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凌 《炎黄春秋》2004,(12):60-62,59
尚钺,是一个为追求真理,历尽坎坷险阻,“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忠贞革命家;是一个妻子和爱儿俱被“左”倾狂浪吞噬的幸存者;是一个有独立创见,满腹经纶而又被长期迫害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2.
李芳 《史学月刊》2002,(10):127-128
为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尚钺先生诞辰100周年,2002年3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史所隆重召开“尚钺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深切怀念尚钺先生,追念他一生对革命、对学术的不懈追求与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今年三月二十三日,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尚钺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和清史所为此举办了纪念座谈会。在京的史学工作者和有关人士六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朝鲜驻中国大使朱昌浚受金日成主席委托专程到会祝贺。与会者回顾了尚钺同志充满奋斗、坎坷而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赞扬了他高尚的品德、人格、丰富的业绩。尚钺在“五四”浪潮的冲击中,从河南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他在这里曾追随鲁迅,从事进步文学活动,后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尚钺同志于1928年在革命处于低潮,一片白色恐怖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在河南罗山、光山一带组织武  相似文献   

4.
散木 《文史精华》2007,(6):52-59
在中国历史学领域,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六老”之说,尚钺为其中之一。这是一位从文学家到职业革命家而又转为历史学家的学者,一生经历和治学的道路坎坷,在当代的历史学家中是少有的。他早年因文学与鲁迅交往甚密,参加革命后又因观点不同而被开除党籍,后从事历史研究又遭到厄运。然而他一生著述颇丰,多有建树。请看《历史学家尚钺动荡而坎坷的一生》一文。  相似文献   

5.
李凌 《纵横》2005,(12)
尚嘉齐的青少年是在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中度过的。受父亲尚钺的影响,他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成为学生运动中的领导骨干。可叹的是,建国之后,在高等院校工作的他却被诬指“思想右倾”、“牛鬼蛇神的保护伞”。子虚乌有的“反革命黑电台案”致他陷入绝境,死后仍然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1978年10月,为他平反昭雪的《关于尚嘉齐同志冤案的调查报告》终于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此时他含冤离开人世已经整整十年。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史学界正在針对尚钺同志的修正主义观点进行严肃的批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历史研究、教学与研究等报刊已發表了黎澍、翦伯贊等同志的批判論文十余篇。这不仅是历史科学領域中的而且也是思想战綫上的一场尖銳的兩条道路的斗爭。从批判中所提出的問題来看,尚钺同志的修正主义观点,主要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宣揚学术領域内的阶级斗爭“熄灭论”。如他在“踏实鑽研与坚持真理”一文中公然宣称,在历史科学領域中是否还有兩条道路斗爭的殘余存在,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問題。他不仅不承認学术領域内还存在着资产阶級思想体系和无产阶級思想体系的严重斗爭,甚至对这种斗爭的殘余  相似文献   

7.
尚钺同志认为春秋中叶开始了原始公社的解体,战国时才进入了奴隶社会。这分期法的討論我們暫不加以非議,問題是尚钺同志在5期的討論中,将自己的史学体系,强加在我国古代人民的头上,使得古代各阶級都戴上了一付假面具,改变了阶級斗爭內容,同时还有抹煞阶級斗爭的傾向。尚钺同志认为,在古代决定經济制度性貭的,主要是生产工具,上层建筑的影响和作用还不是很大的,更不能是决定的。(註1)从这句話中看来,酷似根据馬列主义对中国古代历史作分析,但是,在馬列主义的詞句下面,掩盖了修正主义的实貭。  相似文献   

8.
张海峰  麻玉霞 《沧桑》2010,(1):136-137
尚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史学社会功能方面,他认为史学的研究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和揭示生产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史料选择方面强调要足够多地占有史料,全面分析史料,正确对待史料不做史料的尾巴。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尚钺认为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用效果和动机相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尚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史学社会功能方面,他认为史学的研究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和揭示生产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史料选择方面强调要足够多地占有史料,全面分析史料,正确对待史料不做史料的尾巴。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尚钺认为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用效果和动机相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0.
我学中国近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 ,我正在北平华北大学二部史地系学习。 8月下旬的某一天 ,系主任尚钺同志约我到办公室谈话 ,主要内容是副校长范老 (人们对范文澜同志的惯称 )主持的历史研究室准备从学员中挑选几位旧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本科生去读研究生 ,研习中国近代史 ,享受供给制待遇 ,他征求我的意见 ,是否愿意去。范老是当时名满天下的著名历史学家 ,无论学识、人品 ,都是我极为崇敬的偶像 ,所以很爽快地答应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我和傅耕野、刘明逵、高大为、王涛等 7个人经范老亲自调阅档案后被选中。 9月初 ,我们就到设在东厂胡同的研究室去报到。一、“二冷”…  相似文献   

