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麻离青是生产青花瓷的高级进口青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苏麻离青的特征和来源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通过对记载苏麻离青及相关进口青料的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苏麻离青"这个名称出现的时代以及其与其他几种进口青料名称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同时,作者结合科技分析的结果,认为苏麻离青是来自伊朗卡善地区的进口青料,它在当地被称作"sulaimani"(苏来麻尼),不同的称呼为中文音译之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上世纪60年代前,陶瓷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器起源于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时期,因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曾出土过这一时期带有年款的官窑器物,且相应的史料中记载,此时期所使用的是一种名为"苏麻离青"的进口钴矿料。但在之后,由美国学者对流传海外的一对青花龙纹象耳瓶上的铭文研究,并确定了这一对青花瓶为元代至正时期景  相似文献   

3.
<正>已故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专家张浦生先生,生前长期从事青花瓷研究,从大量的实物标本观摩中总结出“一看青,二看花”的鉴定要诀。所谓“看青”就是看青料,包括苏麻离青、平等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看青料即可判断一件古代青花瓷的大致年代。以下是其具体内容:元青花是进口料,亦有国产色灰蓝。苏泥麻青为永宣,铁锈疤痕是特点。成化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釉滋润。晚明回青石子青,青花发紫印象深。明末清代用浙料,发色优劣各不同。康熙最好珠明料,青花五色留芳名。  相似文献   

4.
沈平华 《收藏家》2009,(10):93-93
元明之际,江西景德镇瓷窑厂烧制的青花瓷器,由于造型丰富、胎骨坚致、釉色肥润、色彩艳丽、纹饰繁缛、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而倍受世人青睐与关注。其中那些造型硕大、纹饰繁复、烧造工艺高超、有用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烧制的“至正型”青花器,更是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竞相收藏的首选。此件元青花八棱鸳鸯戏莲纹梅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南澳Ⅰ号"出水青花瓷的产地、材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对"南澳Ⅰ号"出水的6片外销青花瓷进行分析。元素成分结果显示,其中2片为景德镇所产,4片为漳州窑所产,两类外销青花瓷所用胎釉原料不同,但都采用了国产青花料;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漳州窑所产外销青花瓷的工艺有别于景德镇青花瓷,景德镇青花色料集中于胎釉结合处而漳州青花色料在釉层中间或在釉层内扩散。对漳州窑青花进行OCT无损分析显示青花部分呈弥散状亮点,显示青花料散布于釉层中。仿烧青花瓷片样品的显微结构对比也显示这批出水漳州窑青花可能采用了不同于景德镇釉下青花的工艺技法。热膨胀分析表明出水的两类青花瓷烧成温度接近,分别为1 160℃与1 175℃,当时可能采用相似的烧成技术。  相似文献   

6.
林淙萱 《收藏家》2002,(4):58-60
四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一个新的春季艺术品拍卖季节又不期而至。盘龙公司经过精心筹备,在春季拍卖中推出瓷器200余件,各类珍玩300件,总计500余件。众多拍品,精品纷呈,目不暇接。现择其部分加以介绍,以飨同好。明永乐青花葡萄纹盘永乐景德镇窑作品。盘折沿,盘壁外撇,圈足平砂底,胎质细腻,胎体轻盈。施釉白中略泛青,滋润肥厚,用苏麻离青料绘海水。缠枝花及葡萄纹。构图层次分明,布局疏密适宜,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青花色泽深沉凝重,结晶斑点呈现金属锡光,  相似文献   

7.
元青花是中国古代著名瓷器品种,是彩绘瓷器繁荣发展的开端。典型元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生产,蓝釉技术有波斯工匠参与,钴料“苏麻离青”来源于伊朗地区,晕散、黑斑等特点跟青料本身成分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6月1日,海南省文物局宣布在西沙水下发现了元青花瓷器,这个消息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陶瓷界对元青花的研究,本文就元青花呈色剂的来源和特征作些探讨。瓷器之所以能烧出青花来,是因为使用了含CoO的呈色剂,这种含CoO的呈色材料,在元代和明代早期被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渤尼青"。我国陶瓷文献中最早录下这种材料的古籍是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6,(6)
正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的骄傲,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明代中晚期将其推进到一新的高峰。明代以景德镇官窑为代表烧制的青花瓷器最为著名,其工艺精湛、瓷土精良、色润纯正、纹饰规范。此外民窑青花瓷器的技艺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出现了"官民竞市"欣欣向荣的局面,从而使得明代青花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明代青花瓷器所采用的青花色料,不仅有进口料也有国产料,青料多样化是明代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且由于色  相似文献   

