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2020,(3)
文化层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成层堆积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地层类型。史前时期文化层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遗址的文化层,同一遗址不同区域的文化层,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在史前遗址文化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反映了不同的堆积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差分析方法,区分出禾本科植物中的农作物花粉;通过对青海互助丰台卡约文化遗址文化层和丰台村周围现代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有农作物花粉,反映人类农耕活动对聚落及其周围孢粉组合有明显的影响;文化层样品的孢粉组合显示,卡约文化早期阶段,禾本科植物花粉明显多于晚期阶段,可能反映了卡约文化时期(约公元前1200-800年)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的过程;孢粉组合还显示,与现代丰台村相比,卡约文化时期,聚落周围有更多的禾本科植物生长,人类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比现代丰富。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综合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恢复和重建远古人类生活时期的古地理景观,并探求其变迁的规律性,古文化遗址中的孢粉分析及对不同文化层和不同遗址孢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是个引人关注和复杂的问题,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在生产力低下的史前时期。上海地区由于四面临水的特殊地理位置,全新世以来发生过多次的环境变化,这种变化对史前人类活动,乃至上海史前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变化如何?影响又如何?本文主要依据考古材料,结合有关环境研究对它们分别论述。一、史前时期环境的演变上海史前经历三个文化时期: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由于迄今上海发现的最早文化层为马家浜文化晚期,故它们在时间上相应为6500~5800B.P,,5800~5100B.P,5100~4000…  相似文献   

5.
《四川文物》2021,(4):4-13
回龙湾洞穴遗址是一处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87年进行了初步试掘,获得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磨制骨器。回龙湾洞穴遗址上文化层年代为23.8—23.4ka cal BP,下文化层目前尚无年代数据,根据其石器技术特征推测应同样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回龙湾洞穴遗址上下文化层的剥片技术均包括锤击、砸击和锐棱砸击技术,但上文化层的砸击和锐棱砸击技术的比例要略高;从工具修理特征上来看,上下文化层的工具均较为简单,以刮削器为主,相对而言,上文化层的工具尺寸要略大于下文化层,且类型更为丰富。回龙湾洞穴遗址是目前攀枝花境内唯一一处年代明确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于研究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人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 在我国古代,猪很早即成为人类一种主要的肉食家畜。大量地下考古发掘出的遗物和文献记载,都证明了我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家猪驯养的历史,而且各个时期的文化层中出土的畜骨,以家猪骨骼占绝大部分。这些资料为我们研讨我国古代家猪的饲养情况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早在距今九千年以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早期文化层中,发现了较多的猪牙和猪颔骨。原鉴定报告认为甑皮岩猪的  相似文献   

7.
对河姆渡遗址骨制耕具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经放射性碳素测定,绝对年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一。在该文化层出土的七十四件骨制耕具,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一批耕具,意义很大。已经有同志对这批耕具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供同志们讨论。一对于这批耕具的安柄方式,由于目前没有发现一件木柄,我们认为应该从多方面来  相似文献   

8.
辉映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文化层和遗迹单位,发掘区北部发现良渚文化时期水井和灰坑多个,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陶器主要有双鼻壶、罐、豆、鼎等,以黑皮陶、灰陶、红陶数量为多;石器主要有破土器、砺石、V字形石刀、石镞等。  相似文献   

