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防空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并无立即进行防空建设,直到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之后,才意识到防空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该方面的建设。为此,南京国民政府不但创办防空学校、建立全国性的防空协会及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防空展览和举行防空演习等一系列加强防空宣传教育的措施,而且还完善防空设施,如组建防空监视哨以构建防空情报网、加强灯火管制与组建防空部队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初期减少国力的损失与人员的伤亡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防空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1934年,正当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全面进逼华北之际,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抗日浪潮和政府及军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于11月21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防空大演习。参加演习的军兵种和政府各部门及民防组织人员之多、组织协调之复杂也是新中国成立前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3.
1934年,正当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全面进逼华北之际,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抗日浪潮和政府及军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于11月21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防空大演习。参加演习的军兵种和政府各部门及民防组织人员之多、组织协调之复杂也是新中国成立前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初期,面对日军的疯狂空袭,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防空布署,一方面在上海、南京、徐州等地配置高射部队、防空情报所及防空监视队哨等,通过预警和地面截击,配合国军、空军作战;一方面组织了各地的消极防空,通过消防、救护、避难、疏散等手段,将日方空袭造成的损失和损害减小到最低程度。该份史料选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从积极防空、防空情报、消极防空等方面反映了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防空概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防空大演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正当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全面进逼华北之际,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抗日浪潮和政府及军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于11月21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防空大演习。参加演习的军兵种和政府各部门及民防组织人员之多、组织协调之复杂也是新中国成立前绝无仅有的。30年代初,日本侵华气焰甚嚣尘上,日军在1931年发动“9·18事变”鲸吞东北后,1932年又挑起了上海1·28事变,接着于1933年上半年又集中优势兵力侵占热河,向长城一线发起大规模进攻,把侵略矛头指向整个华北。在淞沪和长城抗战中,尽管中国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日军凭借优势装备尤…  相似文献   

6.
冷战的兴起和苏联的核威胁促使杜鲁门政府建立常设性国家民防体制.联邦民防局积极推动民防宣传和动员,通过东河计划寻找“科学依据”,实施包括“警戒美国”巡展和社区民防动员在内的一系列宣传和动员计划.杜鲁门政府的民防宣传和动员政策有所见效,但也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传播冷战意识形态的工具,折射出外部冷战环境对美国国内安全政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1950年10月19日,中央军委任命周士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23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建立军委防空领导机关的命令,命令指出:为建立全国性防空机构,决定以民航局现有机构为基础,加以充实,并做防空部队司令部工作机构。周士第到任后,立即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同政治委员钟赤兵一起,着手筹建军委防空领导机关。同时,还组织力量拟定了《军委防空司令部基本职责草案》  相似文献   

8.
<正>"九一八"及"一·二八"事件后,华夏大地战争气氛日渐浓烈。1934年,蒋介石采纳了刚从德国留学防空专业归来的高级将领黄镇球的建议,以举办群众性防空演习为契机,建立防空组织,培养防空  相似文献   

9.
赵俊峰  王海波  陈金俊 《神州》2013,(20):285-285
近十年来,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进程中,日本航空自卫队将多年的“专守防卫”战略转变为“积极防御”战略,加快了航空武器装备更新步伐,对我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加大。目前,日本已经基本建立“洋上防空”体制,将国土防空、远洋防空、陆地防空、海上防空和导弹防御融为一体,形成了以日本列岛为中心,在其周边广大海域,进行旨在保卫本土及1000海里内海上交通线安全的防空作战体制。  相似文献   

10.
防空避难设施是为便于人们躲避空袭而修筑的军事设施。抗战时期西安的防空避难设施主要有防空地下室、城墙防空洞、防空壕以及城外防空窑洞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避难设施其建设过程、分布及实际作用各有不同。通过对这些避难设施三个方面的分类梳理,可以发现1939——1940年是西安防空避难设施建设的关键之年,一方面,避难设施由单一转变为多元,规模大增;另一方面,防空避难设施的建设由以防空地下室为主转变为以城墙防空洞和防空壕为主,其分布也从城内向城墙和城外转移。防空便门、顺城路和环城路的相继开通将这些避难设施最终联系起来,形成了覆盖城内外的防空避难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多样化的避难设施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满足了不同人群在各种情况下的避难需求,更加全面地保证了民众安全。同时,随着疏散工作的展开,城外防空窑洞亦逐渐转变为疏散安置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