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年8月2日至8日,一场特大暴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降雨量超过了正常年份全年的降雨量,洪水泛滥,山流路断,房倒屋塌,坝垮地冲,把十年造地的建设成果几乎冲光.据当时统计,139亩梯田被冲光,41亩庄稼上塌下压,被泥水淹没;全村140孔窑洞,倒塌了113孔,125间房子,倒塌了77间,能住人的只有17间,一个好端端的大寨被冲得七零八落,找不到原来的模样.  相似文献   

2.
三战狼窝掌     
闸住了白驼沟,荒沟变粮田,社员们造地的信心更坚定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又先后治理了五条沟.到1955年春天,七条沟已经治理了六条,条条荒沟都变成了“合作沟”那样的“人造田”.就在这个时候,大寨党支部提出要治理最大的一条沟——狼窝掌.  相似文献   

3.
曾以"铁姑娘"闻名全国的郭凤莲,一时风光无限.随后风云突变,大寨由"旗帜"变为批判对象,成了极"左"代表;郭凤莲也被调离故乡,和大寨一起沉寂十余年.1991年年底,郭凤莲低调重返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经商办企业,使大寨由贫困村变为亿元村.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5,(1)
走进大寨,就走进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那一湾湾梯田所根植的以种植粮食为主的经济构架,那一排排窑洞所蕴含的整齐划一纳社会内涵,那一代代农民所显示的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精神风貌,无一不是新中国诞生以来几十年励精图治而铸就的农业模式、农村模式的精装浓缩。大寨,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原毫县(今毫州市谯城区)在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中的1968年8月,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从1968年至1977年的十年间,农业学大寨步步深入到各个方面。要求“年年都有新套套”,分期分批建成大寨式生产队、大队、公社。根据中央(75)21号文件“全党动员,苦战五年,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指示,毫县按照建设大寨县的六条标准,作出三年(1978)建成大寨县的决议。到1977年冬,随着深人开展揭批“四人帮”和对“两个凡是”的突破,农业学大寨不再提及。随之迎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使农村形势迅速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6.
虎头山松柏根连根,周总理和大寨人心连心.周总理生前一贯关怀大寨,爱护大寨,支持大寨,勉励大寨.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周总理对毛主席的指示领会得最深刻,执行得最坚决,对大寨的根本经验,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说:“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无产阶级政治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寨集体经济的逐年壮大,大寨社员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懂得,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党和人民关怀的结果.如果没有党和人民的关怀,大寨的集体也不会存在.因此,他们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考虑问题、处理问题都是发扬了先国家、后集体,先集体、后个人,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8.
陈永贵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大寨经验和大寨精神的奠基者。他曾担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是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永贵领导大寨人战天斗地的事迹和领导昔阳人民建设大寨县的业绩,曾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中国人。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周恩来概括出大寨精神、全国掀起学大寨运动后,陈永贵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他对我国农业走出六十年代初的困难局面、重新走上正确的、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教育广大干部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1963年春,大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在山西广大农村广为传颂.2月,中共晋中地委发出了全区开展学大寨的决定,4月,山西省召开了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并在会上发出学大寨的号召.其时,中共盂县县委连续召开常委会和常委  相似文献   

10.
1963年8月,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赴羊井底大队参观访问.听了武候梨同志的经验介绍后,深深地感到:大寨的农、林、牧、副业发展还不够全面,特别是林业生产差得羊井底很远.回到大寨后,他详细地介绍了羊井底大队实现了十年规划,取得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成绩和经验.从而,教育了全体社员,掀起了学赶羊井底的浪潮.  相似文献   

11.
现在有些出版物中,关于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号召农业学大寨的,其说不一,对大寨历史的评论更是众说纷云.从1953年到1965年我在中共山西省委担任第一书记,大寨典型的发现及其在全省的推广,以及毛主席在1964年间几次肯定大寨的基本经验,最后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这些我是亲身经历过的.现在写出来,作为史料提供给读者及有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64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中央农业部部长廖鲁言一行在大寨作了20多天的调查研究.5月11日下午,与省、专、县、公社领导,驻大寨的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山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及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大队长贾承让一起,开了个座谈会.  相似文献   

