会跟到这深山来准备痛快地拍摄一场。我走出毡房,拿着相机开始工作。还好,努尔古丽·托连的弟弟很高兴给我背着摄影包,当助手。他在县上读初二,能说简单的汉语,是前天请假回来参加姐姐婚礼的,对我的到来显得特别兴奋,很愿意给我当助手和翻译。我干脆把随身带的“傻瓜”机子给了他,让他也过一把照相瘾。他带着我走进一个全是女人的毡房,只见母亲和几个妇女正在给努尔古丽·托连梳洗打扮。母亲把女儿满头的条条小辫慢慢拆开,精心地梳…  相似文献   

13.
陈漫远(左三)与王云高(左二)1984年夏在梧州市与文艺界朋友合影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老红军陈漫远同志晚年从事文学创作,指定我作他的助手。在1982—1986年间,我们合作了长篇小说《冬雷》(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我为他编辑了旧体诗集...  相似文献   

14.
谢佐 《中国土族》2013,(1):19-21
鲍义志同志嘱我为他即将付梓的文集《河湟情怀》写一篇序言,并说,我是为他的文集作序的最佳人选.这不仅仅因为我们同为河湟子孙,更由于在文化领域多有交往,而且在许多方面有着共识,所以对他的请求,我自然欣然允诺.  相似文献   

15.
对考古学袁我素为外行袁尤其是对父亲撰于员怨缘圆年的这部叶新建县古墓葬调查记曳专业性较强的手稿袁就更是这样袁自然也就谈不出其价值何在了遥但现今既能在久负盛名的叶南方文物曳上公开发表袁则完全是得益于主编许智范先生的学术眼光遥提及该书稿得到许先生的赏识经过袁还得从圆园园圆年远月份说起遥那时我正在为编辑叶文津一苇要要要王咨臣先生纪念文集曳一书而广泛征稿袁对许先生的大名也是早有耳闻袁因为此前他曾撰写了一篇关于我父亲的专访袁那非常到位的叙述尧朴实无华的语辞袁使我产生了很想向他请益的想法袁但一直没有机缘袁这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侯仁之夫人张玮瑛为《侯仁之文集》撰写的序言,题名为本刊编辑所加。《侯仁之文集》共3卷,卷1"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卷2"历史地理学的视野",卷3"我从燕京大学来",侯仁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相似文献   

17.
日前读到贵刊2013年第1期"《顾准文集》出版的曲折(卢惠龙文)",提到"文集在上海学林等一些出版社飘移过,未果",不禁勾起我一段清晰的记忆。1988年的一天(具体日子记不得了),黄安国介绍我认识陈申申,并说有一部很好但可能有风险的书稿想推荐给我。我说好啊,我愿意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于是,约定了一个日子,陈申申陪同我前往陈敏之家,谈书稿之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顾准著作  相似文献   

18.
吴元康 《安徽史学》2006,2(6):107-109
1919年7月8日,读者倪生致函<每周评论>杂志社编辑,讨论婚姻问题. 全信如下: 记者足下: 我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今天又去看了货",我说:"你要买什么东西,天天跑来跑去看货色",他说:"我要寻的是一个老婆.  相似文献   

19.
我与彭真1936年秋在北平相识,当时我掩护他做地下党工作。1949年北平解放后,彭真长期兼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这17年间,我先后在市委办公室(厅)、政策研究室、教育部等部门工作,担任过这些部门的主要职务,一直在他身边工作,实际上是他的助手。在几十年的接触中,我受彭真的影响和教育很大。但我们之间一直是同志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私人事务上从未相互求过什么。这里回忆一些片段,且谈谈我对他的一些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记李一氓同志的为人和他的几个重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方 《百年潮》2001,(5):20-29
为纪念李一氓同志逝世十周年,除将《模糊的荧屏》改名《李一氓回忆录》再版外,还计划出一本纪念文集。他的夫人王仪同志要我再写一篇回忆文章,这在我也是义不容辞的。因为同一氓同志相交的四十年里,我受到他的关怀和教导实在太多。我一直视他为恩师,不时向他请教。而他对我这个没有什么学历的晚辈后生却全然平等相处、以朋友相待,并给予极大信任。这就使我们成了忘年交。特别是最后十多年,更是经常相会,无所不谈,可以说是我今生接触和来往的老同志中惟一可称得上莫逆的一位。因此,对于他,真是情深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