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四月,如东县汤园乡长田村农民在翻土种地中,发现一只古代独木舟。现报导如下,并对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作一简单分析。 一 独木舟发现地点在长田村西北约一百米的南荡河南岸坡岸上(图一),距地表3.5米,上层为耕土和灰土,舟身下部为青灰色淤土,上色较纯。舟内和周围地层中无任何遗物。据当地群众反映,南荡河原为一条小河沟,解放后五十年代才拓宽。从淤土堆积情况看,此处应是早年被淤塞的古河道。  相似文献   

2.
资讯·国际     
《大众考古》2022,(10):8-9
<正>美国:原住民独木舟威斯康辛州门多塔湖发现了第二艘古代独木舟,测年数据可追溯到3000年前。这艘船由白橡木雕刻而成,长约4.4米,它的发现有助于研究古海岸线的位置。爱尔兰:中世纪防御塔楼考古学家在卡里尼亚库拉城堡遗址发掘了一座建于16世纪末的防御塔楼,一楼的角落里清理出一块鹅卵石地板,还有长方形储物箱,布里斯托尔制造的泥管、陶器,动物骨骼和骨珠以及2枚银币,一枚为刻有亨利三世的格罗特币,另一枚为刻有爱德华四世肖像的硬币。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舟船起源甚早,《易经·系辞下》已载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从早期的独木舟,到汉唐时代木板船,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各式帆船,其发展绵延悠久,脉络明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考古工作在全国各地均发现了不同时期的沉船实物,逐渐揭开了我国古代舟船发展的历史面貌。谈及沉船,我们总是容易想到水下考古,想到沉没于茫茫大海的古船,比如颇受各界关注的广东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即为此类。殊不知,我国古代内河航运也十分发达,而古代沉船遗迹的发现与探索更是缘起于陆地考古,包括因河道或海港历史变迁而形成的淤陆沉船。由于这两类沉船遗迹所处埋藏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前的"大跃进"时代,发生过各行各业"放卫星"的奇迹,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曾经瑰丽无比而后果不堪回首的一页。近来翻阅旧报章,见有不少奇闻,兹录数则,以为共赏同鉴。  相似文献   

5.
《文物》1980,(9)
(一)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铸造和使用的历史时期很长,流传的地区很广,使用的民族很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地区古代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历史面貌。同我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也有铜鼓发现,因此,它又是古代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对古代铜鼓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界的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杰出的美国民族学家路斯·享利·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追溯人类蒙昧时代主要文化成就的时候,提到了舟船,包括用树皮制成的小船及独木舟。他还在列举了人类各个时代的主要贡献之后议论说:“人类的早期状况基本上已如上述,这种看法并非直到现代才产生,甚至也不是到近代才产生。古代某些诗人和哲学家已经认识到:人类是从  相似文献   

