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协助华罗庚工作长达十年之久的岁月里,作者深切感受到华罗庚的智慧、才华、理想、追求、道德、修养。尤其是华罗庚在生命最后时刻所表现出的忘我精神,令人无比敬佩。打开记忆的闸门,在细节描述中再现伟人风采……  相似文献   

2.
胡耀邦和华罗庚,一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一位是我国知名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虽然不同,但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科学事业和经济发展,却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成为推心置腹的知己,成为莫逆之交的朋友。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灾难,华罗庚也受到了冲击,办公室被抄,资料被封。一个深秋时节的晚上,华罗庚在北太平庄的家来了一位客人,他们随即坐在客厅的一张方桌旁倾谈。随着谈话的深入,两人越来越凑近到桌子的一个角上。“你可否谈谈这几年来到乌蒙山区、大渡河畔、白山黑水,把数学应用于实践的情况和体会?”客人诚挚、关心、…  相似文献   

3.
邵平 《文史月刊》2010,(1):24-24
195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华罗庚即景生情,出了一个上联: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  相似文献   

4.
王忆 《湖南文史》2014,(2):23-23
华罗庚(1910-1985)是国际数学大师,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可谁会想到,如此著名的华罗庚竟是个没有高等学府文凭的数学家。  相似文献   

5.
正华罗庚教授不仅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两次视察常州中学,两次到常州宣传推广优选法、统筹法(简称"双法"),三次回金坛考察教育,为家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献计献策,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他的谆谆教导和崇高风范,永远激励着常州人民锐意进取,奋发向上。一华罗庚热情关怀常州的教育事业,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对家乡教育事业给予过特殊的支持和帮  相似文献   

6.
华罗庚妙龄妙算吴自强华罗庚,这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只读过初中,全靠刻苦自学,连续攀登数论高峰。他的事迹,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京中关村朋友家遇见顾迈南教授,他对在座的朋友介绍华罗庚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其中很多东西我听不懂,记不住,只能...  相似文献   

7.
顾迈男 《百年潮》2014,(11):59-64
正我和华罗庚的相识与交往,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他是世界闻名的数学大师。而我,还是一个涉足科技界不深的年轻记者。起初,我和华罗庚只是一般的接触,他在科技界公开场合露面时,我报道一下他的活动。以后,在采访陈景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华罗庚教授传奇般的动人经历,最触动我的是,因为我同情陈景润,为他写了大量报道内容,无意之中曾深深地伤害了华罗庚。当时,我深感不安。于是,便怀着一种还  相似文献   

8.
傅琳 《百年潮》2000,(3):56-59
1994年5月的一天,笔者走进了华罗庚生前在京的最后一个住所——北京市崇文区一幢普通的高层住宅。华罗庚的大儿媳柯小英女士,把笔者引进了华老的寝室。寝  相似文献   

9.
《文史天地》2009,(12):86-86
“侯宝林难倒了华罗庚!”这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北京。 侯宝林问华罗庚:“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等于四?”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偶读金坛作家陈书明所撰《缅怀革命先贤钱闻》一文(载《钟山风雨》2015年第4期),其中述及家父钱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主要是联系部分民主党派人士和上层知识分子,曾做过吴晗、闻一多、华罗庚等人的工作,是组织上委派的华罗庚的主要联系人",不由联想起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人物传记《华罗庚》(王元著,1994  相似文献   

11.
正华罗庚与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期间曾经交往十分密切,并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那时,日机天天轰炸昆明,所以,昆明城内的住房特别紧张,很多教授便到郊区租房子住,闻一多就在昆明北郊的陈家营找了一间很小的房子住,家里8口人,十分拥挤。有一天,闻一多在街上遇到了华罗庚一家,得知华罗庚一家原来的房子不能住了,  相似文献   

12.
今年11月12日,是世界名数学家华罗庚诞辰90周年。华罗庚(1910.11.12~1985.6.12),祖籍丹阳访仙桥,出生于金坛金城镇大桥(今南新桥)东头的小商之家。其父为取“进箩避邪,同庚百岁”之吉兆,为他取名罗庚。华罗庚6岁入仁劬小学读书,12岁入县立初级中学。在数学老师李月波及王维克引导下,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3.
华罗庚和闻一多,一位是数学家,一位是诗人、学者,似乎不搭边。然而在抗战时期,两人同在西南联大当教授,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抗战前,年轻的华罗庚因数学家、名教授熊庆来的推荐,得以在清华大学工作和学习,由此认识了在清华执教的闻一多。他读过闻一多把黑暗的  相似文献   

14.
华罗庚先生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是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曾在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几十所大学与研究所讲学、访问,受到各国科技界的高度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罗庚先生满怀爱国深情,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他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从1958年起,他走出书斋、实验室和课堂,  相似文献   

15.
100年前的11月,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江苏籍三位大师:华罗庚、钱钟书、费孝通。他们的百年人生,给后来人留下的财富是难以估量的。  相似文献   

16.
早就听说华罗庚的启蒙老师、训诂学大师、金坛赫赫有名的教育家韩大受先生,他病逝于“文革”时期,晚年是在南京青龙山林场度过的。  相似文献   

17.
1950年3月,数学家华罗庚(1910—1985)从美国回到了祖国大陆。归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这封信对于漂泊海外的一大批留学生归国起到了激励作用。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号召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向华罗庚学习,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一华罗庚归来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任数学系主任,全身心地扑在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他也在审慎地思考政治信仰问题,让人生最终有一个美好的归宿,这…  相似文献   

18.
王丽丽  李小凝 《神州》2008,(5):106-109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消息传来,抱病的陈景润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1985年6月2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  相似文献   

19.
程艺 《江淮文史》2004,(5):60-75
有关我的故事,是比较平淡的。每当我回首往事,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不禁首先想到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的一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我成长过程中,对华老的这句格言深有体会,所受的影响也特别大。无论是在农村插队时挑灯复习准备高考,还是在大学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无论是在异国求学、访问,还是走上教育管理岗位的今天,华老的话始终激励着我去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53年秋季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当时报到入学的有99人,数学系有这么多新生,应该说是空前的。在解放前只有三五个同学,解放后逐年有所增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数学系合并,我们上一个年级也只有30多人。当年9月,数学系举行迎新会,系里老教授几乎悉数出席,系里元老曾昭安教授、系主任张远达教授、路见可教授以及余家荣教授等都提前来到。当然最惹人注意的还是李国平教授。同学中早已盛传着"北有华罗庚,南有李国平"的佳话,都十分盼望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