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细谱 《世界历史》2008,(2):139-144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不同文明之间即将发生文明冲突这一概念以来,文明的冲突与对话问题便一直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争论不休.我们说,亨廷顿的这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巨著,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冷战结束和两极世界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框架或范式.  相似文献   

2.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发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①亨廷顿本人亦在《外交》季刊冬季号再发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后冷战世界的范式》一文进一步作出申辩。国内不少学者对亨氏的所谓文明冲突论也发表了严肃的评论。②1996年亨廷顿又在《外交》季刊冬季号上发表一篇题为《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适用的》的新论文,③对他的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作了部分修改,但仍坚持其基调。看来对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的讨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笔者同意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即亨氏的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策略之嫌,但亦感到亨氏对文明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在现实国际关系中,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理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他最近观点的发展,进而就文明对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近代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文明,因而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从文明范式的角度来认识近代英国文明转型与公司制度创新,还是一个新课题。"文明范式"最初是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理解和把握世界政治现实的分析框架。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说:"人们所认同并为之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正是信念与家庭、血缘与信仰。文明冲突取代冷战,成为全球政治的主要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此。文明范式能够成为更好的选项,成为理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中国学者对它的评论大多局限于政策性的评价与立场性的批判。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对于如何看待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本文试图从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对“文明冲突”范式的理论假设前提、该范式的内涵界定以及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出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5.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解读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不难发现这一理论本身所隐含的社会发展观及其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明冲突论"在相对主义文化决定论的框架下,提出多元现代性和多元现代化的观点。这种观点否认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性和现代化,宣称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现代性内涵和现代化模式。这种社会发展观看似开放,其本质却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其矛盾折射出西方文明在当前世界格局下文化策略的调整。它旨在将人类共同享有的先进文明成果特殊化、西方化,以非西方中心论的名义将现代性相对化,最终取消非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非西方社会对此应保持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中国、印度洋和伊斯兰教都是在世界历史上相互交流的重要实体。理解三者的交互关系是一个重大挑战,需要一个在理念上具有包容性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需要对三个关键识别性术语重新界定。由于"文明叙事"和"世界宗教范式"把"文明"和"宗教"视为封闭的圈子或固化的历史实体,因此,从新的视角发现中国、伊斯兰教与印度洋世界的共同遗产,超越传统范式是关键所在。印度洋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性的海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它不能被称为一个文明,它是一系列经济、政治与宗教网络的交织,自身又属于一个庞大的由不同人群组成的国际化网络。在这一框架下,印度洋世界是"中国-印度洋-伊斯兰教"这个庞大区域共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和合”文化源于中国,并在古代传到东亚。“和合”文化特指中国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等道德思想,一直是东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和建设东亚和谐文化的准则。而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设想当今世界的冲突是由文明的不同而引起的。但是历史证明,国际关系的冲突,从根本上说,不是由文化冲突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领土欲望和经济扩张等原因引起的。在21世纪,为了建设和谐的国际关系,应该发扬“和合”文化的精神,而摈弃冷战后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8.
神州博览     
穆沙拉夫呼吁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和平相处1月,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呼吁国际社会不要接受文明冲突论,并呼吁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和解。穆沙拉夫注意到世界上的主要政治冲突都有伊斯兰的卷入。穆沙拉夫说,不管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分歧,它们都不应该导致两种文明冲突。他说:"两种文明应该共同解放。如果我们要使整个人类受益,那么各个人种应该和平相处。贫富之间必须进行互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为维持"一超"霸权地位,美国的国际安全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理论上,"终结主义范式"理论、"文明冲突范式"理论和"霸权稳定范式"理论在美国政府的决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理论鼓吹大国之间和"民主"国家之间的冲突已经结束,现在的冲突,是异质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明冲突"。为了国际安全,需要改造异质文化,消除"暴政",推行"民主"。为此,美国可以"先发制人",对"威胁"其国际安全的国家或其他行为体进行军事打击,以"结束世界上的暴政"。这些理论导致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战争和冲突。这充分证明,在冷战结束后,不仅非传统安全因素威胁着国际安全,美国霸权主义更威胁着国际安全,需要充分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郑鹏 《神州》2012,(28):32-32
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因其提出的许多新的理论和视角而享誉世界,然而也颇受争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这本书。首先,简单介绍本书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从这一点说明我的整体感受。再次,回顾其他研究者的评价。最后,重点谈谈笔者就本书写作背后所透露出的西方忧虑和警惕。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探究催生华夏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诠释从玉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转换衔接轨迹,从中揭示文明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及其物质原型。《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以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创新的整合,拓展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汇和冲突,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历史课题,如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出发建构科学的文明理论,以迎接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对汤因比和亨廷顿的文明观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文明的内涵,正确看待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关系,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探究催生华夏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诠释从玉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转换衔接轨迹,从中揭示文明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及其物质原型。《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以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创新的整合,拓展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日本学者对现代中国研究的思想史范式提出质疑,开始系统地探索从政治结构的角度阐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到90年代,在历史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维度上分析中国的"结构变动"成为日本学者刻意追求的新范式,他们尝试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与外部世界关系诸方面的结构变动分析,提出对中国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 《世界》2006,(8):12-17
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学者就产生了一种质疑的责任。我当时朦胧地从理论上感觉到,亨廷顿先生在强调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的时候,好像掩盖了文明和非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个掩盖不仅仅是理论疏忽,因为在实践上,它有可能把别的文明看成是非文明,这很危险。  相似文献   

16.
入江昭与美国-东亚关系研究──对国际关系的文化解释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周桂银,曹大友自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就国际关系的分析模式而言,这次争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以文明或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亨廷顿的新作是其“文明冲突论”之理论框架的缩小版(美国版),即美国本土的“文化冲突论”。本文通过对“两论”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的梳理,结合亨氏政治学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了美国“文化冲突论”中有关“核心文化”、“美国信念”、移民问题、多元文化主义等论说中的实证矛盾和理论悖论,驳议了亨廷顿解决美国“民族认同危机”的外敌指向。文章认为,“文化冲突论”是立足于种族主义立场的美国民族主义的宣示,其实质是以退为进的全球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正本期的"聚焦"是一次考古科普的尝试,我们带领大家直面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国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内容是其数十个研究课题、数百人的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而又尽量通俗的呈现,基本上由课题的主要参与科学家们亲自执笔。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追问中华文明五千年——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介绍了为什么要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源工程是如何开展研究,以及探源工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优秀”论,在美国国内,他主张用以盎格鲁一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在国际上,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樊越欧 《收藏家》2015,(2):57-60
中国被誉为"玉石之国",也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中国玉文化有八千余年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它不但成为了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玉器的出现,是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以石为工具的生产实践的结果,玉器是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