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2012,(3):28-47,160
清末民初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下皆在退化或循环中。但按照社会进化论,它也就意味着中国处在人类历史“公例”之外,面临必然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一批新史家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进步”的迹象。然而,因为传统政治和学术主流皆被视为“专制的”,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梁启超等人为此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把中国历史描述为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一是弱化传统政治史的地位,强调社会史、文明史、民史的重要性。这两种现象皆和社会进化论有密切而曲折的学理关系,结果把一些过去认为非“正统”的现象升格为历史叙述的主线。经过这番改造后,历史的“价值”与“事实”再次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一 根据最初的“血缘”关系来说,历史与政治是近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官修正史的传统,这种史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资治”,也就是通过研究历史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统治的经验。西方国家虽没有官修正史的传统,但是,历史学家的视野也主要局限在政治领域中。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以马基雅弗利为首的“政治学派”人文主义史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史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史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史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史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权威失坠的情况下,文化史构建了一种彰显社会凝聚力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育与周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公在殷周之际社会剧变的背景下 ,注重从三代兴亡更替的历史变革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以“夏鉴”“殷鉴”为主要标志的历史鉴戒思想。而且 ,他重视历史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 ,身体力行地以各种方式对统治集团及广大民众进行以史为鉴的历史教育 ,从而把历史鉴戒思想与现实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周公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实践真正开启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重视历史教育传统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山茶》2014,(5):252-252
读历史书。经常会遇到“经验”或“教训”之类的提示词汇,或者整本书本身就是为“经验”或“教训”而写。历史除了“经验”和“教训”还有什么呢?读完日本学者小岛毅撰写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才发现。我们的历史著作很多时候缺少的是对自身文化之源的探索情怀与关注。  相似文献   

6.
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雷颐面对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全面危机,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现代知识分子关于政治民主、政治参与的社会责任感集于一身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一种“舍我其谁”的忧患意识,沉思、探索、宣传、争辩、...  相似文献   

7.
<正>1928年,在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广州,“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这是中国第一所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提出要扩充新材料、应用新工具、采取合众研究,以科学的方式对中国传统的史学及语言学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特别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到发起珍珠港事变,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是一段充满血腥,残酷杀害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罪恶史。日本国内忠于历史、主持正义的历史学,比较客观地记写这段历史。但日本右翼势力却诋毁这是“自虐史观”,他们竭力歪曲这段历史,肯定日本发动的“大东亚战争”的正当性。现在,日本政府审定的2002年版“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教科书,就是“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新标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历史的功能受到过充分的重视。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必读教科书。凡是稍有头脑的封建政治家无不把了解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视为观照现实、洞察将来的一面镜子,并且取得了某种成功。当然,不论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还是思想家,都往往偏重历史的社会政治功能,专注于统治术的探讨,他们的动机与目的也因此统一于维护而不是变革传统的社会格局。  相似文献   

10.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将文献与口述历史视为“历史记忆” ,我们所要了解的是留下这记忆的“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前者指社会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 ,与相关的族群、性别或阶级认同与区分 ;后者指此“历史记忆”所循的选材与述事模式。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及二者的变迁 ,都是我们所欲探索的“历史事实”。借着一些有关华夏民族起源与形成的例证 ,本文强调一种兼顾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15日—1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天津联合举办“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论坛”特别注重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重大问题、基本脉络的认识把握与理论提升,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议题大多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科研中值得深思的共性疑难,故与会者唇枪舌剑,彼此交锋,讨论非常热烈。还在相互论难中迸发出不少智慧火花,提高和升华了理论认识。争鸣议论的热点主要是:历史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理论范式的清理与建构,包括唯物史观、文化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等;中国传统社会的阶段性发展与变迁,例如唐宋变革、文明冲突与中华多元一体、思想与社会的互动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等等。与会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突破了“五朵金花”之类的单调理论范式,在具体深入的断代研究和专门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倘若仅仅满足于断代或专门的具体研究,局限性较大。只有具体研究与基本问题探讨共同发展,相得益彰,才能积极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繁荣。现将与会专家的代表性论说荟萃如下,以飨同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横跨豫、皖、苏、鲁四省,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多重过渡性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地位。在现代中国,淮河流域是一欠发达而又人口密集的相对落后地带,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被喻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谷地”,其“三农”问题严重。随着历史学界对区域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视,特别是以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逐渐兴起,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淮河流域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别于1998年与蚌埠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与宿州市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3.
南开大学承担的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隆重推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以每期70万字,近500页的巨大篇幅,展现在史学研究的园林之中。她一面世,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与会学者纷纷赞誉,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是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新家园,是高境界、高水平的学术刊物,给历史学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在中国,现代意义的社会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随之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社会经济历史等…  相似文献   

14.
尊重历史,更新传统思想观念,这是能否实事求是地进一步开展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关键。当前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实情况的变化,对一些历史经验和理论政策问题,又需要重新认识,重新思考。赵紫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相似文献   

15.
林向东 《神州》2012,(12):26-26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到现代产生了无数的珍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鲜明的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宝库。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相似文献   

16.
廉敏 《史学理论研究》2022,(6):112-123+159
“历史理论”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仍存在混乱情形,潜在地制约着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宋明时期逐渐出现了双音节词“理论”与“历史”,尚无“历史理论”;“历史理论”一词在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形势下凸显出该词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内涵;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在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科学、史学改革、继承我国史学优秀遗产、正确解读经典等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历史理论”概念的内涵得到深度探讨。“历史理论”是在近代中国树立的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涵而不断中国化的外来概念。  相似文献   

17.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杰 《史学月刊》2005,2(9):83-9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与现实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现实具有借鉴和指导的作用。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另一方面,人们的现实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又提供了对历史进一步认识的基础。这种对历史更高一层的认识,反过来,又作为对现实新的借鉴和指导。如此反复循环发展。这正好像一个人,从幼年起,逐步积累生活经验而成为阅历丰富、成熟的人。与此同时,当他长大成人之后,随着他的经验的不断增长,对幼年和青、少年时期一些原来认识不清、不深刻的事物,逐渐比以前认识得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大时代”,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则是这个“大时代”的产物。它是一部总结和阐发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育动向的专门著作。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历史教育由“考古”向“考今”的转向,也顺应了抗战的时代要求。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主要包括首次明确地从理论上将历史教育区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不同领域、历史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先等六个方面。而它的时代价值,则体现在推动了文化抗战工作,促进了历史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很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他在给白寿彝教授的贺信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学史,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强调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在1924年,李大钊在《历史要论》一书中即认为历史教育对人们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历史的学习。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