9.
雕龙碑是近几年经过科学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氏族村落遗址。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西北部枣随走廊,枣阳市境内的鹿头镇,面积为五万余平方米。年代距今为六千多年前至五千年前延续发展的历史。现存文化层堆积厚2.5—3米左右,上下送压有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即一、二、三期。共发掘出土有住房建筑遗存20座,大小型公共墓地各1处,墓葬196座,储存东西使用过的窖穴75座,用于祭祀活动的大型圆形建筑1处,遗迹3处,动物葬36座,生产、生活使用过的工具和器皿等遗物达3000余件。大量丰富多彩的出土遗物,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在改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探讨了政治地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认为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的政治现象进行空间分析和政治决策对于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作用;在政治地理研究中必须掌握发展的观点。其次,论述了世界政治地理形势的大致演变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第三,认为在现代政治地理学及其应用与研究中国家是其基本区域单位。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古代人类与植物的关系,进而分析和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1)。不同时期人类对于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不同的方式,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时期的饮食结构、社会形态和生态环境。秦汉时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近4 ka来的气候变迁与古人类文明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强  钟巍  熊黑钢 《人文地理》2003,18(3):87-91
通过对尼雅剖面多环境替代指标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相关剖面的研究成果,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近4.0 kaB.P.以未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揭示,近4.0 kaB.P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多次的干湿变迁;同时通过有关塔里木盆地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恢复了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的古人类文明的兴衰变迁,并将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古人类文明的兴衰阶段进行了对照研究,研究发现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与人文历史之间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在气候的相对湿润期,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人类活动,使农牧业生产繁盛,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在暖干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水份的减少,则会抑制人类的活动,导致农业歉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恶化,古城废弃。  相似文献   

13.
<正>贝丘文化是指文化层中包含有大量人类食余弃置贝壳的古代遗址。所包含贝类分为海洋和淡水两种,分布在沿海和内陆滨湖、临河地带。堆积中常包含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以及各种文化遗物和鱼骨、兽骨等食物残渣。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少数可延续至青铜时代或稍晚。  相似文献   

14.
西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乡西社村东部,2014年4月,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和勘探。调查发现,西社遗址以龙山时期遗存为主,遗迹主要有灰坑、文化层堆积、房址等,遗物均为采集所得,有陶器和石器等。此次调查勘探为研究该地区龙山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1995年琉璃河遗址居址区的发掘主要包括上、下两部分堆积,下层为西周早期~西周晚期文化层,上层为唐~明清时期文化层,前者已在《1995年琉璃河周代居址发掘简报》一文申报道,本文主要对本次发掘所获得的唐~明清时期遗物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语言符号,地名是人类群体活动、经济开发和区域文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广东地名层从语种上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古越语地名层、地方方言地名层和全国通用语地名层。从时间上看,唐代以前,广东地名基本上属古越语时期,宋至明和清前期为南方方言地名时期,清末以来为北方书面语地名时期;从空间上看,广东地方方言地名层大抵在宋代已基本形成,清代最终形成粤方言、客家方言和福佬语地名文化景观三分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粤方言地名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及邻近地名,客家方言地名层位于北江和东江间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粤东韩江地区则多是福佬地名文化层;从形成原因分析,广东地名层主要归究于历史时期移民、区域人内口繁衍和土地大规模开发,加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又为族群地名文化扩散提供了条件,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健全,最终成为广东地名层语言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研究长江江流的清浊变化是了解历史时期长江含沙量情况的一个较好视角。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出现过九次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清浊变化,汉水、湘江、赣江、嘉陵江、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清浊变迁,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迁可能是造成清浊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威宁中水“西南夷”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水“西南夷”古文化遗存概况中水区中和与出水公社交界处的新光大队土梁子上,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古遗址、墓葬及数量众多、民族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物。经1977年秋,配合正山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时考古调查发现,并经过1978年和1979年连续两年秋季考古发掘证实: (一)地下遗址总面积,东西长2,000,南北宽近400米左右。文化层最厚可达3.5米,平均厚度2米,文化层下为灰白色白羔泥生土。文化层由梁脊向两坡倾斜,形成坡状堆积; (二)底层文化层的最早形成年代,应为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00——前221年之间);而现在农耕土下的第二层文化层,应在东汉中期(约在公元90——公元155年之间)。就是说,古代人曾在这块土地上活动的时间,长达四百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春,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香港西贡沙下遗址DI区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和宋代文化层,清理了石器制作场、墓葬、灰坑及柱洞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制品和陶器,还有少量汉、宋、明、清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南麓经历了由纯草原生态环境到半农半牧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的战争、历代政府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人类活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过程,有利于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该地区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