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足宝顶山石刻现留存下未刻完的“十大降魔明王像”,显然是猝然而止的雕凿痕迹,研究者均认为是遭蒙军入侵而终止的。但宋蒙在四川之战长达半个世纪,究竟是什么时候,史、碑均无明确记载,本文拟就宝顶山石刻造像的下限年代一作探索。 据文献资料记载,1231年至1234年,蒙军只是骚扰蜀边。1234年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蒙军攻宋,四川成了宋蒙之间的主要战场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宝顶的名称与开窟造像的历史 宝顶在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出大足县城向东北约10公里是倒马坡,从此上山就是丘陵,不仅是松柏成林,而且是梯田满坡。未到宝顶以前,路旁的高观音、三块碑等地方,都有摩岩造像。一直到四山环绕的宝顶,随处都有佛教造像的遗迹。可见两川谚语:“上朝峨嵋,下朝宝顶”,并非空话。宝顶在封建时代也确是为信仰佛教的许多善男善女们所景仰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大足宝顶山地区有佛塔建筑三座:小佛湾的“经目塔”、倒塔坡的“倒塔”、塔耳田的“释迦真如舍利宝塔”。过去,我们曾在《四川唐宋塔初探》(川大学报丛刊第五辑,1980年)中加以讨论,现在我们再对宝顶石刻中塔的造像作肤浅的考释。由于笔者对石窟寺考古见寡闻陋,谬误必多,抛砖引玉,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宝顶石刻中塔的造像比建筑多,集中在大佛湾,此外在小佛湾、佛祖崖亦有,下面按《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四川社科出版社,1985年)编号列出:  相似文献   

4.
<正>6月13日,大足石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近500件珍贵石质文物首次全景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艺术魅力。,主题展览"艺术涅槃——大足石刻展"通过大量文物、资料、图片、影像,全面展示石窟艺术从印度到大足的发展脉络、大足石刻在石窟艺术中国化进程中所开创的典范之美以及大足石刻的研究保护历程。  相似文献   

5.
大足縣在四川省的东南,成渝铁路經过縣境,由縣城到邮亭火車站三十三公里,坐火車上可以到成都,下可以至重庆,交通便利。縣建於唐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据‘蜀中廣記’說,縣名取丰足之义;一說因宝頂有巨人跡而得名。大足縣有著名的古代摩崖造像,分布在境內,計有:北山(分:佛灣、北塔坡、佛耳岩、观音坡、营盤坡五段)、南山、半边庙、石篆山、七拱礄、玉灘、佛安礄、石門山、陈家岩、宝頂(分: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寺、龍潭、朱始山、对面佛、龍头山、佛祖寺、維摩頂九段)、古佛洞、塔耳山、妙高山等十三处,都是唐宋時代遺留下的古蹟。由於过去不被重視,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非常嚴重,但留下的完整的仍然極多,是一份有價值的古代藝術遺產。  相似文献   

6.
大足宝顶菩萨堡摩崖造像考述唐毅烈宝顶山摩岩造像,位于四川省大足具东北15公里的宝顶镇,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造像盈万,建造于南宋淳熙至淳祜年间(1174~1252年),是一座以大小佛湾为中心,于方圆5里凿造结界像的密教石窟...  相似文献   

7.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创于唐,盛于两宋。本文按照历史沿革对大足石刻各个时代发展及特点进行介绍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一史学界曾有石窟“造像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之说。而大足石刻。则是在晚唐之后出现的一处大型摩岩群雕。大足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与昌州同置,史称“石刻之乡”。全县有摩岩造像五万多躯,分布于四十多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十三处,习惯总称《大足石刻》。大足,是古昌州的首县。县城象一叶扁舟浮现在大足川的濑溪河畔,依偎于群山环抱之中,大足石刻就在这四面丛山之  相似文献   

9.
耿纪朋  郑小红 《神州》2013,(15):26-26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其根本的区别性,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宗教化以及儒家的神学化,三家的关系在鼎立的基础上开始了相互融合的历史。佛教在传入之初被认为是道教的一个支派从而被中国人接受的,然而由于道教与儒家的传统历史,所以佛教与政治的联姻是处于政治之外的。佛教发展的迅速促使儒家和道教的关系首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道教也开始从佛教中吸取诸如仪式的完整等方面的优点,士大夫也把佛教作为退隐的依托,同时佛教也开始运用中国化的语言和借用儒道两家的术语来宣传自己的教义。经过南北朝皇室的崇佛和灭佛运动,佛教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了广泛  相似文献   

