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神来了     
他也许是世界上面临生死关头最多的人。后来,他中了一张价值60万英镑的彩票。网友评价:“这就是死神来了游戏玩通关后获得的现实版奖励啊。”  相似文献   

2.
明红 《炎黄春秋》2002,(6):62-63
巴金是四川成都人。他于190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1936年,巴金在大上海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年轻一代。此时巴金收到了许多的书信,追求他的人很多,来信中,有一女生写的信最多,言词却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相似文献   

3.
白杉  子荫 《福建史志》2003,(4):18-20
毛泽东开始接触图书馆,是1910年秋离开家乡韶山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的时候。他在这里学习半年。东山小学后斋有个小型藏书楼,收藏着许多中外书籍。毛泽东经常到藏书楼去阅览中外历史、地理书籍,他对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很感兴趣,反复阅读,甚至可以背诵。他读过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其中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故事给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大名士辜鸿铭学贯中西,叫人佩服不已。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本应让人十分尊敬的老先生,在所谓维护中国传统的幌子下,一些举止让人瞠目,例如穿长袍马褂,留小辫子。而尤其叫人反感的,则是其钟爱女人被缠过的小脚。他有句名言:写作若无灵感时,一捏女人的小脚就有了。倘只限于捏捏小脚也就罢了,偏他还远不止此。他还极喜欢闻小脚的脚臭!  相似文献   

5.
刘慧军  徐伯良 《旅游》2003,(1):44-46
拉尔夫是我们在生意场上结交的朋友,瑞典人,长得方方正正,个子不高却很健硕,认识不久他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他离过婚,现在的太太是韩国人,一边说,一边满脸幸福沉醉状.听他这样津津乐道自家的“瞻私”我们都觉得有点奇怪。难道瑞典人习惯一见面就交待家底?还是这老兄再婚后实在太幸福了.以至于走到哪里都忍不住要广而  相似文献   

6.
李元元 《世界》2013,(8):20-29
“安纳塔拉(Anantara)”在泰语中是无穷无尽的意思,不仅是这次取景地酒店的名字,更象征着眼前这片无穷无尽的蔚蓝。六月的三亚,天空像下了火,骄阳直射得让人睁不开眼,热浪时刻在眼前翻滚,每个人每一刻都在祈祷下一秒不要被晒晕过去……就在这样的温度晨,他谈笑、奔跑、开怀玩乐,也让我们有机会见证他旅行的点滴瞬间。  相似文献   

7.
《文史博览》2005,(1):34-34
宋美龄过世后,台湾当局派赴纽约照料宋美龄的10多名随从人员也陆续返台。但不久,曾长期负责宋美龄晚年饮食的“御厨”高瑞坤就上吊自杀了。终年53岁的高瑞坤是台湾嘉义人,学得一手川菜、淮扬菜绝活。后来,他结识了当时宋美龄的西餐“御厨”蒋茂发。蒋茂发请他到纽约宋美龄的寓所担任厨师,他便留下太太在台湾,只身前往美国——他在美国一呆就是20多年,直到宋美龄辞世后, 他才跟着宋身边的其他10多名侍  相似文献   

8.
知足     
丁杰 《文史月刊》2012,(6):78-79
近些年来,人们常常讨论现代人眼下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实际上,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是没有关系的。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很高,但他也可能会感到生活得不幸福;反之,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他也可能会感到生活得很幸福。其实,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取决于每一个人有没有知足的心态,而并不在乎你挣了多少钱、你当了多大的官、你的生活水平有多高。  相似文献   

9.
姚永 《神州》2012,(21):34-35
在李唐王朝,有两位伟大的悲剧诗人一直为人所关注,其中一位就是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他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时期,时代造就了他的悲剧,使他生活无着落,入仕也为难,颠沛流离,终其一生;但同时也造就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成就了他“诗中圣哲”的美名。另一位就是李商隐,正如他的诗一样,他一直是个扑朔迷离、让人欲说还休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邹韬奋拒贿     
富春 《文史天地》2003,(7):62-62
邹韬奋从1926年起就在上海主办《生活》周刊。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邹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宋的豪华气派。韬奋先生看了信后,派人明察暗访那位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作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信箱栏发表”。正当稿件排印时,王伯群得知了此事,他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韬奋先生的老相识,带了十万大洋前往《生活》周刊社同韬奋先生“谈判”。“交际博士”先开口:“邹先生,王部长最近拨了一笔公款,对…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纪事     
土木 《文史月刊》2004,(12):37-42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涧园13号。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  相似文献   

12.
希拉克真会“逃亡”吗?据说,他在非洲买了一座庄园!有媒体报道,现在有几桩官司在等着他。几十年的政坛纵横,使他得罪了不少人,那些想清算其“罪行”的人会放过退休后无权无势的他吗?  相似文献   

13.
好读书     
周国平 《神州》2011,(9):44-45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  相似文献   

14.
唐朝时,有个名叫陆元方的人,在朝为官,生活得很好。他在洛阳城外买下了一处有名的宅院——锦绣园。宅内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既雅致又幽静,是个难得的好居所。后来,因为遭人陷害,他被罢免官职,赋闲在家,从此家道中落,生活入不敷出。于是,他便和陆寅、陆卯两个侄儿商量,决定卖掉锦绣园,具体事宜由两个侄儿操办。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糟透了,以至于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他没有别的爱好,唯一的兴趣就是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观察那些花草小虫。  相似文献   

16.
Audrey  王燕军图 《世界》2013,(9):54-55
雨后初霁,天色朗睛。一杯温热拿铁在王燕军手中散发醇香——此情此景,他忆起今年6月,在捷克乡间那个微润的清晨。6年,31个国家和地区的自助旅程,他不仅用胶片和文字记录了行走的足迹,更让他不断积累旅人生、行天下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我们算是租友,合租不到半年。他从别人手里转租的,搬进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不是一个人,是一家子。他、他老婆、俩孩子、岳母。我很好奇4个人是怎么存面积不到15平米的屋里睡觉的,可到底也没勇气进去一看。他开着三轮车早晨赶早市卖茄子,白天卖水果,愿意租这个挺贵的房子是因为物业同意他把车开进小区。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不是超人,晚上他一直在客厅睡沙发。  相似文献   

18.
佐伊说,他深爱纽约,因为这里有800万人口,随时能为他提供邂逅不同姑娘的机会.衣衫褴褛、风餐露宿,这大概是都市流浪汉“正常”的样子。但如果一个人既喜欢无家可归的自由,又不想过落魄不堪的生活,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我是湖北省鹤峰县人,生于1878年(光绪四年)。我小时就学着赶骡子。稍为年长,就一个人赶,一直赶了几十年,几乎跑遍了湘鄂边境的村落和客栈,人们都叫我“张骡客”。我结识贺龙后,跟他一起赶了一段时间的骡子。  相似文献   

20.
微富二代     
《南方人物周刊》2010,(18):10-10
“微富二代”是指介于贫富之间的一类人?富二代有富二代的财气.贫二代有贫二代的骨气。但是“微富二代”介于贫二代和富二代之间.他们虽然不算财大.但往往气粗;有几两小银子,便总觉得天下女人都冲着他的钱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