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培森 《炎黄春秋》2005,(10):26-29
今年是杰出的女革命家刘英诞辰100周年。我作为一个晚辈同刘英同志有缘相识是从研究张闻天开始的。1979年中央批准编辑《张闻天文集》,我从1980年开始投入这项工作起到2000年文集、传记、年谱全部完成的20年过程中,不断地登门向她请教历史睛况和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和解答。第一次见到刘英是1980年5月在她家中召开的一次座谈会,那时我还在人民大学教书,我的已故导师胡华教授领着我和清庆瑞两位年轻教师来到北京三里河她住的公寓。  相似文献   

2.
时潇 《世界遗产》2014,(11):84-89
在北京北四环外一幢普通的写字楼里,我们如约再次见到了郭黛姮教授,她一如既往穿着深蓝色的西装外套,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敏捷的思维根本不像是古稀的年龄.  相似文献   

3.
咏慷 《纵横》2010,(1):4-10
他和她给我的印象 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杰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 我第一次见到她和徐向前元帅,是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那时候,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我还是八一学校的学生。这所学校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才由革命老区搬迁到北京西郊。  相似文献   

4.
鞠开 《百年潮》2002,(2):50-51
张茜同志是陈毅的夫人,是新四军中的一个才女,是我尊敬的大姐之一.在战争年代里,在华东战场上,有时还能见到她.进到北京后,她在外交部,我在总参谋部,因为工作岗位不同,也很难和她见面了,越是见不到,越是思念她,越是想见她.  相似文献   

5.
王铁权 《江淮文史》2001,(3):133-133
去年夏,吴青教授来合肥,我陪她参观了省博物馆和李府。在李府一块淮系人员展板上意外地见到了她外公谢葆璋、母亲谢婉莹(冰心)的名字,她在展板前拍了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见到吴大猷老是1992年5月17日,他在李政道教授和夫人陪同下,从台北经香港来北京。这是他时隔46年后第一次重返祖国大陆。我当时负责大猷老来大陆访问的接待工作。当时他是海峡对岸来访的职务最高的人,而且是一位患病的87岁的老人。我感到压力很大,生怕有闪失。在机场上,我见他虽然坐在轮椅里,但精神很好。  相似文献   

7.
去深圳参加某网站的活动前,师曾志特意去染了黑发。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染发。自2008年开始接触公益以后,白发基本占到了她头发的五分之一。 一个礼拜后,我第一次在北京大学南门外的安平空间见到师曾志,她头上的白发泛泛可见。她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也是安平空间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8.
木雅康巴藏族的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家乡在木雅地区,是康巴藏族的集居地。木雅地区以康定县为中心,方园二百多公里的地方,包括泸定、九龙、雅江、道孚等几个县的一半以上地区都是木雅人居住的范围。木雅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石材充足,而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优越,属半农半牧地区,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民居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我与洁若     
严格地说,我应该是个贵州“姑爷”。因为我夫人文洁若的祖籍是贵州。我同文法若的姻缘是从文字之交开始的。她找我润色一篇译文,因而相识了。我们很快就相爱了。当时,我们常常在北京文化宫前院一座小亭子的石阶上交谈,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她那时有慈祥的妈妈和两个弟弟。大姐在海外,嫁了位美国农学教授;还有一位就是卧病在床的三姐。她说:“三姐是我的生命。”这话重得当时使我大吃一惊,后来证明事情确实是如此。于是,我告诉她,我也有位姐姐——大堂姐,但她是我半个母亲。我十岁上丧母,妈妈生前一直在外拥工,所以全靠这位老姐…  相似文献   

10.
金发碧眼的她,为了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中国人,曾用墨汁染发,更想改变自己蓝色的眼球……4月的北京,万物复苏,城市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气。在京郊蒙特梭利幼儿园,记者见到了高天露,一位标准的美国女郎:金色的头发,湛蓝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和她见面让我总是产生幻觉:她说着地道的北京话,听声音,完全是中国人;但抬眼看,却是一个彻底的美国人。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从她流利的中文开始。  相似文献   