10.
大足石刻的气象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大足石刻区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等方面 ,总结出石刻区温差小、降水量充沛、蒸发量小 ,气候温暖湿润的特点 ,指出水是引起大足石刻风化等病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足宝顶大佛湾“牧牛图”调查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室牧牛图,亦称“牧牛证觉道场”、“牧牛道场”或“放牛坪”。其称虽异,实则为一。它嵌刻于四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大佛湾。大佛湾,位于宝顶山十三处石刻造像的...  相似文献   

12.
大足石刻的地藏造像初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石刻的地藏菩萨造像,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刻艺精湛,很有特色,是大足佛教石刻艺术的重要题材,甚为专家学者注目,对其研究者甚众。但因诸多因素,凡研究大足石刻的著述,对地藏造像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就大足石刻的地藏造像的有关问题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有关地藏的经典有关地藏的经典,见诸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大方广十轮经》、《地藏菩萨仪轨》、《金刚顶经地藏菩萨念诵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就仪轨》等。《地藏菩萨本愿经》,亦称《地藏本愿经》,二卷,唐实叉难陀译,经中载佛升忉利天…  相似文献   

13.
大足石刻的保护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足石刻的保存状况和主要病害的分析,总结五十多年来大足石刻岩体防风化、岩体加固、水害治理等保护工作的经验,以期更好地把握努力的方向,做好面向新世纪大足石刻的保护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石刻镌匠,以其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见其艺而不见其人,他们自己的姓名却很少能够留传下来。在宋代大足石刻题记中迄今发现26位镌匠姓名,为全国各处石窟所罕见,堪称我国石窟艺术史上难得的珍贵资料。在此特就宋代大足石刻镌匠的有关情况作一粗略考述。一、镌匠署名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大足石刻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代表作。大足县,唐乾元(758年)始置,石刻的始年历日:“创于晚唐”(892年)。1987年秋,大足文物普查曾建伟组查得尖山子石窟,间有“永徽”(650年)、“乾封”纪年镌记。由是大大提前了大足石刻的上限年,并突破了川东南石窟有纪年的造像  相似文献   

16.
促销,在企业流通领域中,早已是见惯不惊的方式;但在文博行业中,似乎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态和窘境,至少缺乏深度。因此,作为文化工作者,尤其是拥有大足石刻这张品牌的决策者,除思考大足石刻的学术意义外,似乎更应该关注一个命题:增强宣传促销意识,系统策划促销大足石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石窟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本问把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等重要石窟作开凿时代、供养人、艺术风格几方面的简要梳理比较,以便更清晰了解认识大足石刻。我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不同时期的石窟代表不同,因此,石窟的发展时代变化和地域变化是交织在一起的。本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的贴金材料及其保存状况,应用红外光谱分析、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X荧光能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千手观音造像的贴金、金胶样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现存的0层及其以上贴金层均为清代以后所妆贴;金胶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但腐蚀劣变情况并不严重,但吸水后会发生膨胀;千手观音表面贴金采用了在金胶中加入HgS以衬托金色的传统工艺。研究成果可为今后造像保护工作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图五、大足宝顶山观经变相中之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右傍)图二、安岳回觉洞左窟观音^采v图四、资中东岩释迦说法像^宋u图一、安岳圆觉凋中窟释迦说法像^宋一图六、大足石门山观音窟右壁观音^宋v图三、安岳圆觉洞右窟观音^宋_)安岳、大足圆觉洞石刻  相似文献   

20.
大足多宝塔石刻与宋人冯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北山多宝塔内,有两龛造像和6件铭文与冯大学、冯某有关。经考证,冯大学、冯某即南宋绍兴时官员冯楫,“大学”非其名字别号,而是对那些在佛教义解、修行方面精深高超者的尊称。冯楫是宋朝的高级官员,也是虔诚的佛教居士,《宋史》未列其传,其他记载亦颇为零散。本文广搜资料,加以考订,大致勾勒出冯楫的生平简况、崇佛活动以及他与大足石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