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汉时期,诸侯王墓葬针对墓葬封护采取了较多的措施和方法,以达到保护墓葬及其他相关目的。因墓葬时代和形制、具体设施和需要等的不同,封护的方法和使用的材料等均存在诸多差异,体现出时代、地域及诸侯国之间差别的同时又较多地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丧葬思想和等级差别,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代诸侯王墓葬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演变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
西汉诸侯王死后使用玉衣敛葬是其身份地位的体现,也反映出保护尸身,以求不朽和追求升仙的丧葬思想.综合考察,西汉诸侯王墓的敛葬玉衣具有继承和发展特点,并日趋完善.西汉诸侯王墓使用敛葬玉衣具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异姓诸侯王及谋反的同姓王一般不用玉衣敛葬,而使用者的分级制度也在西汉中期逐渐确立,这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与敛葬玉衣相配套,西汉诸侯王墓还使用其他一些敛葬用玉,但基本是以玉衣为主,其他为辅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3.
金银器制品在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两汉时期,中国的金银器以超乎前代的速度发展起来,开始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风格。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金银器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作为两汉时期的高等级贵族,一些诸侯王在其墓葬中随葬了数量可观的金银器制品。而在这些众多的随葬金银器中,容器构成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根据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位置、置放方式、完残情况、伴出器物等可知,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具体性质和实际用途主要包括修墓遗留工具、配合加固用具、用作陪葬器物、盗墓者遗落物品等四种。相关性质和用途既体现出对铁质生产工具基本功能的运用、借鉴和发展变化,也反映了相应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6.
胡春勃 《文博》2014,(2):33-36
本文对唐代陵墓及陪葬墓石柱样式演变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列举与之具有相似特征的几类建筑元素,论述其中关联及对宋代陵墓石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和计时方法,主要起源于对太阳的观察。汉代大致使用日钟和水钟两类计时器①;前者包括土圭、表和日晷,后者包括沉箭漏、浮箭漏和简易的田漏等。汉代采用以水钟为主的计时体系,但水钟必须依赖日钟来校准。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汉代的表与刻漏的形制及使用情况,并追索它们在汉简资料中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张勇 《中原文物》2006,(5):55-61
本文依据已发表的考古学资料,对河南出土的汉代陶阙进行了分类分期研究,并对其中一类陶阙在汉墓中的位置、寓意、双阙中间的“罘罳”及其上面的浮雕像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现较多,石板墓发现地点较多,主要集中于南流黄河两岸地区,目前可知发现的地点有准格尔旗寨子上、清水河县城嘴子、西岔、下塔、后城嘴等多处遗址点。但是墓葬中随葬器物较少,且陶器基本不见,所以关于石板墓年代、分期以及文化因素分析等相关问题难以深入研究。本文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所发现的石板墓材料出发,对之进行对比分析,就其时代、文化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西汉诸侯王墓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多用棺椁,并有相关配套用具,体现出与身份地位相符的棺椁制度。棺椁在质地、重数及装饰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差异,反映了多样化的特点。棺椁是盛放墓主尸身的重要设施,在置椁下棺时会使用较多的工具以达到要求,保证安全。相关工具的使用一方面是对旧葬制、葬俗的继承,另一方面又与墓葬形制、结构,棺椁自身特点等密切相关,体现出丧葬礼俗的演进、相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诸侯王墓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等。  相似文献   

11.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俑,古时用以殉葬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用俑殉葬是我国丧葬史上的一大进步,它逐渐取代了夏商周时期用活人殉葬的残酷葬俗。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这种葬俗始于商代末期,盛于秦汉,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是秦代用俑陪葬的集中体现,但在其它地方却极为少见,说明秦代用俑陪葬还仅局限于中央。及至汉代,用俑陪葬开始普及,许多地方的高级贵族或官吏的墓葬中都有俑出土,我国古代用俑陪葬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如陕西西安、山东临沂、江苏扬州等处皆发现有用大量的俑陪葬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7,(4)
<正>汉代是古人对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代玉文化在汉代时达到高峰。由于汉代的帝陵均未进行系统的大规模的发掘,目前世人能见到的级别最高的汉代玉器都来自于各地诸侯王墓中。西汉前期(西汉初年至文景时期),玉器主要延续了战国时期的风格,造型、纹饰等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期。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随着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社会日趋繁荣,玉器逐步呈现鲜明的时  相似文献   

14.
胶东地区是指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区域,按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及所辖市县区。作为较为独特的一种墓葬形制,石椁墓在此地区也有发现,本文对该地区出土的汉代石椁墓的墓葬形制特征、画像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4,(11)
<正>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汾阳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唐代曹怡墓,墓中出土的青瓷器十分特殊,墓志记载的内容也很重要,对文献记载有补正和补充作用。下面就曹怡墓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墓志录文的具体内容请参见《山西汾阳唐曹怡墓发掘简报》[1]。一隋末唐初汾阳曾属介州据《汾阳县志》载:汾阳在"秦统一全国后,仍名兹氏县,隶太原郡。汉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朝易名兹同。东汉复为兹氏县,仍属并州刺史部之太原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置并州西河郡,郡治设于兹氏县,县属之。西晋咸宁三年(277  相似文献   

16.
近年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十余座画像砖墓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画像砖,尤其是其中1991年墨书题记画像砖墓的发掘,不仅为同类题材的定名和研究提供了旁证资料,也为敦煌石窟壁画艺术渊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兹将墨书题记画像砖墓的资料整理发表,并就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李伟敏 《考古》2012,(5):65-73,109
北京地区发现的火葬墓属于辽、金、元、明、清等时期,这些火葬墓在构筑材料、形制、葬具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墓主有汉人,也有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火葬墓较为盛行,明朝时期有所减少,至清朝时又有所增加。火葬习俗的变化与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统治者对火葬的态度及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山东即为冶铁业的发达地区,特别是两汉时期,这一地区更是全国重要的冶铁手工业生产基地。建国以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汉代铁器,为研究山东地区汉代冶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拟就近年来考古发现两汉铁器资料反映的有关问题及...  相似文献   

19.
2004年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贾里村东发现并发掘一座规模巨大、级别很高的陵园①,陵园内的陵墓为四出墓道的"亚"字形,自发掘后便引起热烈的反应,特别是对墓主人的身份问题兴趣尤为浓厚.  相似文献   

20.
汉代,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墓葬有排水设施,既有墓外排水沟,也有由墓室内向外延伸的排水沟,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不同形式。排水沟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使用时代贯穿两汉,不同时期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对应墓主的身份等级多样,但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砌筑方式较为多样,既有统一性,也有特殊性,综合体现出汉代墓葬排水沟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推广、普及,反映出墓内防排水及保护墓葬的目的和需求,对研究汉代中小型墓葬的发展和演进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