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是受欧美近代阶级观念和阶级革命运动启发而产生的,基本思想来源是马克思关于阶级或阶级斗争学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均平观念也渗透其中,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从事阶级革命的简单法则。2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理解是肤浅的,互助论对早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阶级斗争应用于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国社会不同学派和政派间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革命阵营的分裂。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有制—阶级的阶级理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阶级斗争史从一开始就被与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分离开来理解,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误解,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黄峥 《神州》2008,(12):26-32
20世纪,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掀起的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其规模之宏大、情况之复杂以及它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彻底性,同世界上任何一次革命相比都毫不逊色,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每次伟大历史事变都会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初,蔡和森撰写的《社会进化史》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在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性质、中国革命任务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以及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萌生过程中迫切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回答的问题。蔡和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针对英国“中国学者”蓝诗玲等所提出的历史上本无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系由20世纪20年代以后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意识形态构建而成等观点,论文从中国历史文献的战争命名法、19世纪中期历史当事人对鸦片战争的态度、清末民初中国历史教科书对鸦片战争性质及其严重后果的认识和评价等层面,批驳其观点的荒谬,揭示其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偏见与无知,呼吁中外史学界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共同努力,澄清错误观点,帮助各国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17,(5)
正邓小平是20世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代伟人,他的名字始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脉搏同步跳动。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新中国平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及开展"三线建设"的关节点、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邓小平与陕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三秦大地留下了邓小平难以磨灭的历史足迹,生动记录了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为革命胜利和国家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人而言,"革命"无疑是最深刻、最强烈的历史关键词。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更迭,也全面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态、价值伦理甚至日常生活。在这个"革命"的世纪,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及共产革命相互衔接、不断演进~([1])。这一幕幕历史大剧,起点便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的"大武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变革的两种思想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革命与改良(改革)这两种变革思想和方式之间虽然有重大区别,但又是互补的,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凸现其主导功能,也会相互转化,不可绝对地厚此薄彼,更不可只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事实上,革命与改良是同一部乐曲的"双重变奏",两者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交互辉映,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启蒙大众、革故鼎新的历史画卷,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20世纪最后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尽管已从根本上摆脱了自我束缚的困扰,但进入新世纪后最需要的是居安思危,力戒盛世意识,增强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和列宁都是20世纪的世界伟人。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孙中山生于1866年,列宁生于1870年,孙年长4岁。他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别领导了中俄两国的革命。尽管由于中俄两国历史条件不同,两国革命的性质及  相似文献   

9.
夫之 《文史春秋》2011,(10):1-1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爆发的一场震惊世界的伟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反帝反封建为明确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0.
卢刚 《百年潮》2013,(6):37-41
20世纪初期,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之间的联合反帝斗争深远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作为当时两国革命的最高领袖,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关系则是这一复杂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列宁和孙中山都曾在文章中高度评价对方,这种互相认可,为苏俄和国民党之间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大学与学术研究体制的建立,中国近现代的史学研究得以蓬勃发展,中国史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涌现了一批学术大家。就研究取向而言,大多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因为20世纪初以来是中国走向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重要历史阶段。民族救亡与政治革命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最强音;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则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东亚汉籍史料的大量刊行,全球史与区域史的发展与兴盛,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憾历史的变革,这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正是她,改写了中国的历史,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帝制在这场革命的硝烟中寿终正寝;正是她,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河;也正是她,熏陶和造就了中国革命的一大批栋梁之才。在中共早期或第一代领导人中,有不少人曾经在这场革命的惊涛骇浪中一显身手,经受过战斗的洗礼,成为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们当中,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林伯渠、朱德……  相似文献   

13.
延安男女     
延安十年(1937~1947),将一个陕北小镇打造成革命的圣地,并因此而规范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历程,改写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篇章。走进历史的生活是崇高的,但融入生活里的历史却往往是繁杂琐碎的。但正是在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里,闪烁着吉光片羽的历史真谛和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李向阳  李林 《江淮文史》2011,(4):133-13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局风云变幻。为指导中国革命,帮助年轻的中国共产党,10多位来自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国际代表,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先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为中国革命提供帮助和支持。对于这些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人,人们只从历史书中知道他们在中国的点点滴滴,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离开中国后的前途命运和人生结局。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顺应世界潮流,在20世纪中国推动的一场大变局,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树下了一座丰碑。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借鉴理论界的相关争论,推动史学新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渗透;借助湖南乡土历史教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革命发展的形势;采取开放式路径探究历史问题,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客观认识,正是我在《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中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与思想话语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伴随封建专制制度的废除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而来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思想话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刘再复的《告别革命》代表着改革开放后的反思,其实也是倒霉看反面,反着思考,也有极大的回溯性反差。"革命"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主题,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推翻国民党,都是国际上的帝国主义战争和与帝国主义相联系的军阀内战逼出来的。李、刘二人认为"分析不够的是,中国是‘巨大农民国家’,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的阶级观点源于西方,伴随着唯物史现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上半期,阶级观点中国化逐渐形成。与单纯的学术话语建构不同,阶级观点中国化过程,是理论与实践双重轨迹运行的结果,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社会革命视阈下,中国传统的均平观念渗透进入阶级观点的内涵,但不同政派对待阶级斗争问题的分歧巨大,对立十分严重,成为导致当时中国社会政派分化的思想根源之一。20世纪上半期,唯物史观阶级观点中国化建构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换,除传统的均平观念渗透外,阶级斗争作为历史发展主观能动力量,被纳入唯物史观理论体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民群众观点使阶级观点的内涵再次发生转向,成为对20世纪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方之光 《安徽史学》2012,(4):124-128
正革命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百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在指导思想、政治主张、经济诉求、革命手段上都与古代的帝王革命绝然不同,是中国历史向近代转型的一次社会巨变,其结果"就是把中国有史以来的政治制度根本推翻,另外造成了一个新组织。这个新组织简单的说,便是把数千年的专制变成了共和"①,"此为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②,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进程。长期以来,海内外有些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存在着严重分歧。文革时期,因为它是资产阶级革命予以全面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有的学者说:"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20世纪中国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  相似文献   

20.
正火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既是城市对外联系的纽带,也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研究牛行车站,梳理其革命历史,分析遗存消失的原因,对于思考革命遗址保护问题,提高革命遗址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牛行车站源于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南浔铁路的创办。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其领导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同时兴起,中国人民掀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