10.
明成祖朱棣命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将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从海上运往世界各地,还从西域带回了珍贵的苏麻尼青料——生产元青花的钴料。而随着"南海一号"的打捞,南宋初期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历史被印证。大量的古瓷器被打捞器,才使得这些被海水侵蚀的艺术品重见天日,而在巧合之下,我们在现代开启了古瓷饰品的新窗。古瓷饰品作为我国中高端首饰品牌中的一颗新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作为中国首饰行业较为特别且新兴的首饰品牌类别,本文基于对古瓷饰品品牌"青花的记忆"进行调研,研究中国古瓷饰品品牌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卓 《大众考古》2022,(6):55-57
<正>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出土于明朝开国功臣汤和之墓。元代青花的特征—铁锈斑、火石红、苏麻离青色料等均在这件器物上有典型体现,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准。元青花的横空出世,使得中国瓷器史中青与白的永恒主题得以完美交融。蚌埠市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1973年出土于蚌埠曹山南坡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汤和墓中。该墓虽屡遭盗扰,但此件元青花盖罐完整保存于其中,甚为可贵。  相似文献   

12.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4):93-101+111
本研究采用能谱仪对龙坦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青花瓷器样品进行了无损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取得如下成果:(1)探明了龙坦青花瓷器胎釉组成特征与演变规律;(2)揭示了龙坦青花标本与景德镇青花瓷器标本的产地差异和形成原因;(3)研究了龙坦窑址青花瓷器所用青花钴料与《明实录》《天工开物》以及《陶冶图说》中记载的"浙料"之间的关系。本工作不仅为科学认识青花"浙料"以及浙江明代青花瓷器工艺特征、发展规律等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科学数据,也为相关遗址出土青花瓷器标本甚至外销青花瓷器的产地判别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青花料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元、明青花瓷器所用青花料,涉及复杂的问题。古代青花用钴土矿着色。青花色泽是浓翠鲜艳,还是灰黑暗淡,往往受三方面条件的影响: (1)青料内钴、铁、锰含量的多寡,必然影响青花色泽。凡锰含量较高的钴土矿,烧成后青花往往呈灰黑色。 (2)烧成温度对青花色泽有一定影响。同一种青料,过烧后往往呈现蓝中带黑或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为珍稀者,当数以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的元青花瓷器。毋论完整之器,即或掌心大一块残片也难寻觅。笔者苦苦追求数载,终于收藏到元青花高士图四方花盆残片一块,不敢独享,借《收藏家》杂志一角介绍,与同好藏友共赏。此残片上部残宽29、残高18.5、厚0.9-1.2厘米。边棱高2.5、上宽2厘米。残片上下、左右均呈弧面,中部略凸(见图1)。复原后应为一上宽下窄,腹部略凸,有底座的带边棱四方花盆。估计口沿部每边长约30厘米,底边每边长约22厘米,全器高约22厘米。  相似文献   

15.
<正>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一对"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瓶高63.6厘米,盘口、长颈、瘦腹、台足,颈部对称两侧各附一象首耳。器物胎质致密洁白,釉色透明,白中闪青,进口青花料色泽亮丽浓艳。瓶口至足共绘八层纹饰,分别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海水波涛、缠枝牡丹以及杂宝莲瓣等。瓶颈部蕉叶纹之间有纪年铭文"信州路玉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青花起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青花的起源,长期来一直有中国起源说和外来技术影响说两种意见。本文着重从低温釉陶生产技术源流和对青料的使用出发,论证了最早出现在巩县窑的唐青花瓷器,只是北魏以来低温釉陶生产技术在新条件下的新产物。认定唐青花的出现是外来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术影响中国艺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成化一代瓷器上的用彩,一般都称为斗彩。斗彩的说法,是以青花为轮廓,彩就加在轮廓里面,更因为青花与彩色是这样的并用,就有所谓相互斗妍争艳之意。其实成化瓷的施彩,并不如此简单。同时斗彩这个名词,在明代谈瓷器的文献里是不见的。如隆庆间的清秘藏,崇祯间的长物志以至博物要览、敝带轩剩语等等都是说成化五彩或说青花间装五色。只是南窑笔记里有这么一种说法: "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采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胚胎,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釉下繪的青花瓷器萌芽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代。明代在傳統的基础上,造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并有不少新的发明創造。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造瓷技术,可以說是工則良巧、色则美备,器則精全了,如永乐时創制的白釉脫胎瓷器与宝石紅釉;宣德时大量燒制的青花瓷器;成化时燒制的多色彩瓷都超越前代,故有"官汝之次称宜成,历代愈降制愈精"的評語。(清高宗御制詩四集壬辰卷之一) 从各种文献記载上看,永宣时期的釉下繪青花原料是由东南亚输入的苏泥勃青(一作苏麻离青又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07,(7)
嘉靖万历时期,此时景德镇的瓷器,风格与前时相比大不相同,尤以青花大缸最为多见,风格敦厚古朴。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上忽命烧大缸,围至六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古陶瓷学界坚持认为,中国早期瓷器主要分青瓷、白瓷两大体系,青瓷是一元配方,北方早期白瓷则是三元配方。本文基于磁州窑唐代青瓷、"青白瓷"、白瓷和宋代青瓷、白瓷五种样品成分对比分析,发现磁州窑的青瓷和白瓷在胎料组成和烧成温度上并无明显差别,主要是釉料不同,且出现了化妆土,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北方早期白瓷的瓷胎仍为一元配方,青瓷与白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以"磁州窑"为代表的北方"青白瓷"明显不同于南方的"青白瓷",其游离于青瓷与白瓷之间,终未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