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保守党政府的“有形帝国”政策(1874—188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史学月刊》2000,(6):108-113
1874—1880年英国保守党政府执政期间,为提高英国国际地位,提出了建立“有形帝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迪尔克的种族帝国思想,现实动因则是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大英帝国的霸权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实践方面看,重建“有形帝国”政策主要表现在保卫并扩大帝国的版图,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竞争的实力,力挽大英帝国霸权的颓势。  相似文献   

2.
郭海燕 《安徽史学》2018,(1):97-108
"甲申政变"之后,辅佐谁来保护朝鲜,是英国制定东北亚外交政策的焦点。朝鲜"背清亲俄"、日本不断挑战中朝宗藩关系、《天津条约》的撤兵造成朝鲜半岛即将出现政权、军事真空局面,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掌控朝鲜的力度空前薄弱,加剧了域内域外国家对朝鲜主导权的争夺。为了防止朝鲜半岛的动荡局势向着于己国不利的方向演变,维护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格局,1885年3月,英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由中国保护朝鲜"和"有一打算"的外交计策,并于1885年4月在防御"英俄战争"的大义名分下,占领了巨文岛。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外交活动,最后如愿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宗主权掌控下的相对稳固的东北亚局势。可以说,巨文岛事件是在英国军事力量支持下,中英联手巩固东亚宗藩体制的外交事件,英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赢家,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英国高调渲染占领巨文岛的大义名分和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真实用意,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反映了巨文岛事件的复杂性、多面性。1885年以后,在强化宗藩体制的过程中,以遏制日本和朝鲜进一步破坏中国宗主权为目的的英国外交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巨文岛事件是其中的重要历史拐点。  相似文献   

3.
4.
5.
刘莲芬 《史学月刊》2007,32(12):87-94
在杜鲁门总统任内,随着冷战向亚洲扩展,美国逐步重视东南亚在美苏对抗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东南亚政策从无到有,插手东南亚事务,加强东南亚地区的反共力量以应对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全面遏制中国,确立以制华为核心的东南亚政策,为冷战期间的美国东南亚战略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6.
7.
The grand spectacle of Britain's return of Hong Kong, its colony since the 1842 Treaty of Nanking, to Chinese sovereignty in July 1997 served to dramatize to a global audience the end of imperialism in its most overt political form. Beginning with China's defeat in the First Opium War in 1842, Britain and other European powers came to exercise varying degrees of forcible dominion, wrapped in a confusing array of legal guises, over parts of this proud but endangered country. Known to the Chinese ever since as the "unequal treaties," these agreements progressively infringed on China's sovereignty,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integrity, and economic viability. Extraterritorial rights exempting foreigners from Chinese justice, treaty ports where administration was in the hands of foreigners, and foreign control of extensive portions of Chinese bureaucratic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even the country's ability to collect revenue through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all became part of the elaborate edifice of extraordinary rights and privileges that the powers created for themselves in the name of the "great game" of empire in China.1  相似文献   

8.
9.
论文聚焦于晚清南洋各埠中华商会的创办及其在保障当地华人华商权益、增进海内外同胞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章程文书和案例两个视角剖析南洋中华商会的角色定位。20世纪初,清政府倡导创办商会,南洋各埠华商积极响应。由于清政府在海外的护侨保侨作用有限,南洋中华商会在近代海外华人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不仅是商业联合组织,更是维护海外华侨权益、增进海内外同胞交流的重要支柱。早期中华商会的一系列努力奠定了其在海外华侨社会中的影响与地位,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犹太人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苏联建立后,列宁的民族平等理论更是给了犹太人以极大的鼓舞。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反犹传统的影响,苏联犹太人并没有完全享受平等,歧视与迫害时有发生。从列宁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随着国家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府的对犹政策和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论是对境内犹太人还是苏联社会都产生了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对外国商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胡商必须通过"过所"和"公验"才能进行商业活动,他们在丝路沿线不断建立贸易定居点.中原王朝对待来自域外的胡人历来施行怀柔政策,胡商在古代东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吐鲁番文书向我们揭示了这些胡商活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美对抗格局的形成,使原已存在的东南亚华侨问题更加复杂。美国旋即从遏制中国的角度介入该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政策。例如,鼓励台湾当局争取华侨支持;排斥中国在华侨教育中的影响;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在华侨政策中的独特作用;等等。1960年,美国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了它对东南亚华侨的政策。但是,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韦红 《世界历史》2004,(5):17-23
冷战时期 ,以东盟为依托的东南亚地区主义有其鲜明特征。首先 ,东南亚地区主义是一种囿于主权的地区主义 ,以主权平等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成为东盟成员国的行为规范 ,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等原则在地区合作中得到切实遵循和维护 ;其次 ,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政治经济上的合作 ,尤其是安全上的合作 ,但这种合作并不以政治经济一体化为目标 ,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区主义 ;最后 ,东盟奉行灵活、非正式的决策方式 ,表现出东南亚地区主义低组织化、低制度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