11.
今年5月31日是我们敬仰的物理学大师吴健雄教授的百岁诞辰日。我在吴健雄家乡的学校工作了大半辈子,有幸四次见到了吴教授回乡的情景,珍藏了许多吴教授回母校的照片。我亲历、亲见、亲闻了吴教授许多感人的事迹,她的言行举止常铭记在我心中,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12.
舒坦 《中华遗产》2011,(6):146-149
“我的老师是沈理源,我曾担任他的助教。”87岁的王炜钰教授在回忆当年参与设计革命历史博物馆,娓娓讲述她这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时,我听得出来,说这句话,她是隐含着一份自豪的。沈理源先生早年在意大利攻读建筑学,回国后有大量著名的设计作品问世,比如北京的开明影院,清华大学的化学馆、航空馆,以及杭州、天津的浙江兴业银行等等,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我和摄影师胡 酒像牦牛一样在高原上咀嚼着悠闲的时光,不知不觉已在四川甘孜州的木雅藏区放牧了一个秋季。温泉里的天浴、山沟生出来的山歌、碉楼群里的“走婚”……离开木雅后,我的心依然保持着那种灵魂似风的感觉,还放牧在那片阳光灿烂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4.
陈学昭(1906-1990)成名很早,她是我国“五四”运动后第一代最年轻的女作家。1923年冬,她还在上海爱国女中念高中,见到上海《时报》有题为《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征文启事,便写了一篇寄去,不料在该报1924年元旦增刊上登了出来,列为第二名,那时她还不到18岁。就此她结识了该报总编戈公振,在其鼓励下,树下了热爱文艺的良好开端。次年她到北京,由孙伏园引荐,见到了鲁迅,从此结成了忘年交。在这以前,她在上海也由于文字的交往,认识了周建人、章锡琛、茅盾、胡愈之、瞿秋白夫妇等人,她在这些前辈的指引下开始写作,文笔如一股清泉,潺潺涌现,终于走上…  相似文献   

15.
《旅游纵览》2007,(7):38-39
<正>你知道贡嘎地区吗?在“地区”宽泛的概念中,总有盖世无双的内容令人神往。木雅贡嘎,一个耸立在康定县木雅地区、海拔7556米的大雪山,就是那一带旅游资源中的擎天柱。它是巴蜀山脉中的最高峰,是蜀山之王。  相似文献   

16.
炎夏,在祖国的心脏——北京,读到了"博物馆学基础"一书的中译本。兴奋之余,不免想到有关的几件事。一极忠实的友谊,最珍贵的礼物。一九五五年初冬,在莫斯科大学的历史系大楼里,第一次见到身材魁伟、和蔼可亲、容光涣发的教授诺级斯基——我的导师,博物馆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7.
正还记得在我升入三年级时,我们的英语老师换了。新老师姓陈,是个胖乎乎的女老师。她中等身材,皮肤白皙,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庞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在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就有一种预感,她应该是个非常温和、容易让人亲近的人。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在我们班上的第一节课就应验了我的预感。陈老师上课时说起话来和风细雨,每一个从她嘴里说出来的英语单词都仿佛  相似文献   

18.
李景端 《世纪》2023,(4):70-73
<正>近日整理书柜,偶然重现一本内部编印的书:《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有关金瓯卜同志的若干记述》,顿时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那是2004年的秋天,我趁在北京开会的间隙,专程前往丰台探望50年代末我在商业部工作时的老领导曹宝贞局长。在她家见到她的老伴金瓯卜院长。我先前知道金院长是1938年参加上海地下党的老革命,出任建设部设计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假日里,我在老朋友家见到一位眉目清秀,脸蛋红里透亮的姑娘,她那含蓄的目光和令人心舒的眼神、娇美动人的脸庞,让我总是忍不住想多看她几眼。她叫曲珠,这是她的法名。她是一位削发僧装的出家女,不能随便与人接触和交谈,可她干起家务活却是那样轻快而井井有条。看得出,她家里老小都很敬重她,喜欢她。  相似文献   

20.
蒋志均  高然 《世界遗产》2016,(4):132-133
正孙丹威,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级非遗——"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高级评茶师,北京老字号协会副会长、北京茶业协会副会长。见到孙丹威,她正忙着打电话,但马上用手势邀请我们落座,回眸一个抱歉的微笑。她还是老样子——风风火火却又端庄沉稳,就像吴裕泰茶庄里无处不在的茶香,有着因时光而弥坚的深长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