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总理衙门、海军衙门对海防经费中途的截留、抽拨、挪用,李鸿章对北洋已收存海防经费的挪用,有较大的决定权。它反映的是北洋大臣对近代海防建设的责任和北洋海防经费的使用效率。从中可以发现,李鸿章挪用海防经费包含一定的自私自利成分,但在晚清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李鸿章所为又具有某种不得已之势。而且,李鸿章海防意识较高,挪用海防经费相对节制,总体来看,北洋海防经费使用效率相对较高,无需过于苛求。  相似文献   

2.
书与人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19世纪末,中国海防面临极大危机,李鸿章短短十数年间打造出一支北洋舰队,中国海军俨然成为西太平洋各  相似文献   

3.
郭辉 《文物春秋》2022,(5):84-96
天津博物馆新入藏一批涉及近代天津行营机器制造局的档案文献。通过分析这些文献资料可知,天津行营机器制造局全称为“北洋海防淮练各军行营机器制造总局”,主要服务于北洋海防建设和淮军,是在李鸿章的扶持下迅速壮大的。这批材料还涉及天津行营机器制造局的早期管理人员的更迭及用工管理规定,为进一步了解该局历史和管理运作以及天津洋务运动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4.
晚清以来,清政府逐渐加强北洋海防建设,而大沽海口更是被看作控制京津门户的北洋要口,因此对大沽炮台的军事防务极为重视。天津博物馆藏有两幅清代天津大沽口营盘图,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大沽口海防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左宗棠海防思想比较史滇生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海军、加强海防。作为当时筹办洋务的军政重臣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海防、海军建设中是两位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两人的海防思想和实践,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少不同之点,并从多...  相似文献   

6.
民初之海军,来源于清末的北洋海军,而北洋海军,是一支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控制的近代化的新式海军。因此,在叙述民初海军之前,须简要交代一下北洋海军的情况。清代原先只有落后的旧式水师。从1871年(同治十年)开始,李鸿章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筹办海防,编练北洋海军,作为他办理洋务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北  相似文献   

7.
<李星使来去信>是北洋军械局与李凤苞之间的信函汇总.这批信函透露了大量的海防史资料,是<李鸿章全集>等资料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较为重要的传记资料.鉴于<李星使来去信>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笔者拟对其主要内容及其相关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甲午海战作战指导方针探析季云飞1894.年7月至次年2月,中国北洋舰队经过丰岛、黄海、威海三次海战全军覆灭。北洋舰队何以覆灭:有论者归咎于李鸿章采取了一条“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方针。笔者综合分析李鸿章指导海战的有关电稿,认为这种结论有失偏颇。鉴...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多由海上入侵,海防建设成为近代中国一大课题。台湾雄峙东海,可成为保障我东南制海权、掩护北洋侧翼之要塞,同时也是列强争夺的侵华桥头堡。据此,有识之士不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对日海军威慑战略与甲午海战苏小东在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中,海军威慑始终是核心内容,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全面考察李鸿章创建和运用近代化海军的过程,就会发现,他的海军威慑思想不仅在指导海军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海军的战略运用,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刚 《安徽史学》2002,(1):39-43
晚清的洋务运动,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鸿章,又影响了这一运动的进程和结局.近十年来,史学界主要从李鸿章与近代政治外交、近代海防、近代企业、近代教育四个方面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较客观、全面地论述了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的是非功过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在李鸿章一生所致力的洋务事业中,铁路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1863年至1901年,他始终与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休戚相关。1890年代,李鸿章以北洋防务为核心目标,以“俄患日亟”为由,筹议和兴筑中国第一官办铁路一关东铁路;他凭借着个人努力和与海军衙门的良好关系,初步解决了筑路经费;他坚持“权自我操”,抵制外人对路权的干涉。甲午战争尽管打断了李鸿章兴建关东铁路的步伐,但其对铁路的认知与实践,为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翁飞 《江淮文史》2014,(6):23-39
正自1874年日本侵台引起第一次海防大筹议起,在甲午战前20年,晚清政府对于近代海防和海军建设,经历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过程。作为身处近代国防、外交冲要地位的淮系集团领袖李鸿章,在两次海防大筹议中,尽可能利用其个人影响和本集团成员相呼应,通过诸般谋划、运作以及激烈的思想交锋,艰难而缓慢地推动着中国近代海防与海军的建设。期间种种曲折,足可作为今天的镜鉴。第一次海防大筹议与《筹议海防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正丁汝昌(1836~1895年),为北洋水师提督、中日甲午海战的关键人物。字禹廷,雨亭,原名先达,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人,隶淮军。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官至北洋海军提督。1881年,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管"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相当于海军司令)。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最后在弹尽粮绝时,仍拒绝日本伊东佑亨的劝降,服毒自尽,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军事上,替满清王朝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农民起义。在政治上,曾经作过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两江、两广、直隶总督。在维新事业上,曾经购船、造船、造械、筑炮台、修船坞、固海防。曾经修铁路、办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以辟富源。派遣学生留学,以提倡新文化。在外交上,曾经办理天  相似文献   

