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文物》2015,(1):2
<正>《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是当代中国陶鬲研究学术成果的一次大集结。陶鬲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炊器,在中国古文化中存续的时间长久,分布的地域辽阔,形制的变化鲜明,被誉为中国古文化代表性的化石。这部文集从考古学文化的视角,揭示了陶鬲上下三千年、纵横数千里的演变轨迹,对于追溯中华古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陶鬲所反映的文化特质就是释读中国古代文化这部"天书"的密码,如果有了它,我  相似文献   

2.
<正>要我讲话,讲什么?讲讲我此时的心情吧!我此时的心情,颇为复杂,大致可用内疚、尴尬、感谢和愉悦来表达,同时,令我高兴的是:最近我在陶鬲研究这苦作舟的无涯的学海中的远方,又看到了一点星光。为什么感到内疚?中国陶鬲谱系研究的规划,本来是我提出的规划,并经故宫博物院批准,本应由我主导完成这一规划,但我失约了。在此情况下,陈雍和杨晶跳将出来,邀合其他同仁,完成了我弃之的规划,我赞佩他们勇挑重担的同时,深感内疚。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陶鬲谱系研究》这一部文集,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7月编辑成书、出版发行了。回想这部文集的编辑过程,不免有些思绪难平。记得那是2004年的时候,张忠培先生同我说起他预期实现的两个学术目标:一是要完成"鬲谱";二是要完成"从村落到王国"。作为他的助手,我当即表示,在我担任他的助手期间,协助他完成第一个目标。因为我知道,这一个目标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先生还在吉林大学工作时就开始构  相似文献   

4.
杏花文化的侧装双鋬手陶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装双手陶鬲是龙山时代分布于太行山脉两侧的杏花文化最具特征的标识性器物。据侧装双手陶鬲的形态变异及其层位关系,可排出其形态的演变序列。侧装双手陶鬲的制作工艺也相应地基本上经历了两个相继发展的阶段:前一阶段是受陶影响而产生的“式鬲”,由分制的鬲足和鬲身整合成全器,因鬲足的接法不同而形成宽弧裆和平裆;后一阶段才是真正意义的鬲,即抛弃鬲身靠鬲足的联接形成全器主体,并形成尖角裆。此型鬲工艺演变表明:工艺革命只是工艺演进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质变。它虽是变革传统,但它的发展速度、方向,又受传统以及传统中的矛盾逻辑地向前展现的轨迹或定式所影响乃至制约。没有革新与革命,就不能打破传统,然而传统确是伴随革新或革命的影子。这在纯粹的工艺中,则仅是惯性或为惰性思维,但工艺却是社会中的工艺,则又不能不涉及社会中不同人们的不同观念乃至利害矛盾以至冲突,甚至激起一部分人站出来捍卫祖法、保持传统的说教与斗争。这种陶鬲的排序,分别适用于岔沟、双务都、乔家沟和游邀、临水与杏花村诸遗址的杏花文化分期或文化阶段划分。这种陶鬲的谱系研究表明,杏花文化是一自具特征、演变清晰、源流有自,并对其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文化影响和起了重要作用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李自华  王蕾 《百年潮》2010,(1):72-76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是杰出的金石学家和中国考古学的先驱。他于1925年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1934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直至1952年离职。  相似文献   

6.
岔沟陶鬲与峪道河三足瓮的时代问题张德光(山西省博物馆)一陶鬲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古代炊器,它延续时间很长,变化亦很大,是考古界研究古器物分期断代的一种重要资料。石楼岔沟遗址H1发现的陶鬲,原发掘报告定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当时是已知发现较早的陶鬲,因而...  相似文献   

