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輶轩语》为近代著名教育活动家张之洞所撰。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督学四川,此书是为诸生、学僮"举业"而作,分"语行"、"语学"、"语文"三篇,先行后文,重在讲读书治学之方法,其书名之所以叫"輶轩语",是"取扬子云书輶轩使者绝代语释之义"。此书集中体现了张之洞早期德育为体,智育为用,恶公羊,兼汉宋,以及"经世""务实"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3.
《论语·学而篇》中的"贤贤易色"一语该作何理解向来有争议,历代学者或将之理解为"见贤而变易其色"或认为其应指"易其好色之心以好贤",经深入考辨笔者以为此章中"贤贤易色"解为"见贤而变易其色"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文辞"一语最早见于《左传》,是作者借孔子等人对于聘问之礼中行人之辞所作的积极评价,从具体语境来看,其本义为应用于礼仪场合的合乎礼义之言,这样的解释也合于《左传》及《论语》对"文"、"辞"的分用之例。"文辞"是礼制社会、礼仪活动的产物,礼义是其内在蕴含,与文章著述、文章风格等后世文章观念无关。  相似文献   

5.
《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确立,与伪《古文尚书》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起先是后者受前者影响,渐渐地前者转而受后者支配。学者由审查伪古文案衍生出来"伪作之人""或云王肃,或云王肃之徒"诸种论说,颇近于"辨伪"之同时而孽生"造伪"之虚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伪《古文尚书》公案在学术史上处于至关重要的枢纽地位,《孔子家语》伪书案愈演愈成为其中的一个子命题。在对王肃人品心术的怀疑上,在辨伪方法之挪用上,在将文本一析为二的思路上,在"一手"伪书说之运用推演上,学者对《孔子家语》的研究,普遍存在一种类似于伪《古文尚书》案一样的《孔子家语》伪书案锻炼成狱之心理趋向,产生了机械移植、推论过度、疏而不证、笼统混淆、牵强附会等问题。其间所滋生的王肃伪造五书之说,又成为近代康有为的刘歆"遍伪群经"说之肇端,影响广远。  相似文献   

6.
正曲显功是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的,在台湾教过国文。他是一位很努力的学者,研究了很多历史上被人忽略的问题,譬如古代之诅詈语。什么叫诅詈语?诅是诅咒,詈是骂人。中国古代经常用的一句诅詈语叫"无后",翻成白话文就是断子绝孙。譬如《孟子·梁惠王上》里说:"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孔子说,最早发明用人俑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不得好死,因为太缺德  相似文献   

7.
今传本《孔子家语》所附"孔安国序"之真伪,多为学界关注探究,迄无定论。通过校勘《四库全书》《文献通考》《西汉文纪》《家语证伪》以及日本的太宰纯本、冈白驹本六个版本之"孔安国序",可知其间所存异文多系辗转传抄所致,不关乎其真伪判定。考而辨之,序言本身的内容并无不合史实的谬误之处,多有传世文献的记载印证,且与迄今所见的出土文献暗合,个中细节非亲历其事者不能描述,当为西汉孔安国所作。  相似文献   

8.
正商业暗语是古代商贾在行帮内部通用的商业隐语,又称行业秘密语、"暗码"、"贩白"、"切口"、"哨语"等。民国《同安县志》载:"暗语、贩语,即一种谜语,亦云贩白,商贾用之,外人不晓也。"古代民间商品交易中,许多行帮为了商业信息保密,保护行业竞争力,或因行帮禁忌、避讳,不直接说出商品交易价钱数目,而是拐弯抹角用另外的词语或方法替代。时代、地域、行业不同,替代方法也千  相似文献   

9.
江有诰《谐声表》之反切,鲜有学者论及。笔者通过考察《谐声表》反切的内容、体例、来源、古音学思想等,揭櫫江氏对上古音值的认识。认为江氏音切以参考《说文》徐铉切语为主,并结合江氏古音体系为之折合,折合的准则是"古本音"、"转音"理论。江氏所指部分"今音"为歙县方音。某些音切不合江氏古音体系,为江氏"自乱其例"之失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各家研究基础上,将季姬方尊铭中的"■"改释作"畝(畮)",为"畝"的形体发展提供了更完整的线索;并对"畮臣"一语的用法做了进一步申述,认为其意为治田亩之臣。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是凡例?凡例,是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语出杜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唐代  相似文献   

12.
整理小组对睡虎地秦简《语书》中"私好、乡俗之心不变"的断句、译文皆可商。应该读为"私好乡俗之心不变",意谓"私下喜爱(爱好)乡俗之心不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列举了唐朝民众或低级胥吏申报、申辩文书中的几种不同的"保证语",主要有:一"求受罪""求受重罪""求依法(准法)受罪";二"求受违敕之罪";三"求受重杖十下""求受重杖廿"下等三种不同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保证语"与时代有一定关系:从开始时的战战兢兢,到"依法受罪"的踏实;"求违敕之罪"告诉我们在律令格式之外还有"违敕罪";"求重杖"若干告诉我们"重杖"已经成为实际刑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了。民众依据不同时期的刑罚标准采用不同的"保证语",所以虽然在某一时期看起来"保证语"是套话,但从整个唐代看去,"保证语"则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刑罚的变化,并且非常底层地反映了民众所具有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孟子·离娄下》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在写作本文的此刻,我的心情与两千余年前的亚圣灵犀相通也,化其语而言之则为:"予未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言及"水"者三处,言及"泽"者四处。通过对比"水""泽"之蒙古语名称,确认""字之本义即"聚小成大"。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有过"五不祥"的提法,语出《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一天,哀公问孔子:"在房子的东面增盖房子算不算不吉祥?"孔子趁机讽谏,指出"不祥有五":"夫损人而益己,身之不祥也;弃老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民族复兴"论,就其核心概念"中华民族"与"复兴"旨趣之明确组合的思想自觉形态而言,可以说形成于民国时期,大约在20世纪10年代末和20年代早中期开始出现,九一八事变之后逐渐风行全中国。但若溯其源头,恐怕还得从清末孙中山的"振兴中华"论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谈起。前者代表排满革命党人的汉民族主义之"光复"理想;后者则预示了后来立宪党人融合中国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语)之国族"振兴"愿望,它们为共同孕育这一时  相似文献   

18.
“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五体清文鉴》译为"勇"《清文汇书》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勇将即baturuhaha。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勇士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巴图鲁"一词源于蒙语。蒙语与满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语属于蒙古语族。满语则属于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因此在语言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元史》中有很多"人都儿"、"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①之记载,此乃巴图鲁之同名异译。在蒙语中大部分作为人名。如《元史》中有《拔都儿》传②、《答失八都鲁》传等等。再有《杭忽思》传…  相似文献   

19.
"玄舍"戈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舍"一语金文首见,"玄舍"当同于"玄室",为墓室之意;"左"系"左库"之省,"玄舍左"为视死如生观念的反映,意指为死者在墓室中建造专供储存或铸造兵器之所.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86年第7期刊载了《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发掘简报》,发表了丰富的资料。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了解一些有关墓地的情况,现补充如下,以供读者参考。原简报称墓地所在的山名为"鳌凤山",但该山当地白族语自古相沿称为"由之等",译为汉语为"松子头",盖因古代山头多生松树(现已无存)而名。地方上白族语称松为"由",又白族语称羊也近于"由"之音,故此,从古到今,讹将此山名通写为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