16.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应对,可以围绕王朝制度系统的反应,形成一种历史叙事。在这一事件应对叙事中,李鸿章不是直接责任人和主角。但围绕李鸿章的大量史料显示,这一事件发生前,淮军面临裁撤压力,海防体系也空虚无力,李鸿章充分利用日军侵台造成的危机局面,将闲居徐州的淮军精锐调往台湾海防前线,将参与西北平叛的另一支淮军精锐力量撤回沿海布防,成功实现淮军的转型。同时,利用危机,制造舆论,与总理衙门和沿海督抚一道推动以李鸿章为核心的海防体制的形成。这是李鸿章和淮军从内部平叛之战时体制向应对西方的海防体制转型的关键一步。危机利用与权力外移是晚清权力关系变动和体制变化的重要路径,而事件应对和危机利用构成的复合结构是晚清历史的特殊构造,需要将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结合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释“北洋”     
"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习见名词,内涵数变。其源头古意仅是地域名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转成官职概念。北洋大臣的设置是清朝外交从地方到中央的转变,从南到北位移的过渡,在李鸿章之手,天津的屏障外交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到袁世凯的"北洋",含义再变,前此侧重外交和洋务的意味淡去,而更多地具有了军事政治派系的命意,进而成为中国主要统治集团的称谓。  相似文献   

18.
黄海海域的海防建设肇始于皇太极崇德年间。顺治至乾隆四朝在承袭清入关前旧制基础上,对该海域海防体系进行了调整和增建。陆防体系方面,将熊、盖旧线向外拓展,强化岫岩海防地位和海防力量,凤凰城边外增置汛地;洋防方面创设旅顺水师,明确巡洋会哨范围。虽雍乾时期在莽牛哨设汛和沿海增置水师问题上议而未行,给近代以后黄海海域海洋国土安全留下隐患,不过清前中期该海域因时就势的海防建设与调整,对鸦片战争前北洋海疆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1874年日军犯台,清廷屈辱议和。此事引发朝野震荡,海防筹议因之而起。海防议后,清廷决定"两洋并举"并开始外购舰船,泊船之所、修船之坞渐成必须,水师基地的选址因之产生。大连湾因其区位价值并"形胜天然"的地理特点,也因其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为英军所觊觎而备受关注。在廷臣疆吏的吁请下,北洋水师"以大连湾为坐营"几成共识,但在实地勘验后,李鸿章又发现大连湾有缺陷。在海防经费拮据短绌并"船数无多"的境况下,大连湾水师基地的建设被搁置,而"先择著名险要之旅顺口屯扎"。随着旅顺口的开山浚海,其战略价值为北洋官僚高度认可并大力推崇,旅顺战略地位随之提升,直至取代大连湾而成北洋水师总汇之区。大连湾最终沦为旅顺基地的后路防区而被稍加经营。  相似文献   

20.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并以首任台湾巡抚之地位不遗余力地将其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创了包括海防在内的台湾近代化新局面.刘铭传加速台湾建设、加强台湾海防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不料数年之后,台湾竞因北洋海防的崩溃而落入日本之手.这绝不是刘铭传个人的悲哀,实乃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