13.
造地不知要多少时间?一、杀翻龙牛造天地忍住饥饿吧,要用左眼做太阳,要用右眼做月亮。、”很久很久以前,宇宙间茫茫一片,没有及和地,分不青黑夜和白天。造天的人要吃肋骨,造地的人说:“不行了忍住饥饿吧,要用肋骨造梯田。”没有草木禽兽,没有山峦河川,没有日月星辰,没有一个人烟。他们牵来一头大大的龙 牛,把龙牛杀翻了,要有造天造地的力气,要把龙牛当做充饥的菜 饭。 叹造天的人要吃牛腿,造地的人说:.“不行!忍着饥饿吧,牛腿要做撑地的柱 子。”造地的人要吃牛牙,造天的人说:“不行I忍住饥饿吧,要用牛牙做星星。”没有地无法生活,没有天无…  相似文献   

14.
李静萍 《沧桑》2008,(5):118-119
1953年是我国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年,也是国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需求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得粮食的产需矛盾、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中共中央实施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关系着5亿农民和8000万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为了完成好统购统销任务,陈永贵反复在大寨村党支部生活会上讲,不厌其烦地做群众的工作,挨家挨户地动员。由于陈永贵长期引导大寨社员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在大寨逐渐形成了爱国家、爱集体、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使大寨粮食连年增产,年年多向国家卖粮,社员又无怨言,这不能不说是陈永贵思想教育的成功,大寨人思想领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是如何反映“建设大寨县”内容的韦爱春都安有八“最”,其中之一是──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最“著”。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拉开都安这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石山王国”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的序幕。1969年12月,县委组织...  相似文献   

16.
苏容 《百年潮》2010,(2):49-51
1963年8月,太行山脚下的小村庄大寨经受了一场灭顶之灾,七天七夜的暴雨使全村房倒窑塌、地毁苗光。村支部书记陈永贵面对这种困难,却说:只要没死人就是喜事!他带着大寨人,凭着双手,用铁锹和扁担,在不要国家一分钱援助的情况下,硬是在满目疮瘼的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新大寨——灾后产量没减,社员口粮没少,原定完成的国家征粮任务斤两不差。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上拨乱反正1981年,项南同志来福建主持省委工作。尽管当时粉碎“四人帮”已经数年,党的正确路线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然而在福建的各项工作中,“左”的遗害依然严重地压抑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特别突出和严重的是,中央有关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决定,由于一些人不理解,说什么包产到户是“砍大寨红旗”、“大寨别人不学我们学”,对上顶住不办,把农民和基层干部积极推行的包产到户当作“资本主义”封堵,以致在全省广大农村迟迟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经过深刻反思,从彷徨、困惑和忧虑中解脱出来,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路子.特别是田纪云、朱镕基、邹家华三位中央领导相继视察大寨之后,党支部带领干部群众发扬传统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改革,扩大开放,走出大寨发展大寨,使我村的经济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1993年,全村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人均纯收入1350元,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同时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相应发展,开始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我们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出现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原因有三条;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刚从“牛棚”解 放出来的农业科学家杨显东 博士,以中国农学会创始人 之一和理事长的身份,主持 召开全国农业学术讨论第三 次代表大会。来自全国800 余名农业科技代表,一致要 求去大寨参观,看看大寨之 路是否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 客观规律,是否是中国农业 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来到大寨,一行人大失 所望。虎头山是光秃秃的。为 了搞人造小平原,大寨人砍 掉树林,把小麦种到山顶上, 破坏了生态平衡。已近收割 季节,麦苗只有五六寸高,麦 穗抽不出来,偶有抽穗,也是 几粒不饱满的歪子。大家去 参观被报刊大肆吹得神乎…  相似文献   

20.
陈永贵从大寨创业出名到当上国务院主管全国农业的副总理,被媒体追踪报道长达近20年。他在同记者长期、反复打交道的过程中,深谙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与作用,对记者的采访与报道给予过支持和鼓励。然而"文革"中,却对记者有了戒备,甚至反感和斥责记者,把记者赶出大寨,不准再来采访。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浩劫"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