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邹一峻 《神州》2012,(14):139-140
我国物权制度采取物权公示要件主义,物权公示作为当事人判断权利归属的要件显得意义重大,但是公示要件主义从法理上来说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通过公示公信原则的分析来解析公示要件主义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溥仪向银行抵押~①宫内珍品来维持内廷开支,表明早在民国时期银行就涉及艺术品质押业务。而与艺术品质押融资直接相关且相对完善的制度与政策,可追溯到199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其在第四章第六十三条中提及:"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等,一切都源于物质财富的支撑。因此,用于规范物权关系,促进财富积累的物权制度就成为一国经济制度中的核心制度,物权法律就成为一国法律体系中起骨架作用的基本法律。对此,2007年10月,我国《物权法》的生效实施,必将对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明代高利贷资本运营中的存款、放款两种活动形式。第一部分说明了自从北宋时期产生正式的有利存款之后,至明代又得到了发展和普遍化的情况;第二部分分别叙述了典当业中的专业动产抵押放贷;一般私人及商铺的动产、不动产及人身抵押放贷;及各种信用放贷,如个人信用,他人担保信用等等。  相似文献   

5.
文物保护利用作为《文物保护法》等行政法规的规制领域,在《物权法》公布实施之后,文物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等权能如何在物权领域适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理论课题。本文主要结合文物保护利用的实际工作,探讨文物保护利用的物权适用问题,厘清文物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陈竞 《神州》2013,(10):43
留置权与动产抵的押权都是法定的担保物权,抵押权标的物和留置权标的物的条件相互不对抗,所以在实践中存在两权在同一标的物上设定的情形。本文从抵押权和留置权的概念入手,主要针对动产中抵押权与留置权并存时的优先性和他们之间的协调冲突对抵押权和留置权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动向     
重点物权法草案强调公私财产平等私房70年交钱续用备受关注的物权法草案8月22日第五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国人的私有财产在几经修改的法律草案中取得与公有财产的平等地位,由此结束了先“公”后“私”还是先“私”后“公”的争议。物权是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一件物品应该属于谁?拥有者可怎样处置这件物  相似文献   

8.
陈永进 《攀登》2004,23(6):93-9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务件下,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必将带来市场的繁荣,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交易中,对于动产的善意取得,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较为原则,而物权法又正在制定之中。这就要求对于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应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本针对在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就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其法律效力和性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李霞 《攀登》2007,26(1):122-124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内容涉及民法财产所有权静的安全与动的财产交易安全保护问题。传统民法理论认为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仅以动产为限,本文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不动产也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不动产登记的法律制度,由于我国对不动产登记制定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致使国内立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制度缺陷,时至今日,除《物权法》的规定外,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主要散见于《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中,专门的不动产登记规则,主要有《土地登记规则》和《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法》等部门规章,我国当前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如登记机关分散、登记效力偏低、登记法律依据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先行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推行土地优先登记来完善我国不动产产籍资料,并辅以协调当前各登记部门构建统一的"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过渡期间的不动产物权公示问题,时机成熟时,制定《不动产登记法》,最终完成我国登记制度和登记体系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保护社会主体的基本权利,保护文物,遵从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是《文物保护法》修订的指导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文物保护法》的修订首先要理顺《文物保护法》与现行法律体系的关系,以物及物权的概念来统一,明确从《物权法》到《文物保护法》的普通法与特别法的体系性定位及其关系。在《文物保护法》内容规则的设置上,可依据《物权法》"物-主体-物权-责任"的规范模式,一体规范文物法律关系的全部要素,建立"文物-主体-文物保护权利和义务-责任"的规范体系。《文物保护法》亦应强化和增加一般民事主体(社会主体)之间发生物权变动,如文物买卖或债权设定,如文物出租时的基本权利义务。还应强化因保护文物致民事主体受损害时受害人的权利及其补偿。应当弱化的是原《文物保护法》中大量的非法律规范,即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如何实施考古勘探、发掘、收藏等技术性规范。  相似文献   

12.
杨丽英 《区域治理》2022,(11):185-188
新颁布的《民法典》及相应物权篇、担保篇司法解释均对商品房抵押预告登记制度进行了规定,自然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协同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意见》,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措施缩减预告登记类业务办理时限,体现出商品房预告登记在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概述预告...  相似文献   

13.
正当行政程序是英美法系行政法的基石,最初在大陆法系国家并未得到重视。20世纪以来,正当行政程序才正式在大陆法系国家确立,并逐渐发展成为行政行为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在大陆法系国家地位的转变是全球行政法形成的主要表现,行政法的全球趋同与全球行政法的形成是行政法全球化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朱峰 《攀登》2008,27(1):118-120
城市土地资源随着当今社会发展日显稀缺和珍贵,地下空间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拓展的新领域。我国《物权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地下空间的用益物权性质,但与其开发利用的发展实践相联系,目前在立法上尚存在诸多的漏洞。本文从地下空间权作为物权的合理性出发,就如何建立与完善其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马琳 《沧桑》2009,(1):85-86
《物权法》对我国不动产登记相关内容作出了规定,然而,将《物权法》仅仅作为民法的一部基本法,而忽视了不动产登记在行政法上的性质与效力,这对于物权的保护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6.
夏友仁 《文史月刊》2012,(Z3):296-297
自担保体系在郑州确立以来,秉承着"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多层次构建、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郑州担保市场迅速发展.本文从担保的基奉理论出发,通过对郑卅担保行业的分析,指出其法律制度缺失.监管不力、专业人才匮乏等外部环境问题,以及管理缺乏规范性、风控能力不足、创新不足、规模不具备优势等内部环境问题,并借鉴美日发达国家担保行业的经验,提出完备法律制度、完善监管体系、构筑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业务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何旭 《沧桑》2009,(3):81-82
税收保全对于保障国家税收债权的具体内容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立法关于该制度的规定有不完善之处。将民法中的一般优先权、债的保全制度以及特别担保制度等引入税收保全制度,是完善我国税收保全的成文立法与理论体系建构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法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莫过于言论法制,即确认和实现言论自由的制度。它是普选制度、代议制度、分析制度以及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础;它的原则集中体现了近代政治法律理论的基本精神;它的建立典型展示了近代法制革命的一般过程。新闻法制是论法  相似文献   

19.
李小朋  张艳 《黑龙江史志》2013,(15):144-145
孟勤国教授在其力作《物权二元结构论》一书中,从历史的思维出发,分析了大陆法系物权理论存在的偏颇之处;立足于现实的思维,直面我国现实的需要,构建了所有权、利用权并重的"物权二元论"思想。这是传承、构建与反思的结果。孟勤国教授的努力和其理论的提出具有批判性、构建性和标杆性的价值,代表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张卓锋 《沧桑》2009,(2):74-75,166
发端于美国的辩诉交易与发端于20世纪中叶兴起于西方国家的刑事和解,虽然长期以来就具有争议性,怛其仍然表现出旺盛构生命力,且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得以运用,是有诸多原因的,尽管有许多专家对此表达出不同程度的忧虑,但笔者认为这种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如何借鉴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制度,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客观地加以分析,只看到某一制度的缺陷而拒绝吸纳其中的合理因素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但若不考虑一个国家的现状和传统文化、社会公众的观念,盲目推崇另外一个国家的制度也是行不通的。鉴于此,本文通过认真比较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异同,从而为吸收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来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社会的宽容、报应和功利相统一的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制度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