7.
阎宏东 《文博》2010,(6):3-9
石峁遗址在陕北地区早期考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陶器分组、分期和文化谱系的正确识别将是认识该遗址相关问题的基础。本文将石峁遗址出土的陶器划分为四组。第一组以单把宽弧裆斝式鬲为代表,与汾阳杏花村H118年代相当,为龙山时代早期,是为第一期遗存。第二组以正装双扳鬲、三足瓮、盆形斝、盆形盉、大口尊等为代表,与大口二期文化内涵相同,年代约为龙山时代末期至夏纪年早期。第三组以双耳罐等为代表,为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东渐的因素,往往与第二组遗存共生,年代相同。第二、三组共为第二期遗存。第四组为商周之际的陶鬲和折肩罐,文化面貌与先周文化、李家崖文化有一定联系,为第三期遗存。这三期遗存不仅年代上均有缺环,而且文化谱系相异,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石峁遗址周边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谱系更替和文化格局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8.
陶鬲的制法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白水下河遗址2005年发掘出土的30余件陶鬲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其制法,进而将这批陶鬲进行分型和讨论。从制法细节来看,不同的制法导致了器物形态的具体差异,将制法与形态结合,可以这批陶鬲可分为五型,但难以分式,通过地层出土频率的统计,可以发现这些器物的数量变化体现了一种非单线进化的器物演进过程。这一器物的演进过程反映了技术、人和考古学文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鬲,相对国内其他地区来说,出现时间较晚。从目前已经出土的素面陶鬲位置来看,基本上是沿着古代济水的走势发展的,已有研究显示这或许和大规模的族群迁移有关。在山东地区已经出土的陶鬲中,外形呈素面的占绝大部分,具有浓厚的当地文化特色。在龙山文化后续的岳石文化中,几乎看不到素面陶鬲,这也为年代的推算提供了参考。本文首先阐述山东龙山文化,介绍素面陶鬲的来源和背景,而后就其分布情况进行论述,最后以山东德州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陶鬲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燕山地区夏商时期的陶鬲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阔区域中,从龙山时代,到战国时期,在某些地区甚至到汉代,不同的考古学人们共同体,始终以使用特定形态的陶鬲为自己的文化特征,或作为相互区别的重要标识。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这一地区的陶鬲连绵不断,久而不衰,其形态多样,谱系分明,构成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面向亚洲腹地文化区域的主要特征,而与以沂泰为中心的面向海洋的文化区域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高领袋足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领袋足鬲是指苏秉琦先生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中所说的瓦鬲墓初期A1型陶鬲。这类陶鬲的制作过程是先模制三个相同的圜底罐(即袋足),再将三罐口部用泥拼粘在一起,然后接上高领和足尖,最后加上耳、鋬和附加堆纹等(图一)。这样,这类陶鬲很自然地形成高领、三袋足和分裆三个基本特征,因而称之为高领袋足鬲,以强调其特征及与其他陶鬲的差别。有些领内有模糊的反绳纹,说明部分个体的高领也是模制的。目前所见高领袋足鬲标本基本都是通体饰有绳纹,分双耳、双鋬、无耳无鋬三种类  相似文献   

12.
《四川文物》2021,(1):33-45
齐家文化陶盉可分为二类四型。在分析共存或相关的陶器特征及所处的时间位置的基础上,发现早期的陶盉与中原及周边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的时间相当;而中晚期的则与中原地区龙山末期到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时间相当。根据陶器特征因素分析,齐家文化早期斝形盉和袋足鬲形盉来自新华文化与客省庄文化;晚期瘦足鬲形盉、壶形盉来自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而罐形盉是齐家文化改制中原地区陶盉的产物,改制行为或可早到齐家文化中期。另外,陶盉不同类型的分布与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有较大的相关性。齐家文化陶盉作为随葬品出现,在继承甘青地区传统丧葬观念的同时,可能也受到中原地区礼器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陕西宝鸡市古文物埋藏非常丰富。市博物馆长期以来收藏的文物中有大批商周时代的陶鬲,现将其中的一部分简单介绍如下,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宝鸡市博物馆收藏的陶鬲基本上都是在市郊及宝鸡县辖区内征集的,分高领袋足鬲(或称分裆鬲)和联裆鬲(或称瘪裆鬲)两大类。  相似文献   

14.
1992年10月,迁安县夏官营镇马哨村农民在村南小山子商代遣址西侧取土时,于地下0.5米处发现铜鼎、簋各1件。同时出土还有陶鬲、罍。鬲为夹砂褐陶,方唇,侈口,袋足。通体绳纹;罍为夹砂灰褐陶,折肩,斜直腹,平底。可能是一座小型墓葬的随葬品。现将两件铜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8月6日至8日,由故宫博物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张忠培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姜女石考古工作站召开。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辉以及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保护中  相似文献   

16.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在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建设中发现了一处西周早期墓地。该墓地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活龙村,共发现33座中小型竖穴土圹墓。随葬器物以鬲罐组合为主。陶鬲为西周早期常见的联档鬲。墓葬中有毁兵而无腰坑和殉狗现象表明这可能是一处典型的周人墓地。这批资料为研究西周早期关中北部的周人分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苏秉琦,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当代中国考古界泰斗。生朴1909年10月4日,河北省高阳县人。1934年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年至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他整理编写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瓦鬲的研究》奠定了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基础。自1949年起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至1982年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对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了独到的系统研究。并培养了好几代考古学者。1986年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其主要论著汇集为《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984年由文物  相似文献   

18.
王巍 《考古》2014,(12)
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绝不仅限于对某一类器物的研究,还应包括对考古学文化所包含的各种遗存的研究、对该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透过这些考古学文化遗存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结构及与其他集团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导致考古学文化发展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因此考古学文化仍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西辽河流域在中国文明起源总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地区,其考古工作自20世纪初已开始.20世纪50年代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该地区考古工作全面展开,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至90年代末,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确立,对各文化的谱系也进行了十分热烈的探讨.本文根据已发表的考古学文化资料,对西拉木伦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的时代、谱系和源流关系进行讨论,以期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本区域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庙底沟二期文化研究罗新,田建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和不招寨发现的釜灶、鼎 ̄①;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及美国弗利尔艺术陈列馆等单位合作在山西万泉县(今万荣县)荆村发现一件陶(当时称陶鬲) ̄②。原认为是仰韶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