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纪洁 《文物天地》2023,(8):127-128
清同治六年(1867)香港造币厂铸造的上海壹两银币,因故未公开发行,传世品均为样币,根据钱币上有无射线的特征可分为两种版别。上海壹两银币特殊的设计、特殊的铸造背景成就了它的传奇经历,试铸样币无论是铸造量还是存世量都非常稀少。  相似文献   

2.
香港货币发展史上,辅币的诞生和发展脉络较传奇。1863年伦敦皇家造币厂开始为香港代铸刻有"香港"字样的硬币辅币,币值有1毫银币和1仙及1文的青铜币,而后来又有四家造币厂加入铸造。其中两家造币厂在辅币上铸有造币厂的缩写字母"H"、"KN"(也称厂记、暗记或版式),收藏、发掘和整理这些不同厂记版式是钱币爱好者的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30日,上海造币厂钱币研究会召开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上海造币厂钱币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11月,属中国钱币学会团体会员。在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期间,编纂完成了《中国当代大铜章》和《中国当代币章鉴赏与收藏》两本书。研究会与造币厂党委  相似文献   

4.
钱币收藏界对袁大头加盖"苏维埃"加盖币真伪的争论已经很久,很有必要揭开历史面纱还其真相。对"苏维埃"加盖币持否定意见的理由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的钱币商平玉麟在原福建造币厂雕模工李仲清的协助下,  相似文献   

5.
孙浩 《钱币博览》2004,(2):12-13
“上海壹两”是中国钱币大珍之一。价值非凡,是许多藏家追求的目标。有关其来源一般所见均指系1867年(清同治六年)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代制.因图案有英国皇冠及国徽.有辱大清国体而未予采用。另有些论说认为是臆造,如《钱币博览》20D3年第2期内冯飞龙先生大作即持此  相似文献   

6.
刘皓 《中国钱币》2002,(4):65-68
《中国钱币》 2 0 0 0年第 4期刊载郑仁杰先生大作 ,论及上述两枚被误认为出自天津造币厂的铜元 ,并举证验明其正身。笔者虽对铜币没有研究 ,但适藏有文中提及的部分资料原版 ,且拜读后对文内若干历史观点有不同看法 ,故在此予以补充 ,祈能达成郑先生“重新思考 ,互相探讨 ,寻找历史真相”的目的。见诸最早之中文钱刊记载虽说这两版铜元长久以来被国人误认为出自天津造币厂 ,但据笔者所知有关中国近代机制币最早之中文书籍 ,1 93 5年上海出版王守谦著《中国稀见币参考书》中 ,即已有记述 :“袁世凯铜圆系中华民国元年武汉造币厂所铸造……”…  相似文献   

7.
民国元年八月,鲁迅先生任职教育部时,曾与钱稻孙先生、许寿裳先生共拟十二章国徽图案。民国十二年,天津造币厂曾试铸一批龙凤币。这两件事究竟有何关系,几十年来却无人知晓。后来是谁揭开了这个“秘密”,今让笔者一一道来。一九九三年十月,笔者收到北京泉友首都博物馆高桂云女士的来信,随信附有吴凤岗先生的文章《鲁迅国徽图与龙凤币图初探》,还有高女士给香港钱币研究会会刊编辑的信《也谈为龙凤币正名》。事缘会刊第八期发表萧启卓先生《为龙凤币正名》文章,高女士读后深有同感,认为民国十二年龙凤币被误称为溥仪大婚纪念币,而此说流传甚…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银行周报》1924年第8卷第33期、第34期连载《造币厂铸造银币之概要》一文。作者为南京造币厂技术人员孙尔安。《造币厂铸造银币之概要》以财政部南京造币厂(原称南京造币分厂,简称宁厂)的造币工序为蓝本,详介铸造银币的技术环节,是对民初国内比较成熟的机制币铸造工艺的科学总结。此文对当时正在筹备的上海造币厂也有所帮助。中国机制币铸造工艺形成规范,得益于清末以来广东官银钱局、北洋银元局、天津造币总厂等  相似文献   

9.
据上海近代钱币收藏家施嘉干一九四九年六月编印的《中国近代铸币图考》有鹿头正银一两和富字正银一两、半两缅界银币三枚,其文字说明为“二次世界大战之际,在中国与印缅边疆,中国军队较多,而英美驻防军亦不少。为适应环境计,驻军曾铸有银币三种,其性质大抵与从前中国之饷银相似,重量标准与漕平相等,此种币在云南间有发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一九八○年编《中国银币图册》亦收有该种铸币、文字说明“一九四三年(民国卅二年)云南造币厂  相似文献   

