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仕春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3):123-138+159-16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所起作用亦各有侧重。其多重探索聚焦于城市与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党对企业的管理,捕捉由革命向建设转向的时代脉搏,与其他访苏参观团一起形成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力,夯实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修良 《世纪》2023,(2):57-61
<正>1949年12月,我见过周恩来总理,回到南京时,柯庆施同志已经由副市长提拔为市委书记了。他对地下党员的态度是很有保留的,我的处境非常困难。正好这时中央发来一个通知,要各省市派组织部长去苏联考察,我就趁机参加了考察团。代表团叫“组织工作考察团”,约30余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苏代表团。团长张秀山,副团长王尧山、王甫,任务主要是考察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特别是怎样领导党政工团的工作。刘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接见了代表团,少奇同志说,这次去主要看看1934年后苏联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的,  相似文献   

3.
1950年,中共组织工作者代表团、中共宣传工作者代表团先后访问苏联。向往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心理上强化了代表团成员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感;苏方高规格接待,细致周到地安排参访和生活日程,热情的仪式活动以及双方互赠礼物的积极互动酿出代表团成员友好、愉快的心情;通过考察苏联的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工业大生产、集体农庄等,代表团成员感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苏联社会的美好,坚定了向苏联学习的信念,“苏联的道路,就是我们的道路”成为他们当时真切的心声。这样的心理、心情与心声共同构成了中共代表团访苏的情感体验并作用于代表团成员学习苏联的活动中,促进了他们确立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学习目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他们回国后传播苏联知识与移植苏联制度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纵横》2013,(11):41-45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刚刚两个月,毛泽东访苏。毛泽东的第一次访苏行程长达两个月。这个数字在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毛泽东借助为斯大林祝寿的机会展开了他智慧的外交攻略,不仅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且还获得了援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工业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侨管理工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实行了以“赶、挤”为主的管理政策;对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侨民实行了较为温和的管理措施;对日本侨民实行在自愿的基础上遣送回国。实践证明这一时期的外侨管理工作是成功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意图,维护了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公安外国人事务管理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观看苏联电影是中国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受到广泛欢迎,同时苏联电影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可以使中国民众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因而得到党和政府的提倡。通过放映苏联电影,展现了苏联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了中国人民对苏联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了解,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在苏联电影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以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中国人民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可以说,苏联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思想教育与文化娱乐的双重功能,取得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公平为主阶段(1949~1984年),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大学生就业政策采用的是国家统一管理、统包统分,这一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及很长一段时期,能够汇集有限的人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起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自东北开始,企业管理体制的探索亦是如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五三工厂经验"的推广,使得我国基本建立起仿照苏联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源自东北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成为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独特创造,影响巨大,意义深远;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外部封锁、"左"倾氛围日渐浓厚和国内资本稀缺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建设,"工业学大庆"运动应运而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传统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活力。东北国营企业以其独特的经验创造,在促进共和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的同时,也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周恩来接到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格罗米柯的电报,电文中写着苏联政府希望与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的事项。这一天,新中国的外交大门迎来了第一位客人。与此同时,为了与苏联达成同盟,重新签订新的条约,毛泽东为第一次出国做了充足的准备。毛泽东访苏的计划其实从1947年就已经有  相似文献   

10.
1949~1952年,为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通过采取临灾救济、生产救灾、安置灾民等措施遏制了灾害的进一步恶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积累了一定的灾害救助经验,即:加强对灾害救助工作的领导,实行抗灾工作总动员;制定切实的灾害救助方针;注意加强灾害管理;及时向灾区派出视察组、慰问团;发挥非政府救济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宁 《沧桑》2010,(12)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以苏联的经验为基本,仿照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高宁 《沧桑》2010,(6):8-9,26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以苏联的经验为基本,仿照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更加成熟,在政权建设和经济金融工作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恢复和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如薛暮桥同志所说,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验“不但在当时对改善人民生活,供应革命战争需要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时期,我们利用这些经验和依靠在战争年代培养的经济工作干部,顺利地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14.
耿化敏  董航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2):48-55,125,12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面学习苏联,中国人民大学作为"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俄文学习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经验是:发挥苏联专家的"工作母机"作用,建立阵容强大的俄文教研室,将俄文纳入必修课程并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培养俄文师资,编写俄文教材讲义,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教学方法。俄文学习虽然取得明显的成就,但是教育部门的过高期望与语言学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内在矛盾,使俄文学习未达到预想的目标——为全面、迅速、直接地学习苏联经验提供语言工具。1956年苏联经验受到质疑,俄文学习被当成了教条主义的典型体现,受到猛烈的批判乃至否定。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之初,规划建设"新北京"、打造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是中央与北京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所聘请的中国建筑与规划专家一开始即与苏联专家在规划思路上产生了分歧。由于新政权缺乏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除启用原有的技术人员之外,邀请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学习苏联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成为当时的现实性选择。从1953年的规划草案到1958年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莫斯科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和苏联专家的建议是其重要的借鉴与参照。尽管北京城市规划方案的最终出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苏联因素是影响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突出因素,其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史上的一段光辉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奠定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争相践行,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这些成就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开了好头,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史,对于我们解读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中期我国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王真50年代初期,苏联的建设模式曾对我国发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完全是以苏联为师的。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我国注重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标志着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模式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才能搞清楚.在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有益探索,是因为这个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比其他时期更准确.中国共产党从多方面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强调学习苏联经验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久春  蒋龙  姚芳 《百年潮》2008,(11):56-59
中国自19世纪70年代向美国、欧洲公派留学生,清末又有很多青年人到日本求学,其中有不少学生攻读工学学位。到1949年,共派出公费留学生约3万人,另外还有一些自费留学生。这些人中大部分后都回国了,为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20世纪50年代,中国以不同途径向苏联派出了大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人才。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莫斯科进行的前后长达两个月的访问。中国领导人访苏的主要目的就是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同时争取得到苏联的大规模经济援助。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外交谈判,毛泽东终于迫使斯大林做出了重大让步,同意废除1945年的中苏条约,重新签订新的中苏条约。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