7.
赵琳 《文博》2012,(4):86-94
由于图案装饰并非明式家具的重点,因此在以往对明式家具的探研中,专门关于图案的探讨往往十分有限。本文从图案题材、图案布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集中探讨明式家具上"少而精"的图案装饰,指出它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工艺美术图案的独特之处。本文尤其着力于与古代早期玉器、青铜器上的图案进行比对,指出由于受到明代后期鉴古、崇古风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明式家具的图案属于"古风"类型,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早期古代器物图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谈谈湖州镜     
湖州是宋代的铸造镜中心之一,当年在此地专设有铸鉴局,"岩窟藏镜"所录的宋代铜镜中有镜铭:"湖州铸鉴局乾道四年炼铜照子……"就是例证。历年来,浙江发现了很多"湖州镜",由于都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不同时期的古代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一批黄金面具,这和文献记载青藏高原古代部族中所流行的为具有高贵身份的死者制作"金鼻银齿"用以覆面的情形十分相似。但进行考古学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黄金面具的形态不尽相同,可以分为"整体型""拼合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各自所蕴藏的文化意义也可能存在差别。这些黄金面具和古代中亚、西亚地区流行黄金面具的习俗之间,有共性也有特性,但很明显都是通过"高原丝绸之路"发生的相互联系,东西方文明在青藏高原交流与交往,使得青藏高原的黄金面具同时具有东方和西方丧葬习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史为鉴"是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与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早在周公之前,"以史为鉴"的思想就有了萌芽,上古先民规避祸灾的行为是历史意识起源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意识,经夏商两代直到周初,才臻至完善。周代的鉴戒观念,包括"以天为鉴"和"以事为鉴"等方面,到了"以史为鉴",方可谓大成。"以史为鉴"的前提是对于历史进行改铸与剪裁,这是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史学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学术,这与传统史学源于政治、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发达、传统"资治""垂鉴"史观的影响以及传统史学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本文即是从以上几方面对中国传统史学政治化的成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政 《敦煌学辑刊》2010,1(1):149-155
明人于谦治黄河水患时曾铸铁犀于开封城外,类此镇河兽在黄河边及其它水系都有发现,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遗存。文章描述了这一特别的文化现象,认为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观念,并与古代民间宗教中的"镇""压"巫术及其风俗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胡玮 《南方文物》2014,(1):203-204
<正>庐山博物馆藏三副李瑞清五言联,均为其功力深厚的精品佳作,传世珍品。第一副:李瑞清楷书五言联蜡笺166厘米×36厘米×2释文:超然得幽鉴;和处挹春风。款识:集砖塔铭字,此为唐石之致精者,然诸法也。莼庵贤弟雅鉴,清道人。钤印:阿呆、清道人、黄龙砚斋。上联中"幽鉴"指隐微的观察。鉴,古代铜镜,引申为照、观察、审查等,如鉴定、鉴于(看到,觉察到)。  相似文献   

14.
福建连江发掘西汉独木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9,(2)
1973年间,连江县浦口公社山堂大队砖瓦厂工人,在田间挖泥时,在地面下深约1米的地方发现独木舟的残体(图一)。独木舟淹埋在繁江南岸,北距鰲江一公里,南面靠近云居山北麓,相距不过40米。残体上部覆盖泥土,自上而下共分四层:第一层耕土,厚20厘米;第二层灰黄土,厚30厘米;第三层黄花土,厚40厘米;第四层猪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不仅是一个内陆国家,而且有着历史悠久并高度发达的海洋文明。古籍当中就有很多关于古人航海造船活动的记载,河姆渡遗址的船桨①、福建连江独木舟②、泉州后渚港沉船③,展现出中国古代帆船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的进程。但是,由于明清之际海禁政策的束缚,中国帆船丧失继续发展的契机,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进而日渐没落,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无不令人扼腕。我们现在也仅能从文献当中去找寻当初的辉煌,去探寻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一、中华帆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古代发明创造舟船、开拓航海科技的领先国家之一。目前已知最早的舟船文物是公元前60~前30世纪时期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宁波河姆渡遗址、杭州水田畈良渚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木桨。在中国传统舟船上发明并使用帆篷的时间也是很早的,但确切年代至今无定论。本文名之为中华帆。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华帆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8~前3世纪,也有人认为始于  相似文献   

17.
高洪钧 《文献》2004,(1):156-162
<行水金鉴>是一部综述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历史资料书,产生于清代前期,凡一百七十五卷,约120万字.作者署名为"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也是一个海洋的世纪,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散落在海洋文化线路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开发,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丰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对话与合作发展的价值理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打造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在紫禁城的绘画宝库里,近年增添了一件稀世之珍——明代著名画家吕文英、吕纪合绘的《竹园寿集图》卷。明弘治间,此图曾藏于吏部尚书屠滽、前翰林院侍读周经等私第,并不只一卷。入清后转入“同鉴楼”,卷末钤有“同鉴楼珍藏书画”一印。入馆前藏于上海某私家,现藏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20.
作为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同样也非常重视对《周易》与易学的取鉴。他将唐代易学家推崇的"变易"、"不易"、"简易"之道应用于相关的史学批评,在其史学发展观、史学叙事理论以及对"史法"、"史义"的辨正里,都可见刘氏对易学理念与思维的融汇贯通。这不仅体现着中国古代史家易、史互通的传统在唐代的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易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