10.
寿泉会随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钱币研究进入了历史上又一个高潮时期。1940年5月,以丁福保、罗伯昭为正副社长的中国泉币学社在上海成立。当时已成为钱币研究中心的上海,《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等一批很有影响的著作先后问世;《泉币》杂志印行出版了32期.汇集了当时的研究成果;举办泉币学社社友谈话会.每星期聚会一次.研究钱币理论.传观审定钱币实物.自由交易等:还发起寿泉会活动。这寿泉会似乎更超世脱俗,形成的《寿泉集拓》,至今每翻读一次.欣赏着钱币精品的神韵.都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1.
<正>清末民初中国机制币模具雕刻师,最知名者莫过于造币总厂聘用的意大利人鲁乔奇(Luigi Giorgi)。有关其人其事,笔者曾撰文发表于《中国钱币》2005年4期(总第91期),惟当时欠缺所谓的第一手资料,故深入探讨的念头从未中断。最近笔者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档案馆查到原北洋政府时代外交部留存的《造币厂雕刻师义人解职请求优待案》卷宗档全文(彩页1图1),内有1910年的"造币厂聘订意大  相似文献   

12.
李银 《中国钱币》2007,(3):78-78,42
拜读《中国钱币》杂志2007年第1期《北海银行正式成立时间及初期北海币》(以下简称《初期北海币》)一文,觉得其中几处值得商榷。我在《中国钱币》2005年第3期《北海银行总行成立初期发行北海币始末》一文所说的北海币,与《初期北海币》一文所说的北海币,严格地说不是同一种北海币。此北海币非彼北海币。  相似文献   

13.
台湾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于1990年10月下旬访问了中国钱币学会。蔡养吾先生是台北集币协会常务理事,以其对钱币的深厚功力在海外华人钱币界享有较高声望。今年上海曾出版了他的著作《衡门百泉谱》。蔡养吾先生在京参观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14.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代制“上海壹两”货币,直径38.8毫米,重量36.6克,后因图案有英国皇冠及英国国徽,有辱大清国体,而不予采用。由此一则简单说明,从而“上海壹两”银质货币挤进了珍稀币之例。  相似文献   

15.
王荫嘉先生是我国著名钱币学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钱币的集藏和研究掀起高潮,荫嘉先生此时即投身钱币事业。1940年,上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同年创刊《泉币》双月刊。荫嘉先生既是学社的骨干,又是泉刊的编辑及校订者。他一方面辅佐学社领导推动学社活动,另一方面身体力行,全力收集钱币资料,开展研究,为泉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文章、研究成果,在泉币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戴葆庭(1895-1976),号足斋,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钱币收藏家、钱币学家。葆庭出生贫寒,只读过二年私塾,11岁便到米店学徒。但他自幼喜好收藏,酷爱钱币,自学成才。1920年开始专事收集和研究钱币,并以精于鉴定而闻名钱币界。1940年上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他是主要发起人之一,负责学社和社刊《泉币》杂志的日常事务,并兼任评议员、撰稿人。  相似文献   

17.
香港已故著名钱币收藏家张璜先生,早年在上海主集银币铜元。1944年已参加上海中国泉币学社活动,在第147次、148次及153次例会上,先后出示宣统大清己酉五文、民十六年陵墓面背各半银样币、广东番版三钱六分、银圆二钱、大清壹圆背文样版等。五十年代初,在香港曾参与鉴定一枚银币大珍“奉天库平一两”。据现任香港钱币研究会副会长郑宝鸿先生忆述:当年张氏与同好经常到银楼选购珍稀银币,收获不少。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同志:   贵刊今年 3期编发的边仁、周艳杰两位先生所撰《中国早期机制币工厂》一文,是一篇对钱币研究者和钱币史爱好者都很有用的好文章。他们通过阅读和译述耿爱德所著《中国机制币史》,把清末民初中国各地设厂制币的情况,分省刊出,既全面系统,又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 我在通读全文之后,发现在有关四川省设厂制币的译述中,有两处译述需要订正,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西藏卢比”的译述,建议订正为“四川卢比”。该文在四川设厂制币的译述中,有这样一段译述:成都造币厂“它曾生产过大量的西藏卢比”。事…  相似文献   

19.
民国通宝当十和民国通宝背东川小钱都是传世多见的钱币。民国重宝当十钱最早被泉币刊物披露于世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1993年《上海钱币通讯》第40期,徐渊、徐晓岳先生发表了《“民国重宝”背直读“当十”  相似文献   

20.
介绍四本英文版萨珊钱币专著李铁生自1793年法国人萨塞(Sacy)首次辨认出萨珊钱币,并将巴列维文转译为西欧文字以来,有关研究不断,成为钱币学界热点之一。但因古文字译读困难,币面又常为缩写,造币厂多达近百处,又缺乏历史资料,因此至今尚无一本理想的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