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要在脱贫。"十三五"以来,铜仁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目标任务,全力打好"四场硬仗",着力"四个聚焦",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治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截至2020年末,铜仁市94.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个区县全部摘帽、15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  相似文献   

2.
青海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仍面临着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以及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欠账多的现实困难。必须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坚持把解决深度贫困、产业发展、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致富带头人匮乏等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优化完善精准扶贫方案,明确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务川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十三五"规划,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全力推进"五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稳步发展。坚持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和秋季攻势,着力打好"四场硬仗",全年减少农  相似文献   

4.
程明  倪良新  徐昕 《攀登》2022,(1):97-102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精神、务实创新精神和竭诚为民精神的有机整体。脱贫攻坚精神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和实践必然性,同时需要构建宣传推广、心理认同和价值外化三重内在机制,并融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中。  相似文献   

5.
广西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截至2015年底,广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2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1%,居全国第四位;贫困发生率达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2012年至2017年,广西做好精准识别,做细做实精准帮扶,因村因户精准施策,大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成绩显著,减贫成绩突出,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增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是,也面临脱贫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等问题,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广西正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和扶贫干部培训年活动为抓手,开展"五场硬仗",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6.
《攀登》2017,(1)
脱贫攻坚行动中的主体是多元的,其主体类型可划分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群众主体、社会组织主体和政党性组织主体等五个部分。这些主体参与脱贫攻坚,有其现实考量,彼此地位和作用各有独特表征。制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为:价值困境、主体困境、效力困境。要科学认知各类主体在协同治理体系结构中的应然地位、角色职能。政府主体,是"协调者"和主导力量;市场主体,是"调节器"和引擎力量;社会组织主体,是"助推器"和重要力量;扶贫对象主体,是"关节阀"和内源力量;政党性组织主体,是"掌舵者"和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演进大致分为:体制变迁带动、项目开发推进、八七扶贫攻坚、重点扶持特困地区和脱贫攻坚决胜五个阶段。其特点表现在政策的演进始终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政策的选择凸显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差异性,差别化政策展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政策的发展趋向全方位、多维度的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演进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从战略高度认识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意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贯彻外部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攀登》2021,40(4)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助推美丽乡村文化以及培育生态治理主体等方面,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内容,更是乡村生态治理的丰富内涵。后脱贫时代的生态宜居建设被赋予新的内容要求,同时,具有缓解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压力,衔接生态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以及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创性意义。然而在乡村治理和乡村全面转型的后脱贫时代,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基于此,有必要从理念构思、资源转化、文化引领、体制保障以及体系健全等方面不断加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从而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倩 《攀登》2020,39(2)
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农村残疾人在2020年如期脱贫成为了关键点和难点。从青海的角度来看,青海农村残疾人脱贫不仅是国家精准扶贫事业的一部分,也是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重要体现。农村残疾人脱贫,不仅要注重物质上的精准扶持,更要注重扶贫工作的及时跟踪、脱贫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精神上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付新 《区域治理》2022,(2):29-32
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工作方向逐渐向着基层延伸.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主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基层社会治理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笔者以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为出发点,阐述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以及有效策略,希望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近年来,海外学者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执政理念、执政策略、执政战略等维度剖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立足国情,选择适合中国的执政策略;坚持继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他国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国;等等.系统研究海外关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智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切点,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奇迹"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攀登》2017,(6)
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是青海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特殊挑战。造成青海藏区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社会历史发展滞后等固有因素,也有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素质较低等社会因素。青海藏区精准扶贫需要从资金投入、灾害预防、健康保障、产业发展、素质提升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反贫困战略,才能确保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收官之年,我国扶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的脱贫基础还不够稳固,多数脱贫地区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扶贫成效巩固以及防止返贫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本文以防止返贫,实现持续性脱贫为前提,从经济、政策、教育三个角度分析致贫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实现"持续""精准""高效"的长期扶贫,防止出现返贫现象.  相似文献   

14.
旅游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农村脱贫的有效途径。随着精准扶贫的思想及政策的推动和实行,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正在逐步带领当地村民脱贫。本文以婺源县的乡村旅游为例进行探究,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江西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机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试图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攀登》2017,(4)
乡村的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下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下延至到基层的重大举措与创新。通过对广大乡村地区在不同阶段的扶贫历程来探究乡村精准扶贫的发展逻辑,可进一步来理顺和落实二者协调发展的应然意义。同时,在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情况下,对乡村治理与精准扶贫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科学的扶贫发展观、强调党和政府在乡村精准扶贫中的主导作用、构建绿色型的产(企)业精准帮扶模式、重构科学的乡村精准扶贫体系等路径进行了展望,以期早日实现广大乡村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谈超  袁乃全  李宇 《风景名胜》2021,(8):0241-0242
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激速变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从乡土社会逐步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几千年的生活和治理模式正变得处处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公众一方面急切地想通过各类途径参与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庄规划编制与村庄建设行为越来越规范化法定化,现代乡村已无法用传统的治理方式进行管理。公众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成为保障村庄规划实施及监督的一大问题。而随着我国 2021 年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我国对乡村地区发展定位逐步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充分运用乡村基层治理的手段保障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贾苗苗  洪振涛 《攀登》2023,(5):15-20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的理论精髓。其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凝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中丰富而深邃的理论内涵,对于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指出,必须搭建文艺人才培养平台和创作高地,壮大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文化氛围,激发人民的主体创造性;发挥政府主导监管作用,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并作为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使文化发展真正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时代,国内基本矛盾发生改变,振兴乡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占据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是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实践与理论逻辑存在较大的偏差、治理工作比较零碎化、乡村文化异化和治理人才短缺等问题都加大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地方志事业关乎历史延续、文化传承,关乎当前建设、未来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地方志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赋予地方志工作者新的使命,要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打牢自身业务基础,积极主动地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历  龙花楼  刘炳胜 《人文地理》2023,(4):17-25+44
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然而,由于存在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脱贫地区仍面临返贫风险。如何有效协同内生动力和外部资源,促进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本文在查阅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内生—外源”视角对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在乡村贫困的概念内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与反贫困策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并呈现出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趋势。未来研究需重新审视、拓展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坚持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开展学科交叉与尺度综合研究,以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