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自祥 《民俗研究》2011,(3):259-269
基于各地农村出现大量高额彩礼婚姻现象,将其置于微观家庭代内关系之中进行考察,在分析彩礼功能从表达性向工具性异化的基础上,得出高额彩礼在农村家庭内部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代内剥削,这种剥削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为了降低儿子打光棍的风险,强迫女儿早婚来准备儿子结婚所需要的高额婚礼支付。  相似文献   

2.
<正>(十三)蒙古族的婚嫁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同一血缘关系的男女不能结婚。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普遍送彩礼、陪嫁。西部一些地区配偶的选择,多由女方母亲做主。女方母亲不在世由本族  相似文献   

3.
起源于陇中地区的彩礼礼俗是我国传统礼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结构在文化层面的深刻反映。在现阶段,由于原有社会结构的瓦解、现有社会性别结构的失衡和落后文化观念等原因而出现的"天价彩礼"现象,完全背离了彩礼礼俗本身的文化意蕴,对当地农村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造成冲击和挑战。针对"天价彩礼"乱象,需要运用法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4.
正彩礼是聘娶婚嫁出现后中国传统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男方在婚约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彩礼在商周时期属于贵族婚姻制度"六礼"之一,秦汉时期,这种习俗在普通民众中流行起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初,狩猎是生活的重心,婚姻也与此紧密相关,聘礼须用全鹿,后转变为鹿皮。逐渐地,鸟兽成为了聘礼的主要内容。后来,布帛成了聘礼的主角。据《诗经·卫风·氓》记载:  相似文献   

5.
陈玮  马占彪  马学勤 《攀登》2005,24(6):33-36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直接公开的村民选举制度的孚入,使得民族地区的农村权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村民自治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在对青海省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问题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具着特色的婚姻习俗,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发生着变化。本文章主要讲解特克县婚姻习俗的基本情况及伊犁特克斯县地区在婚姻习俗上长期以来存在的"私奔婚"的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康娜 《民俗研究》2013,(1):124-133
山东省26地市问卷调查表明,婚约彩礼习惯与现行法律在婚约的约束力、彩礼的性质、彩礼返还的关键要素、过错方是否承担责任及彩礼返还比例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彩礼返还的法律制度应借鉴民间彩礼习惯,尊重彩礼具有保证婚约履行的性质,惩罚过错方,保护守约方;考虑双方同居情况、女方怀孕生育情况、彩礼的归属、使用情况和女方回赠礼物情况等各种因素,综合决定彩礼的返还比例。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学生流失现象仍很严重,本文通过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民族地区学生流失状况,阐释了情感效能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吕霞 《中国土族》2003,(3):26-29
“婚姻,是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的结合。”综观各民族文化,都十分重视婚姻的缔结。伴随婚姻关系的逐步确立而发生的一系列仪式、程序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美学评判标准。这种负载了诸多文化内涵的仪式、程序在每个民族中以其自身独有的方式世代相沿,成为一种对族  相似文献   

10.
李秉奎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4):70-78,126,127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及行为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变化,这是认识国家、集体、家庭对该群体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媒人包办"受到批判、"介绍式婚姻"增多,预示着农村青年婚姻决定权的提升。然而,政治身份、城乡差距、职业声望等,仍对农村青年的择偶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进入人民公社中后期,财物从彩礼到嫁妆、最后流向新婚小家庭,折射出农村青年"个人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的渐进趋势。本文以墓志材料为据,论证了唐代出现的这种现象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12.
范连生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6):61-68,126,127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改革各种封建婚姻陋习,逐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使婚姻自由观念得到逐步确立,妇女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并基本建立起结婚登记制度。《婚姻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的解放,为黔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基础。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并非一纸法令就可以完全改变,社会风俗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靠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因此,《婚姻法》在黔东南地区的推行不是一帆风顺的,少数民族地区婚姻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3.
所谓的消费经济是指对生活消费,探讨以及研究一个民族消费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该地区或者民族的消费水平,另外,还应当对该民族或者地区的消费进行定量的分析,只有这样才会全面掌握一个民族或者地区准确的消费状况。本文主要从藏族的居住环境以及习俗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继而提升藏族的消费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4.
嘉峪关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本文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入手,解读砖画反映的历史。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民族交流融合、商旅往来频繁,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互相依存,在经济、文化、语言、习俗乃至宗教信仰方面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多民族共存的多元复合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苏联成立后,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史快车     
正古人离婚后有没有离婚证解除婚姻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古今中外都有离婚现象的发生。远古社会男女关系比较松散,结合、分离较为随意,没有婚姻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婚姻体制日趋完善,男女双方间的婚姻关系开始规范化,结婚和离婚也都有了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杨琳 《丝绸之路》2013,(6):98-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尤其是对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而言,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城市民族关系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云 《神州》2013,(8):19-19
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婚嫁风俗都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阐述对日本婚嫁风俗习惯进行探讨,虽然日本的婚嫁风俗在不断受到海外的影响,但还是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作为基础,在这基础之上不断的演变,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人生的婚姻是一件重大的转折点,进而对婚姻问题极为慎重,年轻人在经过认识、缔结婚约、送彩礼到披露婚宴都会有很多讲究的规矩,一旦做的不好还会被人批评、议论,另外日本人结婚的时候会不计一切资金费用,尽管现在的日本让你社会观念在逐步的进步、现代化,原来传统的一些习俗观念还是没有改变。由此可见,日本的婚嫁风俗使有诸多的繁文缛节的,但又不乏趣味。  相似文献   

19.
民间习俗中的彩礼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民俗研究》2008,(3):253-262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彩礼”专指“订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制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礼记·坊记》)“非受币,不交不亲。”(《礼记·曲礼》)。彩礼作为正式的婚姻礼仪的最早规定是西周的“六礼”。由“纳征”演化而来。如果我们把礼看做是国家法律渊源之一的话,那么彩礼从西周开始即以国家法的制度而存在,并一直沿袭至清末,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民法》还规定订婚或结婚须有媒妁之婚书或收受聘财方为合法有效。  相似文献   

20.
施建华 《攀登》2009,28(3):128-130
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民族地区新闻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强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将本民族的特色报道出来,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文章回顾了我国民族地区新闻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新闻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做好民族地区新闻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