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华文文学的认同:创造与传统周宁一在地区概念上使用新加坡华文文学或许会选择1919年作为起点。①它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化的侨民文学,从作家身份、思想意识到题材主题、语言风格,莫不如是。然而,侨民文学并不是方向。早在1927年...  相似文献   

2.
陆荣照 《世界汉学》2003,(2):149-159
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以华人这主体(占总人口的78%)的新兴国家(1965年独立),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和地理条件,新加坡对中国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在这方面的作用和成绩,在海外汉学研究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开始介绍汉学中心的缘起和发展之前,请允许我先简单回顾一下中文系的历史和教学情况。  相似文献   

3.
1.关于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末。1937年,泰戈尔在游历了中国和日本之后,于圣提尼克坦建立了中国宫(Cheena Bhavana),并劝说谭云山加入,开辟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感兴趣的领域主要是佛教、语言、艺术、文学和中印之间的历史联系。后来,在阿帕多拉伊(Appadorai)教授的倡导下,印度国际研究学院于1948年建立,其中设置了一个东亚分部。1958年,在德里大学的佛教研究系也开始开展对中国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诞生于1822年的埃及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建筑和科技的综合性学科。埃及学发展至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但埃及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对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是在20世纪以来逐渐取得的。经过数代埃及学家的共同努力,埃及学已有很大发展,古埃及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日新月异的埃及学研究成果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5.
正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有关离开祖籍原乡的中国移民如何在移居地的人文环境与时空脉络下重新凝聚与再建家园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面对的困境与各种挑战等课题,一直深受海内外学界的关注。而作为东南亚当地的华裔学者,对上述课题的研究则更多了一份在地情怀与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刻感悟。游俊豪来自马来西亚、现居新加坡,目前任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同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和《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执行编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在国立新加坡大学,该校历史系的李恩涵教授从事民国时期恢复各种权利的研究,萧启庆教授对梁启超的民权思想颇有研究,黄坚立博士着重研究五四运动,社会系的高耀中博士则研究天津工人运动。该校民国史研究的重点是华侨史,历史系的李恩涵、吴振强、李廷辉、崔贵强,中文系的梁元生、王慷鼎等均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并有力作问世。近年来该校历史系、中文系学生对民国史的研究兴趣日增,他们用中文写成的毕业论文有:刘妙莲: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吴大顺: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关系;薛宗辉: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观;苏小妹:梁启超的社会思想;谭顺琼:胡适的文学思想;李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仅仅依靠历史辉煌吸引世界目光的传统正在变化。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增大,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生机和发展潜力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目前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已由过去侧重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考古等人文科学的研究拓展了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8.
《古今谈》2009,(4):I0004-I0004
方一新,1957年10月生,祖籍浙江黄岩,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研究。出版《中古汉语语词例释》等多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浙江省政府奖二等奖(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所长。是全囤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组专家,浙江省社科基金专家组成员,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2008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近20年来中国移民进入新加坡的原因、过程和发展趋势,并根据历年新加坡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数量、华人出生率、移民数量和族群比例等数据,推估出新加坡的中国移民新数据。结论是,近30年来,新加坡政府大规模吸收高素质移民,以弥补人口数量不足,确保华族占总人口75%和发展高新产业。进入新加坡的移民总数达164万人,占2009年新加坡居民总数的近33%。其中,华人移民约占80%,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从1990年到2009年,进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潮逐渐加速,总量约50~60万人,约占新加坡总人口的10%~12%。  相似文献   

10.
方志与文学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与地方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试从地方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中国作家、诗人对地方志的杰出贡献两个方面,对地方志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地方志对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文史不分家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传统,在历代作家、诗人中染指历史和方志的人很多,从司马迁到郭沫若,一些著名的作家、诗人即是文学大家,又是历史、地方志学的大家。他们研究历史促进了文学创作,从事文学创作也促进了对历史的研究,往往在这两个领  相似文献   

11.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世知《剑桥中国史》,未必知剑桥的中国学;世知剑桥李约瑟,未必知剑桥大学中文系的汉学家。笔者在德国执教期间,有幸获剑桥大学中文系主任麦大维(DaviaL.McMullen)教授的邀请,在伦敦和剑桥访问参观。古色古香的圣约...  相似文献   

12.
周广荣 《文献》2000,(4):90-100
《悉昙章》是古代印度人学习拼写梵语的一种初级教程,中古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僧俗间受到普遍重视,并对中国的语言、文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汉语音韵学中的等韵学、文学中的诗文声律理论、敦煌发现的《悉昙章》歌辞等都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20 0 1年 1 0月 1 7日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特邀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玲博士来所做了题为“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现状与研究思考”的演讲并进行了研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肖岗 ,中国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祖沛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 2 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曾玲博士首先简述了新加坡的社会概况 ,特别指出和分析了新加坡在经济资源、地缘政治以及种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性如何制约包括华人在内的新加坡社会的发展。然后 ,曾玲博士围绕近来因新加坡政府提出“搭中国经济顺风车”…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逐渐形成的新的研究范式,比较文学的接受学和传统影响研究相比既存在关联,更独具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现代阐释学是接受学的基础,而实证主义则是影响研究的基础;接受学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意义的新生性与创造性,而影响研究则局限于作家作品.重视意义的唯一性;接受学运用阐释学、接受美学中的一些方法进行分析,而影响研究则主要采用事实考证、排除美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接受学的形成,不仅是对接受美学理论的拓展和深化,更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日前已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联合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可说有两个第一 :这是第一部纯粹勾勒新加坡华文文学近百年 (1 91 9— 1 995)发展面貌的新华文学史 ,也是第一部由中新两国专家联手写作完成的文学史。参与执笔者以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6.
作为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新加坡华文文学 (以下简称新华文学 ) ,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在经历多次起伏、迂回曲折的发展后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域色彩 ,并成为其国家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文学的发展 ,离不开当地报章文艺副刊和文艺期刊的培育 ,它们在传播新华文学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报章副刊 ,更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发表园地。新加坡的报章文艺副刊 ,一向都是文坛的重镇 ,而文艺副刊又多集中在以《南洋商报》为首的四家华文日报上。1《南洋商报》刊出的纯文艺副刊有三种 :《新年代》、《星期…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9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边疆学论坛"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40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连通‘一带一路’的中国边疆:历史、现状与发展"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分为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8.
<正>新移民问题是近年来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1))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也因其特殊性引起不少学者关注,[1]最新出版的《新加坡与中国新移民融入的境遇》便是代表作品之一。本书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游俊豪为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居留新加坡,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他不仅深受新马华人文化浸润,又因工作及生活原因接触不少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其研究视角明显不同于中国学者,既有旁观者之冷静客观,又能推己及人、与研究对象同理共情。  相似文献   

19.
此文译自美国亚洲研究协会1988年2月1日出版的《亚洲研究杂志》(The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第47卷,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罗宾·D·S·耶茨.里奇特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研究教授兼东方研究系主任,美国历史协会会员,从事于对中国历史和中国语言的研究,熟悉中国思想和制度,现代中国历史和法律及中国文学和语言,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思想和制度》、《管子释译》和《管子重要词语索引序》等著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咏史诗歌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主张,从文化结构形态上看,中国古代史学知识的存在由三个板块构成:正规史学、通俗史学和咏史诗歌。它们各自的文化——文本形态相应是:作为历史学家的历史学——对历史理性化的记述、考订和分析;作为大众的历史学——历史文学故事;作为文学艺术家的历史——对历史的诗化吟咏。几千年中,它们长期并存;其间,既有显著的分野,又有或明或暗时彰时隐的联系。无论对立还是互渗,自足或是统一,这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