11.
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他与齐白石并有“南张北齐”之誉;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他曾荣获国际艺术学会的金牌奖,被推选为“全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张大千,一位声名遐迩、名噪中外的艺术大家。1899年5月10日,张大千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城郊一个书  相似文献   

12.
包产到户:来自农民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产到户初创农民对合作化的“反抗”,最早是“闹社退社”。大约在1956~1957年,曾有过一个退社风潮,随后被压了下去。那以后农民就转而使用“包产到户”的办法。农民“闹社退社”是想从农业社中退出来,也可以说是“反对”集体所有制;“包产到户”则是在集体经济之内给体制一些“修改”。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原工业化:一个被否定但又被长谈不衰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或译“原始工业化”、“原初工业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史献中出现的一个“丑陋的新词”,但它“迅速打入许多作、章,甚至研究生的论中”。大约在头一个十年,它迅速发展;第二个十年,它受到了全面批判,主要论点几乎都被否定;但到第三个十年时,在各种否定声中,人们又兴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本企图对这样一种理论现象作一个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顾准被认为是“49年至文革结束中国大陆惟一一个思想家”,为自由思想众叛亲离,死于贫病,是自由主义学者的精神航标;而他的儿子高梁,现在却被贴上了“国家主义者”的标签  相似文献   

15.
<正>1969年“文革”期间,清华大学大批教职员工被下放到江西鄱阳湖畔的农场,在“工宣队”督导下“改造思想”,跟贫下中农学种水稻,精密仪器系的青年助教徐端颐也在其中。1970年的一天深夜,北京突然来了一个紧急电话,命令徐端颐立即返回北京,有重要任务。回到北京后,徐端颐才知道,原来是要他负责研制国家半导体工业和国防工业急需的关键设备——“自动光刻机”。  相似文献   

16.
庚寅话虎     
2010年是农历庚寅年。 虎的额头纹隐藏着一个“王”字,虎也被称为“百兽之王”。在人们心目中,虎是威武、刚强、气魄、智慧的象征。帝王居住的京城被人们称为“虎踞龙盘”,衙门公堂竖着“虎头牌”,上书“肃静”、“回避”,勇猛、得力的文武官员被称为“虎将”,调动军队的最高信物是用铜铸成的虎形物,叫做“虎符”。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于1627年传人武汉,1696年建立了湖广代牧区(主教未到任)。天主教在一个地区的地方教会,有等级的区分,但习惯都统称为“教区”。列人教会正式编制的为正规的教区,其主教是被祝圣了的“正权主教”.有管理所辖教区的完整权力:“代牧区”一般情况下亦有被祝圣的主教主持教区教务,但其职权受到一定限制;“监牧区”一般没有被祝圣的主教任职,其职权更次之。  相似文献   

18.
1966年六七月间,文化部在北京西郊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了一个500人集训班,任务是“搞文化大革命”:学习党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文件,交代自己思想上、工作上、历史上的问题,做自我批判;同时要互相揭发,特别是在一个单位工作、互相了解的人要互相揭发。这个集训班后来被批判是刘少奇搞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名为集训,实为保护“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9.
李明儿 《神州》2014,(6):140-140
文化的差异可能在范畴化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在不同语言相互对应的词语中所概括的具体内容往往是因民族而异。汉语和韩语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所概括的具体内容不同,编码度也产生一些差异。汉语的“哥哥”被编为“■(男性称呼哥哥)”和“■■(女性称呼哥哥)”两个语码;汉语的“姐姐”被编为“■■(男性称呼姐姐)”和“■■(女性称呼姐姐)”两个语码。虽然汉语“妹妹”被编为“■■■([韩]女同生-[汉]妹妹)”一个语码,汉语“弟弟”被编为“■■■(弟弟)”一个语码,但是在上义义场、语用以及泛化程度上都存在差异。这是由不同社会文化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也是词语民族性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南京史志》2010,(4):25-26
别在孩予的心里种下“冷漠” 农村留守孩子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原因是他们被留守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有的从小就和祖辈生活在一起,一年都不一定看得见父母;有的寄居在亲戚家,更缺少需要的爱和关心;也有的属于半留守,但不是母爱缺失就是父爱缺失。总之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缺少生命季节中该有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